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中国人有 确信,不自欺。) B.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很有层次很有感 情地写出了孩子对老师的喜爱和崇敬。) C.宅院里缀满枝头的丁香花探出墙头,窥视着行人。(拟人,“窥视”这个词语借写丁香花的活泼淘气 写出了浓浓的春意和欢快的气氛。) D.捧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像品一杯清茶,每呷一口都那样清幽。(比喻,把“朱自清散文”比作“清 茶”,生动形象地写出朱自清散文耐人品味的特点。) |
试题答案
A确信,不自欺。)
B.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很有层次很有感
情地写出了孩子对老师的喜爱和崇敬。)
C.宅院里缀满枝头的丁香花探出墙头,窥视着行人。(拟人,“窥视”这个词语借写丁香花的活泼淘气
写出了浓浓的春意和欢快的气氛。)
D.捧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像品一杯清茶,每呷一口都那样清幽。(比喻,把“朱自清散文”比作“清
茶”,生动形象地写出朱自清散文耐人品味的特点。)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
C.处处志之(志:记住) | D.寻病终(寻:不久) |
A.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便要还家。 | 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D.苛政猛于虎。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
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
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
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小题7:请谈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别离情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沿阶草(1)她静静地伏在窗台上,默默地度过了无数个朝夕晨昏。年复一年,除了数日一勺清水外,再也不曾得到任何微薄的。
(2)可许久了,我却喊不出她的名字来,只知道她针叶地排列在藤条上,无声地展露着生命的韵律。春天,悄然地沿枝条开出极小极小的淡蓝色小花,不久,便会结出一串串浅绿色的果实;而到了秋天,那果实则变得殷红殷红的,远远望去,酷似儿时家乡崖畔上的酸枣或枸杞,委实可爱。
(3)因为珍惜这果实的色彩,便从不忍心摘,以至经过漫长严冬,等果实失去了水分,有的偶尔落到地上,才捡起来,剥开干瘪的表皮,只见里面一个圆圆的果核,显黑色,用舌尖一舔,方觉有一种淡淡的酸苦味儿……
(4)不料,某日邻居突然闯来,说要几粒拿去治病。我为之诧异,忙问道,这果实真能治病么?谁知人家要的是根一种半透明的、状若枣核形的药材,具有养阴生津、清肺止咳的功能,名为麦冬。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盆景竟是沿阶草,其根部真是一种止咳良药,可惜的是自己也曾久咳不止,以至卧床成疾,却未能求助于她……真是两心相近不相知。
(5)春日将至的日子里,伏案已久后,便抬头伸腰,却不想被什么触动了头发,待放眼一看,见正是这沿阶草长出了几条长长的蔓条,上面已爆出了纤弱的叶芽。那嫩绿嫩绿的色彩,虽然幼稚却透露出一种勃然的生机……
(6)我忽而想到,相伴数载,却似乎从未见过她有如此诱人的风采。是因为去年冬天并不严寒的缘故,以至这春天的精灵过早获取了对春的敏感?但仔细思考,又不以为然。心想,也许是那次邻居的意外觅求,使我真正了解了她,从而在我心头突然产生了一种珍惜之情,彼此的心灵贴近了许多。
(7)也许人间至为珍贵的,恰恰是用真诚换来的友情,而理解才是叩开友情之门的钥匙。当她在窗台上默默奉献的时候,因为无人理解,而常常“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此刻,当寂寞寥落的心境获得了理解,那生命的朝霞才忽而绚丽起来,呈现一派罕见的色彩,展露出一种少有的潇洒……
(8)我窗台上的沿阶草,你是否因为领受了一次心灵撞击的回音,才使生命的价值获得了升华?
1.从后面的备用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1)、(2)段的处。
处应填________;处应填________。(回报、馈赠、细密、周密)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用“_____”在原文中画出来。
3.文题“我的沿阶草”,从“我的”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沿阶草的什么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答:可以看出作者对沿阶草________的感情。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前三段描绘了沿阶草的生长情况,第一句话中的“静静地”“默默地”重在强调她的静默寥落,为下文作铺垫,这是一种欲抑先扬的写法。
B.文章第(4)段点明沿阶草的特殊作用,这是我对沿阶草感情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行文至此陡起波澜。
C.文章第(5)、(6)段对沿阶草进行描写议论,表现她因去年冬天不太寒冷的缘故而透露出前所未有的诱人风采。
D.文章第(8)段换用第二人称“你”与沿阶草直接对话,感情达到了高潮,也在读者心灵上引起了撞击。
E.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我”对沿阶草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综合运用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思想上具有普遍意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文]济南的秋天是诗境。……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 )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 ),而立刻随着( )。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有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也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1、甲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
2、将下列词语正确填在乙文空缺处,依序填写在后面的横线上(只填字母符号)。
A、变换 B、变动 C、流动 D、变幻 E、变化
3、甲乙文写山,都主要写了山的颜色,但甲文突出了雪后山的 的特点,而乙文则突出了秋色中山的 的特点。
4、甲文按 顺序写山色,从“ ”到“ ”,展现出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突出了雪后山的“妙”之所在。
5、乙文写山色,先写山腰的松树和树旁黄草的颜色,再写 的黄、灰、绿、藕荷色和山顶的颜色,然后重点写 的颜色,并突出其 的特点。
6、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阅读《给抗生素“把把脉”》,完成后面问题。(10分)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A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足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克服不了它们。B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C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有很多:厂家、药店、医院,受到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非常重要。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药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链接材料】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约80%是有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小题1】根据选文第②段分点概括:滥用抗生素会从哪些途径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3分)
【小题2】阅读第①段文中划线句子,回答问题。(4分)
(1)A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改正: 改为 (1分)
(2)“B、C两句只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超级细菌的耐药性较强。‘达到’一词突出了死亡率高,从而说明生命的脆弱。”请判断以上说法正误并说明理由。(3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3分)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现了头疼、发烧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苄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②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③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④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⑤那醉人的绿呀!⑥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⑦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⑧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⑨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⑩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几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这一段共23句话,按照感情的发展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⑨/⑩/
2.对第③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瀑布的水花溅到襟袖上,但我已不再想看瀑布了。
B.虽然瀑布离我很近,但我的心已完全被潭水的绿占据了。
C.虽然瀑布离我很近,但我已不再想看瀑布了。
D.虽然瀑布的水花溅到襟袖上,但我的心已完全被潭水的绿占据了。
3.简要说明下列比喻所表现的景物的特点。
①“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描写出潭面________________的状貌。
②“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表现潭水________________
4.“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三句话用的是修辞方法,赞美了梅雨潭的
(答案不得超过方框所限定的字数)5.“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这两句话是作者运用的方法,来赞美梅雨潭的。
6.①文中用了一些形容词来描写绿及其给作者的感受,其中最能概括出“绿”的特点的一个形容词是。(只能两个字)
②文中用了一些动词来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挚爱之情,其中感情最强烈的一个动词是。(只能两个字)
7.“便是吻着她了”一句前后都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为什么这一句却用“她”?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5..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