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判断下列句子说法的正误 |
试题答案
B,A,A,B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 )
B、《马说》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 ( )
C、《西湖游记二则》是山水游记大师袁宏道游杭州西湖时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作者对西湖之美的心灵感受。 ( )
D、《诗歌五首》的前三首是唐代作品,都属于律诗;后二首为元代作品,都属于词。(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泡一壶香茗,在这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轻轻地翻开一本《客家之子》,犹如走进了客家的历史长卷。我见到了一位位胸怀大志、正气凛然的客家先人;我听到了他们振聋发聩、铿锵有力的豪言;我感受到了他们心忧天下、万死不辞的爱国热情。
②他们的思想,犹如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历史,照亮了未来;他们的灵魂,犹如 ,点燃了梦想,点燃了希望!
③战火纷飞的宋朝末年,元兵入侵,宋王朝气数已尽。许多人都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由,“弃暗投明”,归附元朝。却有一人,一脸正气拒绝投降;却有一人,艰难困苦历尽折磨;却有一人,从容不迫走上刑场;却有一人,宁死不屈引颈就义!他,便是《客家之子》中第一人的文天祥。一首荡气回肠的《过零丁洋》,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一曲义薄云天的《正气歌》,使民族正气沛然于天地之间!
④我不禁要感叹,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一副铮铮铁骨,好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客家忠魂!你可知道,在你之后,有多少忠烈之士前仆后继,在“多难兴邦”的血泪史上留下英名?是那孤城喋血的蔡蒙吉,是那骁勇善战的袁崇焕,是那捐躯赴国难的刘光第……他们身上都流动着客家人的血,他们体内都跳动着客家人的心!一身民族正气,一脉相承,贯通古今!
⑤是坚守四行仓库奋勇杀敌的谢晋元,教会了我做人应“临大节而不辱,处危难而自若”;是弃笔从戎、济世救国的丘逢甲教会了我,要为“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而努力学习;是壮志满怀、才高八斗的黄遵宪教会了我,要“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一部《客家之子》,让我认识了震惊文坛的“广东第一才子”——宋湘,让我了解了力挽汪澜的元帅——叶剑英,让我记住了弄潮商海的实业家——张弼士。一本《客家之子》,将经久不衰的客家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我跟那么多的客家先辈们“面对面”交流,怎能叫我不感到激动,不感到骄傲?他们在我心中,已不是一个个普通人,而是我要学习的榜样,是我发愤图强的动力和源泉!
⑥轻轻地合上书本,任凭思绪在梅州的山水间徜徉。秀美壮丽的梅州河山,养育了多少青史高歌的优秀儿女。“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边”,巍巍青山,记录了叶剑英元帅叱咤风云的一生。长潭的碧水中遗留着一块“血斑石”,据说是抗清志士林丹九用鲜血浸染的,那“负崖倚险系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的诗句仍存留于天地间。沿周溪而上,便是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客家之子的赤胆忠心感天动地!……
⑦人说,“读史明理”。读《客家之子》,我不仅“明理”,连心灵都受到了震撼与洗礼。
(“客都书香节”优秀征文,有删改。作者:杨婷婷)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沁人心脾 思绪
2.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全文举例详略得当,详写的是 的事迹。
3.在第②自然段空格处填上一个带有修饰成分的喻体。
4.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①、③自然段中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
B.文中多处引用了相关诗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第⑥自然段列举事例,使用的是时间先后顺序。
D.文中第⑦自然段是对全文的升华,感情色彩强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①泡一壶香茗,在这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轻轻地翻开一本《客家之子》,犹如走进了客家的历史长卷。我见到了一位位胸怀大志、正气凛然的客家先人;我听到了他们振聋发聩、铿锵有力的豪言;我感受到了他们心忧天下、万死不辞的爱国热情。
②他们的思想,犹如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历史,照亮了未来;他们的灵魂,犹如_______________,点燃了梦想,点燃了希望!
③战火纷飞的宋朝末年,元兵入侵,宋王朝气数已尽。许多人都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由,“弃暗投明”,归附元朝。却有一人,一脸正气拒绝投降;却有一人,艰难困苦历尽折磨;却有一人,从容不迫走上刑场;却有一人,宁死不屈引颈就义!他,便是《客家之子》中第一人的文天祥。一首荡气回肠的《过零丁洋》,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一曲义薄云天的《正气歌》,使民族正气沛然于天地之间!
④我不禁要感叹,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一副铮铮铁骨,好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客家忠魂!你可知道,在你之后,有多少忠烈之士前仆后继,在“多难兴邦”的血泪史上留下英名?是那孤城喋血的蔡蒙吉,是那骁勇善战的袁崇焕,是那捐躯赴国难的刘光第……他们身上都流动着客家人的血,他们体内都跳动着客家人的心!一身民族正气,一脉相承,贯通古今!
⑤是坚守四行仓库奋勇杀敌的谢晋元,教会了我做人应“临大节而不辱,处危难而自若”;是弃笔从戎、济世救国的丘逢甲教会了我,要为“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而努力学习;是壮志满怀、才高八斗的黄遵宪教会了我,要“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一部《客家之子》,让我认识了震惊文坛的“广东第一才子”——宋湘,让我了解了力挽汪澜的元帅——叶剑英,让我记住了弄潮商海的实业家——张弼士。一本《客家之子》,将经久不衰的客家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我跟那么多的客家先辈们“面对面”交流,怎能叫我不感到激动,不感到骄傲?他们在我心中,已不是一个个普通人,而是我要学习的榜样,是我发愤图强的的动力和源泉!
