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对《陋室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
试题答案
C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
刘禹锡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
④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 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妮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连连。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选自2002年11月《中华读书报》杨牧之文)
1.根据全文大意,你以为托翁晚年出走而未曾实现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句,独立成段。试简要分析这样的作用和“到底”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说,本文结构行文颇为注意前后照应的话,那么,首段的“浮现”与末段哪个词语意义关联比较紧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前的练习中,引导作用多表示特指和直接引用。本文使用的引号是否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呢?如果有超出,请举例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托翁的三部名著,你是否有所阅读?假如读过,你获得的印象是怎样的?可否将故事梗概向未读过的同学传播传播?(字数在80字左右,此题可加分,5分为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4)无丝竹之乱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之劳形 闻之,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之劳形 闻之,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之劳形 闻之,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5.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7)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