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会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A、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
B、好用心机的人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0~23题。(13分)

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①有个二十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20.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                                                                    

21.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上互联网弊多利少?(3分)

答:                                                                    

                                                                         

23.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句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1)~(4)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时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这段文字的议论句为

[  ]

A.①⑦⑩
B.②⑦⑩
C.①③⑦⑩
D.①③⑨⑩

(2)以上这段文字,作者把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________;第二个方面是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对白求恩的称呼共有三种,下列说法全对的一项是

[  ]

①由于作者是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所以要直称“白求恩”。

②由于白求恩是个医生,因此,就从事医疗工作而言,作者用了人们的通称“白求恩医生”。

③由于作者和白求恩有过一面之交,并且白求恩给作者写过许多信,按照革命内部通行的称呼,因而作者称“白求恩同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本文列举了反面事实进行对比,其作用是

[  ]

A.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B.突出了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思想,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C.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D.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地球上有生命吗?

阿特·布奇沃德

  最近一段时期——更确切地说,是这一周以来,金星上都快要沸腾了,巨大的兴奋散发在空气里,四处都可以嗅到激动的气味。这一切都只是因为金星上那帮科学家成功地在那颗名叫地球的行星上安置了一枚卫星。这毕竟是第一次,更重要的是,这枚卫星已经从地球上送回了信号和照片。这枚卫星降落在地球上一个被冠名为“曼哈顿”的地区。这名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金星天文学家曼哈顿教授,正是他于两万年前首次用望远镜发现了这个地方。

  这几天来,研究工作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着,由于良好的天气状况和非常强烈的信号,金星科学家们已通过获取的信息对在地球上着陆载人飞行物的可行性做出了合理的分析。为了向公众通报这些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决定在金星技术中心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会议当天,会场气氛异常热烈,到处人头攒动。记者们为争夺有利的位置都快打架了。正在此时,研究小组负责人佐格教授突然出现在主席台上。顿时,台下的注意力全被他吸引住了,安静了不少。佐格教授将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调动了一下。这是他说话前的习惯动作,就像有的人说话前先要清清嗓子一样。他又将旋钮调动了一下,开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你们提问前,我要先告知你们一件事。那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这句话刚出口,台下立即骚动了起来。一名《金星晚报》的自然专栏记者激动地站起来,向佐格教授发问道:“教授先生,您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首先,”佐格教授又调动了一下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似乎他是用眼睛说话:“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的,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

  “那么这对我们的飞碟计划意味着什么呢?”另一名记者问道。

  “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碟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

  他话音未落,又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外,你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什么危险吗?”

  佐格教授微微一笑,按下显示钮,一幅激光全息影像展现在大家面前:“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为‘爱迪生联合带’,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在我们把第一个金星生物输送到那里之前,我们将会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着我们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的重量。”

  这时,一位记者打断他,问道:“对不起,教授,请问照片上这些黑色微粒是些什么东西?”

  “关于这点我们还不确定,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微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两个。”

  “那么这些石笋般挺立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这些是某种夜晚能发光的花岗岩形成物,格拉姆教授管它叫‘摩天者’,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要触到天空似的。”

  “佐格教授,如果这些都是事实,那么飞碟计划不是会被迫延迟吗?”

  “是的,不过一旦‘格拉布贷款基金会’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

  “可是,教授,难道我们要花数以亿计的zilch,只是为了在一个没有人的地球上降落飞船吗?”

  “因为如果我们金星人能够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

1.一周以来,“金星上都快要沸腾了”“四处都可以嗅到激动的气味”,金星上为什么这么激动?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出来。

2.佐格教授有什么证据判定“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3.文章主要揭示了地球上哪几种现状?

