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阻挡),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B.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命题在验证(体验)。
C.它悄然无声(默默无语)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的荒僻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D.蓬松松的刘海上缀满着雾星儿,一颤一颤的;大而亮的眼睛里,像滴进了露水,含满了要(流)出来。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一切活的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1.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一项,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上面的文段选自《                     》。联系全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说明 (A.实物 B.事理)的说明文,它是按照                                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2.文段中划线的四个词,按词义范围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物        物质          碳水化合物      淀粉
        B.淀粉        碳水化合物           物质     食物
        C.淀粉        碳水化合物           食物     物质 
        D.碳水化合物       淀粉            物质     食物
3.文段中,有四处用了“它们”,写出它们各指代的是什么?
     ①                                                                                                          
     ②                                                                                                           
     ③                                                                                                           
     ④                                                                                                          
4.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5.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在下面四句话之间标出三条连线,显示生物躯体的组成、能量的供应和其他二者的关系。
         ①构成生物躯体                                          ③水和矿物质盐类
         ②供应生物体所需的能量                            ④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
6.文中加线的三个词语“一切”、“所有”、“大部分”表示的是
[     ]
      A.范围           B.程度            C.估量           D.大小
7.文中加线的三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
      A.生动活泼      B.简洁明了      C.具体形象      D.准确周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延缓全球变暖的种种奇思妙想(14分)

①科学家们为延缓全球变暖提出了各种奇妙的想法。

②有人主张,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不过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晚都变得和满月时一样亮。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由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③英国的大气专家正在验证将海盐注入云层是否能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云层被注入海盐后,如果能向太空反射更多的太阳光,那么云层就可以作为天然的阻热屏障。人工将海盐注入云层,不仅会增加反射到太空中的热量,造成冷效应,还能抑制雨的形成,这意味着云层能持续更长的时间,反射更多的热量,从而使得冷效应持续更长时间。

④有些科学家指出,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从而降低地球温度。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实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启示。

⑤还有科学家设想:如果在位于地球至太阳距离1%处的某个位置上,设法漂浮一片尘埃云,就可以遮挡太阳光。所用的尘埃可取材于月球,把装有月球尘埃的若干个圆筒发射到空间某个位置上。在每个圆筒内装有炸药。当圆筒抵达规定的位置时,让炸药爆炸,使尘埃扩散开,制造一片永久性的,具有一定密度的尘埃云遮挡阳光。

⑥美国海洋学家马丁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提出一项宏伟的实验设想:给太平洋或大西洋“补铁”(即在海洋某些区域倒入大量铁屑),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增加铁源。地球上约5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所完成的。如能在大洋的某些区域倾倒一定数量的铁屑,使海洋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就能使浩瀚的海洋变成一块“大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大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使大气降温。

1.延缓全球变暖的种种奇思妙想具体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4分)

2.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科学家认为云层注入海盐后能减缓温室效应的理由是什么?(4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①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就会出现一个阴影。

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启示。

4.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如有错误请指出来,并简述理由。(4分)

①科学家指出的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的原理是通过反射地面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作用。

②给海洋“补铁”的作用是通过铁屑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吸收热量的效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太空卫星
  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号,那仅是一个能发出简单的“滴答”声的电子球体;紧随其后,美国发射了自己的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升上了天空。到今天,已有数千颗不同用途、形状各异的A卫星绕地球旋转,以至于轨道空间都显得有些拥挤了。
  ②现在所发射的卫星多为应用卫星,包括侦察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地球资源考察卫星B等。在所有的卫星中,用于军事的约占70%,而侦察卫星又约占其中的70%,早在1971年,美国的“大鸟”卫星从距地球160公里高度拍摄的照片甚至已可以分清车辆的型号,而现在,除地下核爆破和深海核潜艇等少量活动外,各类侦察卫星基本上能够完全窥测到另一个国家的军事秘密。
  ③一颗赤道同步卫星可以把直线传播的微波发射到几乎是地球表面1/3的面积上,3颗同步卫星就可以使全世界同时收到一个地方发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卫星听广播、看电视,还可以给远在异乡的亲人打越洋电话。C
  ④气象卫星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一直让人难以捉摸的天气。通过分析卫星传输回来的云图,气象专家能够较准确地告诉我们明天的天气情况。如果要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拍摄中国全境约需航空照片150万张,费时10年,而把这活交给卫星,只需拍400张照片,7天就可完成。卫星还能预报森林火灾、虫灾,估计农业收成,监视水利资源合理利用,而卫星探矿、卫星找油更是方兴未艾。(摘自《气象知识》)
1.根据第②段的叙述,如果空中有3000颗卫星,那么侦察卫星约有的颗数是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的词语排列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
3.第②~④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请你说说这样写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的“几乎”一词不可以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太空卫星
  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号,那仅是一个能发出简单的“滴答”声的电子球体;紧随其后,美国发射了自己的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升上了天空。到今天,已有数千颗A.不同用途、形状各异的卫星绕地球旋转,以至于轨道空间都显得有些拥挤了。
  ②现在所发射的卫星多为应用卫星,B.包括侦察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地球资源考察卫星等。在所有的卫星中,用于军事的约占70%,而侦察卫星又约占其中的70%,早在1971年,美国的“大鸟”卫星从距地球160公里高度拍摄的照片甚至已可以分清车辆的型号,而现在,除地下核爆破和深海核潜艇等少量活动外,各类侦察卫星基本上能够完全窥测到另一个国家的军事秘密。
  ③一颗赤道同步卫星可以把直线传播的微波发射到几乎是地球表面1/3的面积上,3颗同步卫星就可以使全世界同时收到一个地方发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C.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卫星听广播、看电视,还可以给远在异乡的亲人打越洋电话。
  ④气象卫星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一直让人难以捉摸的天气。通过分析卫星传输回来的云图,气象专家能够较准确地告诉我们明天的天气情况。如果要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拍摄中国全境约需航空照片150万张,费时10年,而把这活交给卫星,只需拍400张照片,7天就可完成。卫星还能预报森林火灾、虫灾,估计农业收成,监视水利资源合理利用,而卫星探矿、卫星找油更是方兴未艾。(摘自《气象知识》)
1.根据第②段的叙述,如果空中有3000颗卫星,那么侦察卫星约有的颗数是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的词语排列需要调整的是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
3.第②~④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请你说说这样写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的“几乎”一词不可以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