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句中语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余∕闻之也久 
C.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D.卿∕今当涂掌事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许日以还。天大寒,砚冰竖,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本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你知道下列加粗词的含义吗?请解释。
(1)其欣悦                             俟____________
(2)媵人持沃灌                      汤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绮绣                   被____________
(4)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___
2.你理解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录毕,送之                   走_______________
(2)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作对比,体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用“/”标示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A.故不意也 ()B.以头地耳()
C.天下缟素()D.寡人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庸夫因怒行刺的故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文中唐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小题5】、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一过程,并说说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用“/”标示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A.故不意也 ()B.以头地耳()
C.天下缟素()D.寡人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庸夫因怒行刺的故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文中唐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小题5】、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一过程,并说说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非不深也 园林沼宽畅

B.

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

C.

然而不胜 不以木为之

D.

攻亲戚所畔 辍耕垄上

(2)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粗字的成语。

(1)多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道者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做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  ]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把酒问青天(    )

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篇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篇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义,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_________
②诺,期返而。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___
②相而去____________
③故人来,与之食___________
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1、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猿鸟乱鸣(消散)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跑)
C.未复有能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通“返”)
3、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明显的警戒)。”

(《李生论善学》)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                         

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                         

2.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