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对《陋室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齐仰之请陈毅进屋。

  陈 毅 (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

  齐仰之 对,好多年了。

  陈 毅 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齐仰之 (高兴地)不不,过奖了,过奖了!

  陈 毅 不过刘禹锡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

  齐仰之 (笑)陈市长真是善于笑谈。…………[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

  陈 毅 好,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齐仰之 共产党人的化学?唷,这倒是一门新学问。

  陈 毅 不,说新也不新哦。从《共产党宣言》算起,这门化学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齐仰之 那么请问,所谓共产党人的化学,研究些什么?

  陈 毅 社会。

  齐仰之 社会?

  陈 毅 正是。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社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

  齐仰之 这种化学,与我何干?不知亦不为耻!

  陈 毅 先生之言差矣。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ndline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一心想振兴中国的医学工业,可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先生奔走呼告,尽遭冷遇,以致心灰意冷,躲进书斋,闭门研究学问以自娱,从此不再过问世事。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

  齐仰之 (深有感触)是呀,是呀,归国之后,看到偌大一个中国,举目皆是外商所开设的药厂、药店,所有药品几乎全靠进口:S.T来自美国礼来药厂,叶酸全是日本武田药厂所出,酒精是荷兰的,盘尼西林是英国的。这真叫我痛心疾首。我也曾找宋子文当面谈过兴办中国医药工业之事,可是他竟说外国药用也用不完,再制中国药岂不多此一举?我几乎气昏了……

  陈 毅 (激情地)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你推开窗子往外看一看嘛,窗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科学也有了光明的前途。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1)

选文是摘自话剧《陈毅市长》的第五场。这场戏是写陈毅市长为建设新上海是怎样争取知识分子的。选文的第一句台词“齐先生就住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

对陈毅的第二、三段台词内容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正确的有(多项选择)( )

  A.引《陋室铭》表示对齐仰之的敬意。

  B.引《陋室铭》既切合齐仰之的居室环境又缓和了说话气氛。

  C.“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既是对齐仰之居室的真实写照,又表示对其居室的欣赏。

  D.“不过”一词表转折,由对齐仰之的敬意转为对居室的不满。

(3)

齐仰之“共产党人的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疑问,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4)

台词中有一句话是对“共产党人的化学”最精当的解释,请找出来。

(5)

在陈毅的台词中,连续两次出现“变化成为”。请分析其中的深义。

(6)

陈毅在台词中引用孟子的话“大而化之之谓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7)

指出选文中画线句的意义。

(8)

陈毅的“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对齐仰之有什么作用?

(9)

齐仰之的“这真叫我痛心疾首”一句话表现出他怎样的志向?

(10)

选文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

说说陈毅的形象特征。

(12)

概括本话剧的语言特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 _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形 ________________
 ④无丝竹乱耳 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 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妮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连连。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选自2002年11月《中华读书报》杨牧之文)

1.根据全文大意,你以为托翁晚年出走而未曾实现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句,独立成段。试简要分析这样的作用和“到底”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说,本文结构行文颇为注意前后照应的话,那么,首段的“浮现”与末段哪个词语意义关联比较紧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前的练习中,引导作用多表示特指和直接引用。本文使用的引号是否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呢?如果有超出,请举例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托翁的三部名著,你是否有所阅读?假如读过,你获得的印象是怎样的?可否将故事梗概向未读过的同学传播传播?(字数在80字左右,此题可加分,5分为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1—4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素琴,阅金经 (             )      (4)无丝竹之乱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

张晓风

一个厨子

  ①我在餐厅看书,那一年我大三。

  ②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夜星。餐厅的一头是间空屋,堆着几张乒乓球桌,另一头是厨房,那里住着一个新来的厨子。

  ③我收拾东西时,忽然发现少了一本《古文观止》。我不好意思大叫,只好一个一个地去问,到最后有一个女孩不太确定地说:“我看到厨子捧着一本书,在乒乓球桌那里,不知道是不是你的。”我生着气去找厨子,正好一眼就看到他拿着那本《古文观止》,我一言不发地走过去。

