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看图,想一想,他们会怎么说? 老奶奶要过马路了,小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老奶奶,你真慢,看我多快。 B.老奶奶,我扶您过去。 |
试题答案
B1.老奶奶要过马路了,小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家来客人了,小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军不小心把球踢到了小红身上,小军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 )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能显现他的形象。( )对方远在天涯,( )让人感觉近在咫(zhǐ)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1.将下列关联词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虽然……却…… 不仅……还……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 ;可以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
(2)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 ,传播速度 ,它和我们的生活 。
3.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4.仿照第三自然段,用“可以……可以……还可以……”写一段话。
阅读短文,并按要求作答。
(一)________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脸:“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 )同伴们说( )“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
1)给这则寓言取个恰当的名字,写在横线上。(
2)在文中括号内加上适当的标点。(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吹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百般掩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加粗字,前一个“没”的意思是________,后一个“没”的意思是________。(
5)“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一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________。(
6)“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一句中,“这办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内容。(
8)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二)一只蚂蚁和一只鸟
一位历尽挫折的朋友问我:“一旦遭遇失败,且不是两次,而是十次,你还能有那种自信的心情吗?”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的眼前只有一只蚂蚁和一只鸟。
那是公元
14世纪的一只普普通通的蚂蚁。一位将军被强大的敌人打败了。
他的军队溃不成军,于是将军被迫躲进一个废弃不用的马槽里(
A.逃避 B.躲避)敌人的搜捕。我要说的那只蚂蚁恰好也在马槽里忙着自己的营生。它在努力地扛着一粒玉米,试图爬上一堵垂直的“墙”。蚂蚁(A.当然 B.显然)不知道将军的事情,但将军的(A.眼神 B.目光)和心智却被它(A.引诱 B.吸引)了。那粒玉米的重量不知是蚂蚁体重的多少倍,也许不亚于人去托起一头大象吧!第一次,玉米粒被它稍稍顶起,很快就掉下来。蚂蚁似乎连一丝的犹豫也没有,接着就开始了再次的努力。
将军屏气凝神地注视着蚂蚁的一切。
2次,3次,4次……将军默默地数到第69次,即使每次玉米粒都被蚂蚁顶上去,但是最后又都掉了下来。将军想,蚂蚁不可能成功了,69次的失败就是证明。但就在这时,奇迹(A.出现 B.发现)了,蚂蚁在尝试第70次的时候终于把那粒玉米推过了“墙头”。将军被感动了。
从这只蚂蚁身上,将军找回了(
A.失落 B.失去)的信心。后来,他重整军队,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的帝国(A.板 B.版)图从黑海之滨一直伸展到恒河。这位将军就是
14世纪的蒙古皇帝莫卧儿。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一夜骤风和暴雨,(
A.掀翻 B.打翻)了一些农舍的茅草顶,有的人哭了,有的人默默地流泪。忽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鸟儿欢快的叫声,人们抬头望去,发现树上鸟的老巢不知被刮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只孤独无助的鸟儿,已经开始衔草筑巢了。鸟儿是在歌声中重建新的家园的。
“我们还不如一只鸟儿吗?”村里的一位老人大声地说。于是,人们纷纷抹掉泪水,向被骤风破坏的茅屋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在文中括号内删去不合适的字词。(
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①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看不出军队的样子。( )
②原指花残凋落,随流水漂去,可用于比喻残乱而零落的样子。( )
(
3)文中“忙着自己的营生”,这里的营生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与错,对的打“√”,错的打“×”。①一粒玉米的重量对蚂蚁而言,类似于一头大象的重量对于人。( )
②如果这第
70次尝试失败,蚂蚁不会再继续第71次了。( )③是信心帮助莫卧儿反败为胜的。( )
④人们向着被骤风破坏的茅屋走去是要去帮助那只鸟儿筑巢。( )
(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找出文中一句中用错的关联词,用修改符号直接改在原句上。(
7)“将军被感动了。”将军被( )感动了。A
.蚂蚁居然举起了比自己重了不知多少倍的玉米。B
.蚂蚁屡败屡战的勇气与信心。(
8)在文中横线上补上一句结尾,表达你的体会与感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对手,你好
原来。狼先生先前的光临,对羊群有着天然“优生优育”的作用。狼的骚扰,使羊群常常惊悸奔跑,羊群因此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狼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现在,人类之所以保护生物,就是让生物链不致隔断,换句话说,就是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
有对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这个道理在人类亦然。当年七国称雄,秦便图强自新,一旦六国并入秦的版图,没了敌人,秦也就英雄未路二世而亡了。现在,我们公认竞争是个好东西,就是因为竞争使参与者都有了对手,逼着你锐意进取,否则就会自毁长城。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台,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不想,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而因罪下狱。美国舆论惊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
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渴望,失去对手,我们将失去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一声:“对手,你好。”
1.文化常识。
(1)“战国七雄”,除秦以外,其他六国是: 。
(2)“十八盘”指何处?“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此处的“十八盘”是什么意思?引号是什么用法?
