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学习语文也要注意积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新词语,如因特网。请你选出类似的一个词语 

A、馒头
B、女人
C、游戏
D、粉丝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以下材料并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关于提升阅读力的做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1)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只有5.6%的国民知道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2)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新闻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
(3)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局面。而各种“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却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A.加强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阅读活动,自觉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B.倡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C.重视阅读实践,把知识积累和思想训练结合起来,让娱乐远离我们的阅读实践。
D.摒弃功利化阅读,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4题。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以下材料并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关于提升阅读力的做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1)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只有5.6%的国民知道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2)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新闻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
(3)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局面。而各种“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却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A.加强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阅读活动,自觉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B.倡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C.重视阅读实践,把知识积累和思想训练结合起来,让娱乐远离我们的阅读实践。
D.摒弃功利化阅读,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改革,那怕是极其微小的一步,也必将牵动亿万学子、老师、和家长的敏感神经。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从22日起至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由于改革内容丰富力度很大,立刻引起各界关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小题1:下面是“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各科分值变化一览表”,请仔细阅读并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此改革方案的主要信息。(3分)
   各科分值
高考年份
语文
数学
英语
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
总分
2013年
150
150
150
300
750
2016年
180
150
100
320
750
 
注:高考分文科、理科,文理科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考试外,还要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考试
主要信息:                                                                     
                                                                                             
小题2: 10月21日,新浪网发起网络调查“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截至10月23日10时34分,共有34619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72.5%的网民对此表示支持,22.6%的网民表示不支持。这并非空穴来风,阅读下列材料,请概括出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4分)
【材料1】“英语学习应从娃娃抓起”似乎成了社会大众的共识。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展英语教学,并把双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当作办学的特色和法宝来吸引生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学英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 各种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学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且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低龄化发展。
【材料2】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通过几个考试;绝大部分人到了国外不会用英语问路、购物,更别说看报和自由的写作表达。
【材料3】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四级就休想拿到学位。大学生们只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
【材料4】一生完全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评职称也要考英语——年初就有媒体报道元旦刚过,著述等身的作家铁流就放下手头的创作,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英语考试。12年来,铁流屡战屡败。英语就像一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
                                                                                     
                                                                                      
小题3: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引发各界热议,初三32班班会课上也就此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你也被邀参加,下面是主持人列举的网络上的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请你针对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3分)
以前学校和家长都特别注重数学和英语,无论到哪里,别人都问奥数成绩怎么样,英语成绩考多少,但是其实好多孩子很多字都不会写。现在语文都快成边缘学科了,我欢迎这样的改革。
——初一学生家长张女士
语文倒是没必要那么重视,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平时说的看的都是汉语,语文水平就是靠平时的积累。英语就不一样了,没有那个环境还不好好学,还要在学校里将英语弱化,这政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喊着“救救汉语”的人实在是杞人忧天。
——新浪网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改革,那怕是极其微小的一步,也必将牵动亿万学子、老师、和家长的敏感神经。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从22日起至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由于改革内容丰富力度很大,立刻引起各界关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小题1】下面是“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各科分值变化一览表”,请仔细阅读并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此改革方案的主要信息。(3分)

各科分值/高考年份
语文
数学
英语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总分
2013年
150
150
150
300
750
2016年
180
150
100
320
750
 
注:高考分文科、理科,文理科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考试外,还要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考试
主要信息:
【小题2】10月21日,新浪网发起网络调查“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截至10月23日10时34分,共有34619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725%的网民对此表示支持,226%的网民表示不支持。这并非空穴来风,阅读下列材料,请概括出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4分)
【材料1】“英语学习应从娃娃抓起”似乎成了社会大众的共识。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展英语教学,并把双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当作办学的特色和法宝来吸引生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学英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 各种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学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且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低龄化发展。
【材料2】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通过几个考试;绝大部分人到了国外不会用英语问路、购物,更别说看报和自由的写作表达。
【材料3】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四级就休想拿到学位。大学生们只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
【材料4】一生完全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评职称也要考英语——年初就有媒体报道元旦刚过,著述等身的作家铁流就放下手头的创作,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英语考试。12年来,铁流屡战屡败。英语就像一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
【小题3】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引发各界热议,初三32班班会课上也就此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你也被邀参加,下面是主持人列举的网络上的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请你针对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3分)
以前学校和家长都特别注重数学和英语,无论到哪里,别人都问奥数成绩怎么样,英语成绩考多少,但是其实好多孩子很多字都不会写。现在语文都快成边缘学科了,我欢迎这样的改革。
——初一学生家长张女士
语文倒是没必要那么重视,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平时说的看的都是汉语,语文水平就是靠平时的积累。英语就不一样了,没有那个环境还不好好学,还要在学校里将英语弱化,这政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喊着“救救汉语”的人实在是杞人忧天。 ——新浪网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仰大师之范,念慈让之人。(12分)
亦慈亦让沈从文
◆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小题1】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小题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划线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  )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小题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3分)
【小题4】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2分)

创作题材
 
创作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主题
 
【小题5】积累链接: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不求闻达”的两句话来概括。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话。(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仰大师之范,念慈让之人。(12分)

亦慈亦让沈从文

◆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1.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划线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   )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3分)

4.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2分)

创作题材

 

创作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主题

 

5.积累链接: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不求闻达”的两句话来概括。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话。(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亦慈亦让沈从文
◆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 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1.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粗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
“照(  )思索,能理解‘’(  );照思索,可认识人(  )。”
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
创作题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作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链接: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年轻时“不求闻达”的两句话来概括。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