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多选)指出画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A.此诚危急存亡之 / 多事之
B.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路不拾
C.将军宜枉驾之 / 三茅庐
D.今亦死 / 生死存

试题答案

BD
相关题目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现代社会中,网络热词的走热,正反映当今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地增强。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如2009年的“躲猫猫”,源自云南省晋宁县被拘押男青年李荞明意外死亡事件,当地警方称该狱犯是查与同监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身亡。之后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网民蜂拥跟帖,垡仿“我爸是李刚”的诗词、歌曲、顺口溜等铺天盖地,显示了网民对恃权作恶、违法乱纪行为的义愤。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对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出概括的话,那就是“多元”。网络热词的走热,正是这种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而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网络热词正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的走热,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

    一是“雷人”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语不雷人死不休”,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

  二是“调侃”心理。这里的调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对“网络热词本身也是多元的”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

B.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

C.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也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D.网络热词良莠不齐,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热词的走热原因?请分点概括。(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 14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1.请找出文章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分)

答:?????

2.结合上下文,第2段画线句子中的种籽___________________枝干花叶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参照第2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 和?????????? 。(3分)

4.请写出第3段画线句中的所指代的内容。(2分)

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2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6.阅读选文后,结合你的写作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 14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小题1】请找出文章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分)
答:     
【小题2】结合上下文,第2段画线句子中的“种籽”指 ___________________,“枝干花叶”指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参照第2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和           。(3分)
【小题4】请写出第3段画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小题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2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小题6】阅读选文后,结合你的写作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苏州园林》(节选)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第一段括号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下列意思的表述,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2)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
(3)高低错落给人以美感。(                 ) 
3、“鱼戏莲叶间”出自《                》。
4、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共同点)的句子,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第一段中的排比句(在句子下面画上线),说说它有什么表达作用(在文中找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能够证明“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画线句子中“艺术”和“技术”两个词语不能调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风筝》(节选),完成1——5题。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边靠 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产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踩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多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但心不不竟堕下去则至于断绝,他只是很很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豪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按下列表述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形容猛然醒悟过来。____________
 ②费尽心思:____________
 ③原谅别人的过错____________
2、文中写“我”对放风筝十分“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____”词语“精神的虐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做了错事, 二十年后小兄弟提起此事,小兄弟是什么态度?“我”对此有什么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儿童游戏,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玩游戏,会玩物丧志,虚度光阴;而鲁迅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一谈(字数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 14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小题1:请找出文章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分)
答:     
小题2:结合上下文,第2段画线句子中的“种籽”指 ___________________,“枝干花叶”指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参照第2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和           。(3分)
小题4:请写出第3段画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小题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2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小题6:阅读选文后,结合你的写作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呵,中国心(甲文)

  

  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q0ng s))________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起许许多多有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颗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颗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么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一代,(ch2n mi2n)________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么!

  呵,中国心!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越寇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部队碰到敌人布下的雷区。因扫雷器坏掉了,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放下枪支,从容地滚向雷区。顿时,雷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部队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自己也走完了闪光的人生之路。

  祖国——难道还有比这更为神圣的字眼吗?为了她,多少人献出了勃发的青春,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的心里,祖国的位置永远高于一切,高于一切!

  呵,中国心,中国心!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生命垂危的华侨,叫儿女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精制的盒子。儿女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等父亲用颤抖的手接过去,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撮黄土!一个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看重这一点分文不值的黄土?这是他离开苦难的祖国时含着热泪揣在怀里带走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当年,我为生计所迫离开了祖国,可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祖国啊!我每每望着这撮土,思念遥远的故土……终于,我的心愿得到了实现,祖国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了……可惜我无法再为她出力了,这是我终身的(y0 h4n)________……”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把毕生积累下来的一笔财产献给祖国;并要求儿女们回到故土去,建设祖国……

  这是什么时候?——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什么地方?——远离祖国的地方。可他还是深深地(ju4n li4n)________着祖国、热爱着祖国!这是一颗多么火热的赤子之心啊!

  呵,中国心,中国心!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祖国(乙文)

  

  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似的中国地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①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惜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那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k3n k7)________,但从未(p2ng hu2ng)________;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②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qi2n ch6ng)________地布置祖国的春天;我像一只杜鹃,为(#u g5)________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1)

在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2)

细读甲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各用一句话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个事例能否颠倒,为什么?这三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记叙为主,中间穿插适当的议论、抒情,请找出由三个事例而引发的议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的歌词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细读乙文,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画线句①中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中“永恒的痴情”指什么?这个句子里用了几个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一句比喻用了典故?请用句中的四个字概括典故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

(4)

比较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文的体裁都是________。甲文以记叙为主,穿插抒情、议论,侧重于________;乙文则在记叙中侧重于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用设问、________等修辞手法,其中________手法用得较多,如“我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一句。

(3)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________的情感。

(4)甲文中“老华侨”离开故土带走的是什么?乙文中“我和母亲”带回祖国的又是什么?这又都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下面的句子,看一看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一些,为什么?