⑥轻轻地合上书本,任凭思绪在梅州的山水间徜徉。秀美壮丽的梅州河山,养育了多少青史高歌的优秀儿女。“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边”,巍巍青山,记录了叶剑英元帅叱咤风云的一生。长潭的碧水中遗留着一块“血斑石”,据说是抗清志士林丹九用鲜血浸染的,那“负崖倚险系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的诗句仍存留于天地间。沿周溪而上,便是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客家之子的赤胆忠心感天动地!……
⑦人说,“读史明理”。读《客家之子》,我不仅“明理”,连心灵都受到了震撼与洗礼。(“客都书香节”优秀征文,有删改。作者:杨婷婷)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沁人心脾( )思绪( )
2.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举例详略得当,详写的是________的事迹。
3.在第②自然段空格处填上一个带有修饰成分的喻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①、③自然段中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
B.文中多处引用了相关诗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第⑥自然段列举事例,使用的是时间先后顺序。
D.文中第⑦自然段是对全文的升华,感情色彩强烈。
①泡一壶香茗,在这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轻轻地翻开一本《客家之子》,犹如走进了客家的历史长卷。我见到了一位位胸怀大志、正气凛然的客家先人;我听到了他们振聋发聩、铿锵有力的豪言;我感受到了他们心忧天下、万死不辞的爱国热情。
②他们的思想,犹如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历史,照亮了未来;他们的灵魂,犹如_______________,点燃了梦想,点燃了希望!
③战火纷飞的宋朝末年,元兵入侵,宋王朝气数已尽。许多人都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由,“弃暗投明”,归附元朝。却有一人,一脸正气拒绝投降;却有一人,艰难困苦历尽折磨;却有一人,从容不迫走上刑场;却有一人,宁死不屈引颈就义!他,便是《客家之子》中第一人的文天祥。一首荡气回肠的《过零丁洋》,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一曲义薄云天的《正气歌》,使民族正气沛然于天地之间!
④我不禁要感叹,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一副铮铮铁骨,好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客家忠魂!你可知道,在你之后,有多少忠烈之士前仆后继,在“多难兴邦”的血泪史上留下英名?是那孤城喋血的蔡蒙吉,是那骁勇善战的袁崇焕,是那捐躯赴国难的刘光第……他们身上都流动着客家人的血,他们体内都跳动着客家人的心!一身民族正气,一脉相承,贯通古今!
⑤是坚守四行仓库奋勇杀敌的谢晋元,教会了我做人应“临大节而不辱,处危难而自若”;是弃笔从戎、济世救国的丘逢甲教会了我,要为“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而努力学习;是壮志满怀、才高八斗的黄遵宪教会了我,要“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一部《客家之子》,让我认识了震惊文坛的“广东第一才子”——宋湘,让我了解了力挽汪澜的元帅——叶剑英,让我记住了弄潮商海的实业家——张弼士。一本《客家之子》,将经久不衰的客家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我跟那么多的客家先辈们“面对面”交流,怎能叫我不感到激动,不感到骄傲?他们在我心中,已不是一个个普通人,而是我要学习的榜样,是我发愤图强的的动力和源泉!
⑥轻轻地合上书本,任凭思绪在梅州的山水间徜徉。秀美壮丽的梅州河山,养育了多少青史高歌的优秀儿女。“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边”,巍巍青山,记录了叶剑英元帅叱咤风云的一生。长潭的碧水中遗留着一块“血斑石”,据说是抗清志士林丹九用鲜血浸染的,那“负崖倚险系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的诗句仍存留于天地间。沿周溪而上,便是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客家之子的赤胆忠心感天动地!……
⑦人说,“读史明理”。读《客家之子》,我不仅“明理”,连心灵都受到了震撼与洗礼。(“客都书香节”优秀征文,有删改。作者:杨婷婷)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沁人心脾( )思绪( )
2.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举例详略得当,详写的是________的事迹。
3.在第②自然段空格处填上一个带有修饰成分的喻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①、③自然段中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
B.文中多处引用了相关诗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第⑥自然段列举事例,使用的是时间先后顺序。
D.文中第⑦自然段是对全文的升华,感情色彩强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三种诸葛亮 (邓 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分别概括作者对三种诸葛亮的态度。(3分)
①事前诸葛亮:
②事后诸葛亮:
③带汁的诸葛亮: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⑤小节,回答问题。(3分)
(1)概括“这些”指代的内容。(1分)
(2)简要分析这一小节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2分)
【小题3】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出师表》
③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用数千字记叙描写“三顾”的具体过程,这数千字中大量的笔墨是写刘备在探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不停地遇到诸葛亮的朋友亲戚,并误将他们当做诸葛亮本人。)——《三国演义》
陈寿的《隆中对》 :
诸葛亮的《出师表》: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三种诸葛亮 (邓 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分别概括作者对三种诸葛亮的态度。(3分)
①事前诸葛亮:
②事后诸葛亮:
③带汁的诸葛亮: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⑤小节,回答问题。(3分)
(1)概括“这些”指代的内容。(1分)
(2)简要分析这一小节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2分)
小题3: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出师表》
③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用数千字记叙描写“三顾”的具体过程,这数千字中大量的笔墨是写刘备在探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不停地遇到诸葛亮的朋友亲戚,并误将他们当做诸葛亮本人。)——《三国演义》
陈寿的《隆中对》 :
诸葛亮的《出师表》: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 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小题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小题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 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 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小题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小题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