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给下列对联归类,选择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acdb B、abcd C、cadb D、cdba |
试题答案
A阅读《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完成1-3题。
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
赵尚泉
①放眼地球生物圈,最大的动物只有两种,陆地上是大象,海洋里是鲸;次一级的动物,海洋里有鲨鱼、海豚等,陆地上有马、牛、老虎等;更小的动物,陆地上有狼、兔等,海洋里则有蟹、虾等。依此类推,从大动物到小动物,个体大小、多少堆积起来的“生物金字塔”,生物个体尺度和物种数量之间成反比,物种个体越大,生存难度越大,数量自然越少。
②同时,大自然还给所有物种都下了“魔咒”:每个物种不能要多大就多大!如最高的树木桉树,可以长到100米以上,但没有超过160米的。
③为什么所有地球生物都受制于这个“魔咒”呢?科学家认为,陆地和海洋两个“生物金字塔”的差异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谜底:如蓝鲸可以长到3l米,而大象大的也只有10米,前者与后者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3∶1。再看看大洋和陆地的面积,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也是3∶1。生物的生存空间决定了生物的大小。
④为什么生存空间大小有如此魔力?科学家认为,对生物来说,真正发挥魔力的是生存资源总量的多少,而资源总量恰恰受制于生存空间。
⑤许多生物的演化历史也能生动说明这个“魔咒”的魔力。
⑥以恐龙为例,“魔咒”显灵恐怕是恐龙灭绝最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据化石推断,当时最大的恐龙约有23米长,那时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是联合古陆,所以巨大的恐龙才有可能演化出来。到一亿多年前,地球板块运动导致大陆漂移,联合古陆四分五裂。大陆的规模变小了,于是“魔咒”发威,取消了恐龙的生存权。
⑦和恐龙相比,蓝鲸就乖顺多了。大约6000万年以前,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哺乳动物家族,现在的牛、马、羊、河马等都是它们的后裔。这类动物有的居住在水边,有时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到水中找食物。它们学会了游泳,发现水下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多得多,干脆下到了海里――这就是最初的鲸类。从出土的化石看,最初的鲸比现在要小得多,后来才发育得愈来愈大,进化到今天的样子。这说明鲸类到了海洋后很快摆脱了陆地的“魔咒”限制,适应了海洋的“魔咒”。
⑧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块头大小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无法摆脱“魔咒”的限制。所以,地球生物圈这个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类没有必要依靠非自然力使自己变得高大威猛,那样会使人类踏上不归路;人类应该保护而不是侵占地球生物应有的生存空间,否则会剥夺它们的生存权。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是: ,所有地球生物都受制于这个“魔咒”的原因是: ,而让这个“魔咒”真正发挥魔力的决定因素是: 。
2.结合⑤——⑦段内容,简要说说蓝鲸进化的原因。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植物金字塔”中,从小植物到大植物,个体越大,生存难度越大,数量自然越少。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和列数据的方法说明大自然给所有物种都下了“魔咒”。
C.第③段中加点词语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D.地球生物圈这个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给人类这样的启示:人类必须依靠非自然力尽可能的占有生存空间,否则会使自己踏上不归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1: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