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下列画线的字所指代的人物。 1、特别是有一天,我带着枪在海边散步,寻思着我目前的处境的时候,我的理智就用反面的理由劝解我。 A、鲁滨逊 B、格林兄弟 2、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A、刘连满 B、屈银华 C、王富洲 3、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A、麦考利芙 B、罗纳德 C、格里高利 4、弃其杖,化为邓林。 A、夸父 B、蚩尤 C、皇帝 |
试题答案
A,A,A,A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___________(交界 交汇)处,有一个(a)“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___________(大概 大约)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___________(竟能 还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b)“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___________(估计 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万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选文中a、b两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词语,依次填入选文横线处。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排列顺序是否恰当?为什么?
5.依据“咸度”“密度”“人沉不下去”三者的因果关系,仔细阅读第④段后填空。
因为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人不会被淹死。
6.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①②段引出“死海不死”的结论,其中的两个“死”字含义迥异,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死海的特征。
B.第③段引用罗马统帅狄杜处决俘虏的传说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强死海的神奇色彩,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④段所用的四个数据都是确数,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死海的含盐量,具有科学性。
D.死海的生态特征是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死海的本质特征是海水的浮力大。
E.选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选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论美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菲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1)“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与“彼”分别指什么?(用第1段中的词语回答。)
“此”指代:________
“彼”指代:________
(2)选文中提到了多个有关“美”的概念,其中与“最高的美”内涵基本相同的有(写出两个即可):________ 、________
(3)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这句话可以帮助理解第2段中的哪一观点?
(4)下列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美貌的人并不具有其他方面的可能
B.按照几何比例不可能画出最美的人像
C.外形不美的人事业上却大有作为
D.各种形式的美都是难于直观的
(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l段文字以两种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B.第2段文字通过三个层次美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即品德美重于外在美。
C.第2段文字末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是说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D.选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虽然都是理论分析,但文笔生动,颇有幽默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选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论美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菲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
1)“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与“彼”分别指什么?(用第1段中的词语回答。)“此”指代:
________“彼”指代:
________(
2)选文中提到了多个有关“美”的概念,其中与“最高的美”内涵基本相同的有(写出两个即可):________ 、________(
3)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这句话可以帮助理解第2段中的哪一观点?(
4)下列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美貌的人并不具有其他方面的可能B
.按照几何比例不可能画出最美的人像C
.外形不美的人事业上却大有作为D
.各种形式的美都是难于直观的(
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l段文字以两种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生“内在美”的重要。B
.第2段文字通过三个层次美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即品德美重于外在美。C
.第2段文字末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是说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D
.选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虽然都是理论分析,但文笔生动,颇有幽默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12分)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4.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虽然多利跟一般的小羊没有什么区别,但它的来历却非同寻常。它是一只“复制品”,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一只“克隆羊”。
10亿年前,自然界就存在有性繁殖的生物,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一直都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而多利没有生父,它是在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以威尔莫特和肯贝尔为首的研究小组的操纵下诞生的。他们从一只母羊体内提取一个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制成具有生物活性但无遗传物质的卵“空壳”,与此同时,从另一只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与上述那没有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生成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的卵细胞。当这个细胞分裂繁殖成为胚胎时,研究人员将其植入又一只母羊子宫。一段时间后,母羊产下小羊“多利”。这一科研成果向人们展示,当代生物技术已使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规律发生了突破,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可以无性繁殖和“复制”的奇迹。因此,一经国际上最有权威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刊文宣布,人类首次有“克隆”培育法,即用成年绵羊的体细胞繁殖绵羊获得成功,竟像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原子裂变理论得到验证那样引起强烈反响。
“多利”的诞生完全采用了基因分子克隆技术,了解克隆技术的科学家指出,利用这种技术将来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像工厂流水线制造产品一样,大量“复制”优质动物,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医学和拯救濒危动物方面,这种技术也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
继英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羊成功后,美国科学家也宣布,他们用类似技术成功地复制出两只猴子。实验的负责人表示,与英国羊不同的是,美国猴子是采用胚胎细胞克隆培育的,如进一步改进技术,便可从成年猴子身上提取细胞进行繁殖。有人说,这进一步表明,人类“复制”自我已不再是神话。
1.从选文的内容看,“克隆”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多利没有生父”?(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引起强烈反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科学家克隆猴子与英国科学家克隆羊,在技术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 露
②其实我们对人脸识别技术并不陌生,在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看到城门口、衙门 口张贴着画像,悬赏捉拿逃犯。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古代版。
③而真正的现代版人脸识别技术则是一个汇集了很多高精尖技术的科学领域。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用户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对比,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④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⑥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库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目前,一套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应用于奥运场馆工程的建设。这套系统不但可以把足球流氓拦于门外,而且可以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对参赛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准确甄别。
⑦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法律、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受安全保护的地区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辨识试图进入者的身份。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将被推向普通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其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被应用到网络上,比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有关专家指出,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即将成为钥匙和密码卡的终结者,更加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⑧从全球来看,人脸识别技术在出入境、机场安检、电子护照以及智能身份证等方面正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第二代身份证也为人脸识别预留了空间。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选自《百科知识》)
1.人脸识别技术具有怎样的特点(或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写道:“有关专家指出,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即将成为钥匙和密码卡的终结者。”这里的“终结者”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⑦两段都在说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这两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两则材料体现了北京奥运的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请从本文中再找出一则相应的材料补充在后面。
材料一:走进国家体育馆的媒体工作间,为记者提供各项采访服务的纸质服务台让人眼前一亮。与以往所见的木结构或金属结构服务台不同,国家体育馆首次将纸质服务台用于“好运北京”系列赛事中,开创了环保节能的又一先例。
材料二:“一般的体育馆顶棚都是7层,而国家体育馆的顶棚有9层,多出来的2层就是专门的减噪层。”国家体育馆工程项目经理张国强介绍说,披上这层“高科技”外衣,国家体育馆获得国内最出色的减噪效果。
补充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
顾远
①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
②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ù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③“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
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
⑤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
⑥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
⑧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只要有爱心人士的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
⑨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⑩几年前,我曾去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
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16.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2分)
(1)愧jiù( ) (2)召( )集
17.本文第②—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18.第⑦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
19.(1)请阅读第⑩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②—⑤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⑩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20.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 总分式 B. 并列式 C. 层进式 D.对照式
21.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
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
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