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选出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A.瞧,那朵花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
B.雨密密地下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C.春天来了,漫山遍野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D.“红领巾,真是谢谢你给我让座。”老爷爷笑着对我说。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 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录》)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i):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a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 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②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③夫 人 之 好 学。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白玉之环    

     ③因而抄录    

     ④常以净衣         

  

(3) 下列句子中加点“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撰长书以为贽

   A.人多书假余

   B.俯身倾耳

   C.太夫人荻画地

   D.则何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②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

     译文:                                                                     

(5) 根据以上三篇选文的内容,说说宋濂、欧阳修和任末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他们对此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答:                                                                            

(6)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读完以上三篇选文后的感受。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送之。              ③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小题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教有所

A.四支劲不能动B.未稍降辞色
C.同舍生皆绮绣D.不知其能千里而
【小题3】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小题4】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2分)
                                                                                                                                         
【小题5】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送之。              ③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教有所

A.四支劲不能动                        B.未稍降辞色

C.同舍生皆绮绣                        D.不知其能千里而

3.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4.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2分)

                                                                                                                                         

5.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晋〕 皇甫谧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送之。              ③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小题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教有所
A.四支劲不能动B.未稍降辞色
C.同舍生皆绮绣D.不知其能千里而
小题3: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小题4:这两个故事叙述两位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两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2分)
                                                                                                                                         
小题5: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了解了宋濂自幼好学,读《晋书·皇甫谧传》我们知道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结合上文说说你更喜欢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地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地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_____________。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 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选自《神笔阅读与作文》,作者王清铭)
1.选出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第③段,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2.第②段画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 种视角。
5.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 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关于“才艺”的主题阅读(12)
【材料一】出国前与作了学龄儿童父母的朋友们聊天,每每感叹孩子们沉重的教育负担,不但有厚厚的课本和冗长的作业,一到周末,各种才艺“兴趣”班更是夺去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多数周末。
到美国后,我发现周围的很多人,也要忙于把孩子送往各种兴趣班,钢琴、绘画、汉语、以及各种体育训练。大概除了奥数在美国不普及外,其他方面与国内给孩子们和家长造成了沉重负担的各种课外学习并无不同。实际上,美国父母的负担可能会更重些,因为孩子放学的时间更早,而且法律不允许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在家,加上祖父母没有帮忙看孩子的传统,所以父母一方如果不辞职在家,要照顾孩子的各种兴趣学习真是非常困难。
那么,同是父母成为“孩奴”,同是孩子满满的日程,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到底有没有差别呢?美国教育到底在哪种意义上还可以称之为“自由和独立”呢?
细细观察与思索,差别还是有的。首先是美国的各种兴趣学习基本上不会与升学加分连在一起。美国的中小学是学区制度,“拼”的是父母是否能付得起高一点的房价和物业税住在好区,大学入学,特别是名校入学,虽然重视孩子的才艺,但那是靠你的申请书描述,更多的情况下是与孩子们非常综合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完全谈不上用才艺成绩来加分。而国内为了满足标准化的需求,从奥数到钢琴,甚至是古琴,全部建立起来各种等级制度,为了考一个钢琴高等级,很多孩子整日练习几首考试曲目,考了一个高等级却不会实际演奏。
与此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孩子们在选择多元化上的区别。我相信不论中外,大多数父母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才艺,目的不是让孩子们走上职业艺术家这条独木桥。但在国内,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们为了考级别无选择,只好一条道走到“黑”,而在美国,因为学习更多是为了兴趣和培养孩子们的修养,所以孩子们在学习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中途“改行”屡见不鲜,而孩子们如果将才艺当成专业,也有很多灵活操作的空间。
而另一个区别,似乎在于心态。国内的每一位朋友似乎在抱怨“万恶的教育制度”的同时,都在继续不知疲倦地把孩子们送进各种才艺培训班中,而每每聊天,都忧心忡忡地数说着各种才艺学习,如何在孩子的小升初或升高中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很多美国家长,虽然为了孩子的付出可能一点也不少,但却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其心态也要从容许多。
看来,中美在这方面区别的不是让不让孩子们学习才艺,也不是“孩奴”们付出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才艺学习是否被量化成了孩子们进阶的工具。
——选自财富中文网《才艺:变形的中国教育》有删改                                                   
【材料二】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直刺痛着我的心房。美国12名获得“总统奖”的高中生与中国12名被顶尖大学“预录取”的高中生“对话”,他们同时被摆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制定一项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一亮相就开始大展才艺——演讲、弹古筝、弹钢琴、吹箫、小合唱、背诵、大合唱,整个过程,学生们十分倾情,甚至眼含泪花,到最后,他们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到非洲去旅游募捐;美国学生则从分析非洲教育、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入手,详细阐明自己可做什么、怎么做,每一项预算都精确到美分,并且,大家既有严细分工,又有整体合作,整个计划拿来即可进入实施阶段……
你看,我们的学生个个都像是“优人”,擅长在问题的外围轻歌曼舞;美国的学生个个都像是“剑客”,擅长直击问题的内核。
奥巴马在2010年美国学生开学典礼上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知道有些时候,电视上播放的节目会让你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你会认为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个什么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我们的学生可不信这个邪!仅北影一所学院2013年的报考人数即超过了万人!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到艺坛站脚,你说“才艺”这碗饭该有多香!
在当今中国,有才艺就意味着有人气,有人气就意味着有名利。人人都迷恋捷径,人人都抢着做“抓眼球”的事,人人都梦想把才艺当饭吃……这是多么堪忧的现实!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记这样的耻与痛——在费城博览会上,人家送去的是蒸汽机,我们送去的是挖耳勺。                            ——选自张丽钧《才艺崇拜》有删改
【材料三】来自网络的声音
无是无:当各种兴趣学习都关系升学加分,无路可走的普通家长们把孩子和自己逼上梁山一条道。中国教育和现实经济一样,追求华而不实。大家都愿意坐着不干活就拿钱,还要得瑟给别人看,显呗!
佛山成大侠:孔子曰:因材施教 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在这个全民折腾的年代,没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见识和勇气
金墨958:才艺教育永远都不多余,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但要重视培养与呵护兴趣。没有兴趣,则不快乐、也走不远,不学也罢!还有,不能把功利看得太重,顺其自然,则不焦躁,怡然有得。
期待:才艺课应该是为孩子开一扇门,让他们自己在其中尝试、摸索,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借着各种学习活动,增加他们生活的多样性。
小题1:阅读材料一,思考:同是父母成为“孩奴”,同是孩子满满的日程,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差别在哪里呢?请分点回答。(2分)
小题2:结合材料二中的故事内容,分析划线句“优人”“剑客”分别有什么特点?
小题3:材料二中引用奥巴马在美国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关于中国式的“才艺教育”“才艺崇拜”,网友们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在网络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请结合生活实际,也用跟帖的方式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锄柄上的眼睛》一文,回答问题。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_______________。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选自《神笔阅读与作文》,作者王清铭)
1.选出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第③小节,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文章表面写入,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2.第②小节画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⑤小节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1)_______________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2)_______________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3)_______________
5.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 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 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