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为广大中学生所喜欢的《花季·雨季》的作者是

A、韩寒
B、素素
C、郁秀
D、田晓菲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 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 ,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一位画家读古诗 ,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 A ”(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 B ”,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

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⑴、⑵、⑶、⑷处。

(2)

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3)

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4)

请在第⑧段横线B处填入李白诗中的一个名句。

(5)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

(6)

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1) _______,“白云深处有人家”是(2) _______,“停车坐爱枫林晚”是(3) _______,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4) _______。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A”(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B”,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粗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第⑧段横线B处填入李白诗中的一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这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22分)
咱们都来说真话
①全国两会,就要闭幕。时间虽短,感慨良多。想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是这么一句肺腑之言:咱们都来说真话。
②说真话难,确实很难。这是人们常常发出的喟叹。记得政协开幕不久,笔者所在新闻出版界举行小组讨论。刚开始,发言者免不了来几句空话套话,我旁边一位女委员悄悄碰了碰我说,空话套话,谁都会说,不说也罢。现在谁的水平都不低。要说见识,要说真话,人人都有,关键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胆量,敢不敢讲。话音刚落,那位发言者话锋一转,谈起了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某些提法的不同意见,以及自己履职中碰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有理有据,非常中肯,也相当尖锐。
③我笑笑说,放心吧,会说真话的。全国政协委员,还能不说真话?可不是吗,两会十多天来,气氛非常活跃,我们听到了那么多真话,那么多实话!记得3月10日政协大会,广州政协主席朱振中委员上台,以《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为题,作了发言,短短五六分钟,也就一千来字,中途竟被11次掌声打断。发言结束,掌声更是经久不息!这不是大家讲真话说实话的生动一例吗? 这也说明,真话是可以有的。说真话并不难。 怕就怕您真没有。您没有真话,说什么真话?
④仔细推敲,我们有时说的讲真话,指的是对实际工作有价值、有意义的话,是既能大胆正视问题,又能认真分析问题,还能对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帮助的话,而不是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说了等于没说的伪真话。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⑤至于说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为什么“难”?笔者以为,说真话难,难在两点,一是听话者,二是说话人。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听话者,不在说话人。
⑥比如说吧,假如我们的各级领导——换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听话者——都是胸怀宽广、气度恢宏的人,乐于而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喜欢而且提倡大家都说真话。那么,说真话是一点也不难的。如果领导再开明一点,听了真话以后,不以为忤,反而高兴,筛选之,采纳之,鼓励之,甚至奖励之,那么,部下或者百姓,能不争相讲真话说实话吗?
⑦反过来说,倘若我们的一些领导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以为说真话者别有用心,是有意同自己过不去,往自己眼里揉沙子,扫了自己面子,塌了自己台子,不但不予理睬,甚至给脸子看,送小鞋穿,找到适当机会就打击报复,杀鸡给猴看。那么,稍有生活常识和生存智慧的人,当然就不愿也不敢说真话了。
⑧故,笔者以为,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而且,以一个地方人们敢不敢说真话为尺子,量一量此地领导水平到底如何,肚量究竟怎样,一般说来,比较准确。至于另一小半板子嘛,还得打一打——哪怕是轻轻地打打咱们这说话之人。该说真话时,您还得大胆说真话,敞开说实话,就像那天大会发言的朱委员那样。
⑨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
⑩咱们都来说真话吧。你和我,还有他。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观点。(4分)
【小题2】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结合上下文理解“双管齐下”的含义。(4分)
【小题3】文中写广州政协主席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请根据他的题目写出他发言内容的中心。(4分)
【小题4】揣摩下列句子,简析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或态度。(4分)
①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②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
【小题5】“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经典名言,这与本文强调的“咱们都来说真话”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22)

咱们都来说真话

全国两会,就要闭幕。时间虽短,感慨良多。想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是这么一句肺腑之言:咱们都来说真话。

说真话难,确实很难。这是人们常常发出的喟叹。记得政协开幕不久,笔者所在新闻出版界举行小组讨论。刚开始,发言者免不了来几句空话套话,我旁边一位女委员悄悄碰了碰我说,空话套话,谁都会说,不说也罢。现在谁的水平都不低。要说见识,要说真话,人人都有,关键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胆量,敢不敢讲。话音刚落,那位发言者话锋一转,谈起了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某些提法的不同意见,以及自己履职中碰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有理有据,非常中肯,也相当尖锐。

我笑笑说,放心吧,会说真话的。全国政协委员,还能不说真话?可不是吗,两会十多天来,气氛非常活跃,我们听到了那么多真话,那么多实话!记得310政协大会,广州政协主席朱振中委员上台,以《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为题,作了发言,短短五六分钟,也就一千来字,中途竟被11次掌声打断。发言结束,掌声更是经久不息!这不是大家讲真话说实话的生动一例吗? 这也说明,真话是可以有的。说真话并不难。 怕就怕您真没有。您没有真话,说什么真话?

