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各组短语中结构不同的一项
(1)(     )

A.独特想法     
B.热血沸腾     
C.繁花似锦
(2)(     )

A.修改文章     
B.十分惊讶     
C.耐心寻找 
(3)(     )

A.热水热饭     
B.调查研究     
C.估量代价
(4)(     )

A.欣赏音乐     
B.更加坚强      
C.追求真理

试题答案

A,A,C,B
相关题目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维生素K是维生素家庭中的止血“功臣”,人体缺少它,出血时血就不能凝固。

  ②维生素K中的两兄弟K1、K2的性格、脾气有同有异。

  ③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中性黄色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也不怕热,即使在强酸下或在150℃的高温中也能泰然自若。但是,维生素K却非常害怕碱和紫外线,一旦和它们相遇,就会被撕得支离破碎。因而,含有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如青菜、猪肝在烹调中切不可放碱,否则,会把维生素K破坏殆尽。

  ④不同的是,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

  ⑤它们化学结构中都有一个名叫α-甲基酸的结构,因此都有止血的本领。但由于其结构有不同之处,因而止血的效力也不同。维生素K1的止血本领要比维生素K2大60%。

  ⑥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在哪里呢?

  ⑦原来人体血液中含有凝血醇元,它能起止血的作用。可是光有凝血酶元是不能使血液凝固的,一旦人体某处组织出血,血小板遭到破坏,就会释放出凝血活素和钙离子,这二者与凝血酶元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凝血酶。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就很快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这样,出血也就被止住了。而维生素K不仅是凝血酶元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还能促进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所以缺乏维生素K就会缺少凝血酶元,凝血酶元的组成便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凝固。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节选自王一川《生命科学的奇葩》,有删改)

1.请写出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凝血酶元止血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如“家族”“功臣”等。请在文段中再找出四个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试从本文第③④自然段中举一个例句加以说明。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肝脏是人体中制造凝血酶元的主要器官,所以肝功能不全者伤口往往出血不止。

B.青菜最好生吃,这样可以保护青菜中富含的维生素K。

C.科学家在实验中用麻子油治好了小鸡的出血病。由此可推断麻子油中可能含有维生素K。

D.准备动大手术的病人要适量补充维生素K,以防手术中出血不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莲花自洁之谜

雷 波

  自古以来,莲花园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莲花之所以清纯洁净,蕴含着植物学秘密。莲是豆科的一属——百脉根属,约有一百种,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及北美的温带地区。

  莲是几种不同植物的统称。古希腊所说的莲是鼠李科的枣莲,为丛生灌木;埃及所说的莲是睡莲,一种叫做蓝睡莲的莲花在埃及艺术中占有主要地位;印度教的圣莲是水生的开白花或粉红花的莲,即荷花。

  对古埃及人来说,莲花是再生的载体;我国和印度的佛教密宗认为僧人莲华生,就诞生于莲花之中。莲花在我国各地被广泛种植,从莲子到莲藕都是饮食和传统药典中的重要成分。

  威廉·巴特洛特是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所长,化学界的巨擘,拥有庞大的生产瓦、油漆、涂料和覆盖材料的工厂。他领导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莲花的洁净中隐藏着一个秘密,并由此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

  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为此搜集了数量庞大的样品。

  这项工作最终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而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却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事实上,在拥有“蜡质”的叶面上,污物的粒子只是勉强立足,难以扎根,少量水就可以将其冲走。在这些最初结果的鼓舞下,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们组织了一场各类植物的抗污比赛。

  他们从340种植物中选出防水性最佳的植物,置于含有大量石英粉尘、二氧化硫和复印机墨粉的污染物中,然后再将这些植物,置于雨水中,或用人工喷雾器喷雾,检验在直径为0.5毫米的水中其自洁机能的效果。

  在高倍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他们测量了水滴和叶面之间接触的角度,该角度越大,清洁所需的水量就越小。莲花叶面与水滴的接触平均为160°,最接近180°的极限值。

  叶面的防水性不仅使水滴带走污物,清洁了植物,还可以避免孢子类寄生物的栖息,因为没有潮湿的环境,这类寄生物就无法生存。微小的蜡晶体使植物叶面变得粗糙,这是植物具有抗污机理的关键所在,人类可仿制出这种蜡晶体并将其应用于任何表面涂覆物上。

  “莲花效应”的故事从此进入德国一些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1999年3月,ISPO公司生产的Lotusan油漆,它能够自己去除表面的污物颗粒,使建筑外表保持干净。另一家公司将向市场投放运用类似原理制成的压缩黏土瓦,当雨水落在瓦上时水滴会带走污物。

  还有的企业则正在开发塑料涂层,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板、道路交通标识牌、花园中的座椅和苫布等覆盖材料都只需用少量的水就可冲洗干净。

  起初,很多人都对莲花效应持怀疑态度,许多研究粘连性的物理学家可能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他们对光滑的表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而对复杂的凸出的表面结构却完全缺乏数据测算。

  目前德国及阿联酋的一万多座建筑物的表面涂层使用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的新材料。巴特洛特因这项科学研究获得了菲利普·莫里斯奖,并为新产品和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植物学家的好奇心带来了一次小小的革命。

(1)莲花自洁是因为莲花有什么样的特性?