  ④半句吟咏戛然而止,厨子慌张地站起来,他是一个典型的胖嘟嘟的厨子,脸上堆着油腻的笑容。黯淡的灯光下,一个厨子在读温馨的《古文观止》,浅碧色的丝带停在“陋室铭”上,我真要责备他吗?“是你的书吧?你不在,我就拿来看看,本来只想看一点的,看得太久了吧?”他脸上挂着卑微的歉意,说的是一口难懂的福州腔,“我是看得太久了,我太久没有看了。”

  ⑤我要生气吗?那些古老、美好、zh@地有声的文章,只该放在一个中文系三年级学生的书桌上吗?它不该哺育所有的不知名的山村中的人吗?能看到一张被油垢染黄的脸灯下夜读是怎样美丽,我还能坚持书是我的吗?

  ⑥“不忙,你要看就多看一下吧!”他再三推开了,没有了书的双手在灯下显得异常空荡,他仍然温和地笑着,那种古老的、寂寞的、安于现实生活的中国人的笑。我忽然了解,从基本精神上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读书人。

  ⑦我自此更爱中国书,它们曾被多少善良的中国人的眸光所景仰啊!它们曾在多少低檐的屋角下薰染着耙上的土香啊!它们曾在多少凄寒的夜晚被中国式的平仄抑扬所吟咏啊!中国人因读中国书而深沉了,中国书因被中国人读而优美了。

一条西裤

  ⑧那年的夏令营真是难忘,尤其刺激的是男生的寝室被小偷光顾了。小偷偷走了一些相机和手表,以及牧师的一条西裤。被偷的大男孩们虽然懊丧,却不免有几分兴奋,这种兴奋也染给了牧师的小女儿,她逢人便高高兴兴地嚷道:“小偷来啦!小偷偷了我爸爸的西装裤啦!”

  ⑨牧师是一个极淡泊的人,失去一条西裤并不会使他质朴的衣着更见寒酸——正如多一条西裤也不致使他华丽一样。

  ⑩那天,他悄悄地把他的小女儿叫到面前,严厉地说:“你不要乱讲,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小偷,这两个字多么难听。”“是小偷,是小偷偷去的!”

  “不是,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我永不能忘记我当时所受的震惊,一个矮小文弱的人,却有着那样光辉而矗然的心灵!盗贼永不能在他的国度里生存——因为借着爱心的馈赠,他已消灭了他们。

一柄伞

  微雨的车站上,为了贪看一本心爱的书,我竟腾不出手来撑伞,雨点打在书页上,有如一行行娟秀的眉批和笺注。

  忽然,左边的一个女孩带着她的伞靠近来,说:“我们一起打,好吗?”我一时竟木讷地说:“不,不用了,我有伞的,雨不大,我……”

  唉,我怎可对一个高贵的女孩如此说话?也许她也和我一样,是一个羞怯而不惯于和陌生人讲话的人,也许她也是鼓了极大的勇气才来和我说话的,而我竟给她那样的回答。

我将脸低下去,不敢看她是否有失望的表情。

  □□□□□□

(1)

完成下列两题

(1)根据第⑤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zh@(  )地有声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

(2)

文章写了三个人,请仔细阅读,填写下列内容:

(1)厨子拿走“我”的书看,让“我”________________、赞美。

(2)牧师________,让“我”震惊、钦佩。

(3)女孩________,让“我”________

(3)

第②段“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夜星。”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

(4)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陈述理由。

A.“不是,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B.“不是,不是小偷——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是为文章拟定的标题,请选择合适的一项

A.

一些小事

B.

难忘的记忆

C.

“一”并不小

D.

温馨的瞬间

(6)

根据前两个片断最后一段的写法,为第三个片断续写结尾(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也          大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劳形            闻,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者。

D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也          大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劳形            闻,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者。
D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小题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小题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也          大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劳形            闻,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者。
D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小题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小题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忘路远近          徐公不若君美也
     B.见渔人,大惊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今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往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5.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7)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