仔细推敲,我们有时说的讲真话,指的是对实际工作有价值、有意义的话,是既能大胆正视问题,又能认真分析问题,还能对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帮助的话,而不是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说了等于没说的伪真话。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至于说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为什么?笔者以为,说真话难,难在两点,一是听话者,二是说话人。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听话者,不在说话人。

比如说吧,假如我们的各级领导——换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听话者——都是胸怀宽广、气度恢宏的人,乐于而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喜欢而且提倡大家都说真话。那么,说真话是一点也不难的。如果领导再开明一点,听了真话以后,不以为忤,反而高兴,筛选之,采纳之,鼓励之,甚至奖励之,那么,部下或者百姓,能不争相讲真话说实话吗?

反过来说,倘若我们的一些领导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以为说真话者别有用心,是有意同自己过不去,往自己眼里揉沙子,扫了自己面子,塌了自己台子,不但不予理睬,甚至给脸子看,送小鞋穿,找到适当机会就打击报复,杀鸡给猴看。那么,稍有生活常识和生存智慧的人,当然就不愿也不敢说真话了。

故,笔者以为,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而且,以一个地方人们敢不敢说真话为尺子,量一量此地领导水平到底如何,肚量究竟怎样,一般说来,比较准确。至于另一小半板子嘛,还得打一打——哪怕是轻轻地打打咱们这说话之人。该说真话时,您还得大胆说真话,敞开说实话,就像那天大会发言的朱委员那样。

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

咱们都来说真话吧。你和我,还有他。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观点。(4分)

2.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结合上下文理解双管齐下的含义。(4分)

3.文中写广州政协主席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请根据他的题目写出他发言内容的中心。(4分)

4.揣摩下列句子,简析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或态度。(4分)

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

5.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经典名言,这与本文强调的咱们都来说真话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21分)
咱们都来说真话
①全国两会,就要闭幕。时间虽短,感慨良多。想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是这么一句肺腑之言:咱们都来说真话。
②说真话难,确实很难。这是人们常常发出的喟叹。记得政协开幕不久,笔者所在新闻出版界举行小组讨论。刚开始,发言者免不了来几句空话套话,我旁边一位女委员悄悄碰了碰我说,空话套话,谁都会说,不说也罢。现在谁的水平都不低。要说见识,要说真话,人人都有,关键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胆量,敢不敢讲。话音刚落,那位发言者话锋一转,谈起了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某些提法的不同意见,以及自己履职中碰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有理有据,非常中肯,也相当尖锐。
③我笑笑说,放心吧,会说真话的。全国政协委员,还能不说真话?可不是吗,两会十多天来,气氛非常活跃,我们听到了那么多真话,那么多实话!记得3月10日政协大会,广州政协主席朱振中委员上台,以《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为题,作了发言,短短五六分钟,也就一千来字,中途竟被11次掌声打断。发言结束,掌声更是经久不息!这不是大家讲真话说实话的生动一例吗? 这也说明,真话是可以有的。说真话并不难。 怕就怕您真没有。您没有真话,说什么真话?
④仔细推敲,我们有时说的讲真话,指的是对实际工作有价值、有意义的话,是既能大胆正视问题,又能认真分析问题,还能对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帮助的话,而不是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说了等于没说的伪真话。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⑤至于说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为什么“难”?笔者以为,说真话难,难在两点,一是听话者,二是说话人。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听话者,不在说话人。
⑥比如说吧,假如我们的各级领导——换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听话者——都是胸怀宽广、气度恢宏的人,乐于而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喜欢而且提倡大家都说真话。那么,说真话是一点也不难的。如果领导再开明一点,听了真话以后,不以为忤,反而高兴,筛选之,采纳之,鼓励之,甚至奖励之,那么,部下或者百姓,能不争相讲真话说实话吗?
⑦反过来说,倘若我们的一些领导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以为说真话者别有用心,是有意同自己过不去,往自己眼里揉沙子,扫了自己面子,塌了自己台子,不但不予理睬,甚至给脸子看,送小鞋穿,找到适当机会就打击报复,杀鸡给猴看。那么,稍有生活常识和生存智慧的人,当然就不愿也不敢说真话了。
⑧故,笔者以为,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而且,以一个地方人们敢不敢说真话为尺子,量一量此地领导水平到底如何,肚量究竟怎样,一般说来,比较准确。至于另一小半板子嘛,还得打一打——哪怕是轻轻地打打咱们这说话之人。该说真话时,您还得大胆说真话,敞开说实话,就像那天大会发言的朱委员那样。
⑨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
⑩咱们都来说真话吧。你和我,还有他。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观点。(4分)
小题2: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结合上下文理解“双管齐下”的含义。(4分)
小题3:文中写广州政协主席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请根据他的题目写出他发言内容的中心。(4分)
小题4:揣摩下列句子,简析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或态度。(4分)
①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②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
小题5:“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经典名言,这与本文强调的“咱们都来说真话”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小题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小题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