(2)请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利用莲花自洁这一特点的。

(3)本篇说明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4)请举例说明这篇短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5)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是如何评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的?

(6)本文以“莲花自洁之谜”为题有何作用?

(7)发挥你的想像,你觉得“莲花效应”还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莲花自洁之谜

雷 波

  自古以来,莲花园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莲花之所以清纯洁净,蕴含着植物学秘密。莲是豆科的一属——百脉根属,约有一百种,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及北美的温带地区。

  莲是几种不同植物的统称。古希腊所说的莲是鼠李科的枣莲,为丛生灌木;埃及所说的莲是睡莲,一种叫做蓝睡莲的莲花在埃及艺术中占有主要地位;印度教的圣莲是水生的开白花或粉红花的莲,即荷花。

  对古埃及人来说,莲花是再生的载体;我国和印度的佛教密宗认为僧人莲华生,就诞生于莲花之中。莲花在我国各地被广泛种植,从莲子到莲藕都是饮食和传统药典中的重要成分。

  威廉·巴特洛特是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所长,化学界的巨擘,拥有庞大的生产瓦、油漆、涂料和覆盖材料的工厂。他领导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莲花的洁净中隐藏着一个秘密,并由此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

  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为此搜集了数量庞大的样品。

  这项工作最终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而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却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事实上,在拥有“蜡质”的叶面上,污物的粒子只是勉强立足,难以扎根,少量水就可以将其冲走。在这些最初结果的鼓舞下,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们组织了一场各类植物的抗污比赛。

  他们从340种植物中选出防水性最佳的植物,置于含有大量石英粉尘、二氧化硫和复印机墨粉的污染物中,然后再将这些植物,置于雨水中,或用人工喷雾器喷雾,检验在直径为0.5毫米的水中其自洁机能的效果。

  在高倍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他们测量了水滴和叶面之间接触的角度,该角度越大,清洁所需的水量就越小。莲花叶面与水滴的接触平均为160°,最接近180°的极限值。

  叶面的防水性不仅使水滴带走污物,清洁了植物,还可以避免孢子类寄生物的栖息,因为没有潮湿的环境,这类寄生物就无法生存。微小的蜡晶体使植物叶面变得粗糙,这是植物具有抗污机理的关键所在,人类可仿制出这种蜡晶体并将其应用于任何表面涂覆物上。

  “莲花效应”的故事从此进入德国一些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19993月,ISPO公司生产的Lotusan油漆,它能够自己去除表面的污物颗粒,使建筑外表保持干净。另一家公司将向市场投放运用类似原理制成的压缩黏土瓦,当雨水落在瓦上时水滴会带走污物。

  还有的企业则正在开发塑料涂层,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板、道路交通标识牌、花园中的座椅和苫布等覆盖材料都只需用少量的水就可冲洗干净。

  起初,很多人都对莲花效应持怀疑态度,许多研究粘连性的物理学家可能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他们对光滑的表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而对复杂的凸出的表面结构却完全缺乏数据测算。

  目前德国及阿联酋的一万多座建筑物的表面涂层使用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的新材料。巴特洛特因这项科学研究获得了菲利普·莫里斯奖,并为新产品和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植物学家的好奇心带来了一次小小的革命。

1)莲花自洁是因为莲花有什么样的特性?

2)请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利用莲花自洁这一特点的。

3)本篇说明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4)请举例说明这篇短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5)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是如何评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的?

6)本文以“莲花自洁之谜”为题有何作用?

7)发挥你的想像,你觉得“莲花效应”还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电子时代的阅读

许知远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文字的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脑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士的生活与民众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的训诫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利。谷登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经过谷登堡印刷术印刷出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专一的诠释权。它或许还直接促进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古典名著?

(选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1.从本文看,印刷品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克卢格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

据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  訾红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儿童文学领域中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秦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电子时代的阅读
许知远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讲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土的生活与民众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的训诫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利。谷登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经过谷登堡印刷术印刷出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专一的诠解权。它或许还直接促进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人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来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古典名著?(选自《那些优伤的年轻人》)
1.从本文看,印刷品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加粗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克卢格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
  据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訾红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史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赶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儿童文学领域中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奏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