①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

②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你一定会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比较下面的句子,看一看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一些,为什么?

①为了寻找故土山川,我和母亲离开了南洋。

②为了寻找那叶脉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惜别了美丽的南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下面的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第一段括号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下列意思的表述,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2)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
 (3)高低错落给人以美感。(  )
3、“鱼戏莲叶间”出自《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共同点)的句子,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第一段中的排比句,说说它有什么表达作用(在文中找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能够证明“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画线句子中“艺术”和“技术”两个词语不能调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中学之门
——父亲手记之十(节选)
       当我从母校和教育局出来,彻底失望了。走在大街上,一片茫然。
       若不是朋友搀扶,竟险些跌倒在马路的栏杆上。
       儿子今年小学毕业,学校推荐保送他到市重点中学。偏偏他是后转到这所学校的,未能连续三年评为三好学生,偏偏今年教育局明文规定保送生必须具备这项条件,否则一律没有保送资格。
       回家的路,显得那样长。该怎么对儿子讲呢?我一下茫然无着,漂泊无根一般。回到家里己是夜幕垂落时分。
       我把儿子叫了过来。从我脸上的表情,他己经知道了结局。一句话没说,静静地站在那里,象以前犯了错误准备挨说一样,小狗般耷拉下了耳朵。我的心有些泛酸。错,怎么能怪他呢?他瘦小的肩怎么能承载大人世界的负荷?
       我坦白的告诉了他的结局,望望他。他垂着眼帘,没有任何反应,仿佛早己料到。
       我又说:“现在有两条路:一是学校准备推荐保送你到市重点中学;二就是参加考试。你觉得哪种好?”
       他依然不讲话。房间里一下子静得出奇。
       我有些沉不住气了:“依我看,我希望你考试。因为我觉得你有这个能力和水平。如果真正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我的的母校,我和你一样会更骄傲,你是在对等的竞争条件下考进去的,而不是凭后门关系走进去的。当然,这样有风险,因为考试千变万幻,万一出现偏差都是可能的,最后考砸了便连去重点中学都泡汤了。你要是觉得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太大把握冒这个险,就争取保送上重点中学。
       他还是不讲话,静静听我把这一堆话砸姜磨蒜说完。我知道,他的心里在翻江。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这是他要迈的人生的第一道门槛。对于大人都觉得过于沉重,他当然会觉得非同一般,再不是买张游乐场的入场券便跨进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
       那一刻,我心里百感丛生。当然,我希望他能说:“爸爸,我考!”但他如果不说,我决不责怪他,我尊重并听从他自己的意愿。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我们大人世界的污染与庸俗如青苔一样滋生蔓延进他的生活,再让他过早地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静静地等待着,我知道那一刻对他、对我都意味着什么。
       儿子终于抬起头,对我轻轻地只说了两个字:“我考!”
       我一把紧紧搂住儿子。
       过了许久,我仿佛才想起来要讲的话:“小铁,爸爸真替你高兴!要考就好好准备,争取考好,但别有任何思想负担,万一阴差阳错没考好,爸爸决不埋怨你!爸爸照样认为你是个有能力的好孩子!”
       公布分数那一天,我早早赶到学校。儿子一直站在阳台上望着,等候我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视野里。那焦灼不安的一上午所苦苦等待的,与其说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我只是无法描摹出那个符号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它们如沉重的影子一直罩在我和儿子的头顶,我们未能走出它们影子范围,却在苦涩的跋涉路程中,销蚀掉儿子心中残存的最后一缕童话,让他过早地与童年告别。我不知这是不是本该要付出的人生代价?还是我们自身太孱弱、渺小,始终走不出我们自己制造磨损我们自己的怪圈?
       儿子在阳台上远远地望见我骑着车回来了,没容我喊他,匆匆忙忙地跑下楼来,劈头便问:“多少分?
      “两门总分196分。”我笑着告诉他。这是他们全班第二名、全校第三名的分数。他终于凭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考进我的母校。
       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指着他的脚说:“看把你慌的,鞋怎么穿的?”
       他低头一看,鞋穿反了,左脚穿在右脚上,忍不住嘴角一弯笑了,然后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我感到肩头湿乎乎的,他哭了。我不打搅他,任他眼泪无声流淌……
1.文中第二段中两个划线的词“偏偏”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一种怎样的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画线的语句所表达的心情?能否用另一个比方来表达这种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说明“我知道那一刻对他、对我都意味着什么”一句中,等着儿子选择的那一刻,对“我”和“儿子”分别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在公布分数那天能表现“儿子”紧张心情的具体描写,至少找到两处,用原文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为什么儿子在听到好成绩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后来虽然“忍不住嘴角一弯笑了”,但仍然扑进父亲的怀里,“任他眼泪无声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