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判断下面的文学常识是否正确
①《杨修之死》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A、正确
B、错误
②在《智取生辰纲》中,作者塑造了谨慎、精明但最后还是丢失生辰纲的杨志(人物)形象。

A、正确
B、错误
③《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莫泊桑。

A、正确
B、错误

试题答案

A,A,A
相关题目
《十万进士》(节选)

  二十世纪的许多事情,都由于了结得匆忙而没能作冷静的总结。科举制度被废止之后立即成了一堆人人唾骂的陈年垃圾,很少有人愿意再去拨弄它几下。唾骂当然是有道理的,孩子们的课本上有《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各地的戏曲舞台上有《琵琶记》和《秦香莲》,把科举制度的荒唐和凶残表现得令人心悸,使二十世纪的学生和观众感觉到一种摆脱这种制度之后的轻松。但是,如果让这些优秀动人的艺术作品来替代现代人对整个科举制度的理性判断,显然是太轻率了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随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个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混杂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有一种曾经风行一时的说法,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情况好像并非如此。考状元的要求过于特殊,难于让更多的杰出人物获得机会是事实,但状元中毕竟有一大批诸如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翁同〔龠禾〕、张謇这样的人物,说他们没有学问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这还只是说状元,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进士,那就会开出一份极为壮观的人才名单来。为了选出这些人,几乎整个中国社会都动员起来了,而这种历久不衰的动员也就造就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独特命运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独特心态,成为中华民族在群体人格上的一种内在烙印,不是我们一挥手就能驱散掉的。科举制度后来积重难返的诸多毛病,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人觉察到了,许多智慧的头脑曾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论证、修缮、改良,其中包括我们文学界所熟知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等,不能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体力行。

  制度发展到范进、孔乙己的时代确已弊多利少,然而这种历史的锐变也是非常深刻的。锐变何以发生?有无避免的可能?一切修补的努力是怎么失败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二十世纪一开始就废止了科举,当然也就随之废除了它的弊端,但是它从创立之初就想承担的社会课题,是否已经彻底解决?

(作者:余秋雨)

1.由《范进中举》中的哪个情节可以说明科举制度的“荒唐”?

2.第一段中画线句子之所以说“显然太轻率了”是因为:

3.文章除了痛陈科举制度的“弊”,还说明了它的“利”的一面,这个利主要表现在:

4.从文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人都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5.文章结尾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就你所积累的科举知识,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请写出两个。

6.下面句子如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该怎么说?

A.科举制度被废止之后立即成了一堆人人唾骂的陈年垃圾。

B.许多智慧的头脑曾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论证、修缮、改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