4.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请拟一条标语提醒人们注意环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蚂蚁的本领(17分)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 使用童工, 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 供它们的真菌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 的本领远不止于此。             

?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 狂风暴雨,在树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 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 思想, 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______、 ______、 ______,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 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 蚁丘。 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 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 6 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 300 层的摩天大厦。 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④据考证,蚂蚁早在 5000 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 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 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 66 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 终于扑灭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 40 秒钟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⑤蚂蚁,这种有着 8000 万年历史的“资深”家伙,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第三自然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思考 谋算 筹划

B.筹划 思考 谋算

C.谋算 思考 筹划

D.思考 筹划 谋算

2.对文中划线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2分)

A.“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 40 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表示“所用的时间短”。

3.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本文在说明蚂蚁的惊人本领时,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具体表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出(每项不超过4个字)。(4分)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中,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6.本文的结尾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它起到了什么效果? (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蚂蚁的本领(17分)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 使用童工, 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 供它们的真菌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 的本领远不止于此。             

?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 狂风暴雨,在树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 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 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 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 思想, 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______、 ______、 ______,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 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 蚁丘。 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 各种设施齐备, 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 6 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 300 层的摩天大厦。 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 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④据考证,蚂蚁早在 5000 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 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 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 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 66 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 终于扑灭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 40 秒钟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⑤蚂蚁,这种有着 8000 万年历史的“资深”家伙,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第三自然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思考 谋算 筹划

B.筹划 思考 谋算

C.谋算 思考 筹划

D.思考 筹划 谋算

2.对文中划线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2分)

A.“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 40 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表示“所用的时间短”。

3.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本文在说明蚂蚁的惊人本领时,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具体表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写出(每项不超过4个字)。(4分)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中,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6.本文的结尾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它起到了什么效果? (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族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
C.面对敌人的卑鄙的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像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小题2: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
A.此身别无长处,仍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
小题3: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全文 。
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高度概括和总结。
C.深化主题 。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的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度自然。
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D.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意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儿子的礼物

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平时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

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打工期间,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给客人倒茶送水、递吃递喝直至深夜。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识别和说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做水果盘。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我唯一的感觉是,他瘦了。

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便垂头不语。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做父母的心理不平衡。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得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有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每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

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与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礼物。

1.文章第一段说:“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对这种显现出“辉煌的“表情,有以下描述,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闪亮的眼神

B.灿烂的笑容

C.炫耀的模样

D.自豪的神情

2.第三段末尾说:“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这里的“悄悄地照应了第二段中“________”的话;这里的“证明指的是________

3.“因为学校里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的“不记分数指的是________;“对一个成绩单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失败记录指的是________

4.说说本文标题“儿子的礼物的双重含意。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多一些理解和鼓励,子女对父母也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回报。

B.宽厚、真诚、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C.作者反思过去,认识到只重视儿子的学习成绩,以致忽视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点是不对的,并表示深深的自责。

D.在作者看来,年轻人踏入社会的首次成功,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6.下面对本文写作特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B.本文文笔流畅,感情细腻而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C.本文的线索是“儿子的礼物,着重记叙的是收到儿子的礼物的经过。

D.本文最后一段既照应了开头,又深化了主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0.请概括选段所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11.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划线句所反映的杰利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4分)

杰利心想:“                                                                             

                                                                                                                                           

12.下列对于选段及其相关情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选段对人物的刻画方法灵活,如主要描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用景色描写侧面烘托“我”的恐惧。

B. 文中的父亲是个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好父亲,这次历练确实让“我”增长了勇气和经验,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了。

C. 最后一段中“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要到的地方,因困难重重而感到举步维艰。

D. 作者回忆童年往事,主要想告诉读者一个哲理: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0.请概括选段所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11.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划线句所反映的杰利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4分)

杰利心想:“                                                                             

                                                                                                                                           

12.下列对于选段及其相关情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选段对人物的刻画方法灵活,如主要描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用景色描写侧面烘托“我”的恐惧。

B. 文中的父亲是个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好父亲,这次历练确实让“我”增长了勇气和经验,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了。

C. 最后一段中“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要到的地方,因困难重重而感到举步维艰。

D. 作者回忆童年往事,主要想告诉读者一个哲理: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