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按原文填空是否正确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A、正确 B、错误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A、正确 B、错误 |
试题答案
A,A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阅读《捍卫母语》。(共8分)
捍卫母语
①【甲】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②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乙】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连接起了中华民族。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丙】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③发展母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掌握汉语发展的方向。当年徐寿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就结合汉语的特点命名元素。例如,固体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发音近似的汉字来为之命名。“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至今仍使我们受益。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的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使用泛滥,甚至连小学生作文中都出现由特殊符号和错别字组合生造的“火星文”。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④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丁】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⑤“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长江黄河的波涛,在我们的血脉中翻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第③段首先提出了分论点: ① ,紧接着在肯定汉语发展应当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举出 ② 的事例,与当代科学界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强调 ③ ,最后得出 ④ 的结论。
3.“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它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丁的哪一处最为恰当?(2分)
答:应填入文中( )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