2.本文第1自然段中加点字“请”是作者精心设计选择的一个动词,联系下文看,选择这个词是因为 。
3.“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4.“亦然”是什么意思?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看,第5自然段开头的两句话“有对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这个道理在人类亦然”作用是什么?
5.下列说法,哪两项是正确的?
[ ]
B.本文的主要意图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是一致的。
C.文意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竞争,锐意进取,并且告诫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D.本文作者认为,泰森由于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所以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E.正因为对手是人生路上的好朋友,所以本文作者亲切地向对手致意“你好”。
6.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精选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依次为:
(1) (2) (3)
7.狼为生存而吃羊,羊因生存依靠狼。这就是生物链,请再举一个你熟悉的生物链(作必要的说明)。
8.你在生活、学习上有“对手”吗?你怎样和他(她)相处?
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条小街。街上既无人行道又无路灯,而且环境脏乱,显得特别长。
春天到了,靠近盖茨街的小学开学了。许多小始娘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上学,唯独来自盖茨街的小女孩依然穿着冬天的旧衣裳,那大概是她仅有的一件衣裳。
她的老师瞧着她,叹着气,心想:这孩子爱学习,有礼貌,挺可爱的,就是不爱换洗衣服。于是,放学时老师对她说:“你这件衣服该换洗一下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又旧又脏的衣服来上学。
“她妈妈不可能不爱她呀!会不会是有什么困难?”老师自语道。于是,她的老师到服装店给她挑选了一件新的春装,那是一条图案别致、颜色鲜亮的天蓝色的连衣裙!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这份美好的礼物,高兴得心花怒放!她捧着装有裙子的礼盒,飞快地跑回家去。转天,小姑娘穿着崭新的蓝裙子来上学。她的小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也梳理得光光亮亮,显得特别有精神。她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看见她穿上新裙子都惊呆了。
爸爸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女儿这样可爱。晚上,当全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爸爸见饭桌上罕见地铺上桌布,高兴地说:“咱们家开始讲卫生了!”妈妈说:“可不是么!要是家里不干净,和我们这么漂亮的女儿怎么相称呢?!”饭后,妈妈立刻开始刷洗发黑的地板,爸爸去院里修补破损的栅栏。全家人一齐动手,几天后,昔日破旧肮脏的小院面貌一新。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粉刷房屋,投入到多年来第一次整治家园的劳动之中。
一天,教堂的牧师路过盖茨街,看到人们在没有自来水、没有路灯的艰苦条件下打扫卫生,建设家园,深受感动。在他的呼吁下,几个月之后,有关方面给盖茨街修了便道,安了路灯,装上了自来水。
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那条蓝裙子仅仅半年的时间,盖茨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变干净了,而且风气也变了,人们互相尊重,友爱相处,乐于助人。牧师把这个奇迹①告诉给他见到的每一个人。其他城市的人们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学习盖茨街的精神。从1913年开始,美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居民加入到清扫街区、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谁能想到,出现这个奇迹②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一位教师给一个小女孩送了一条蓝裙子呢!
1.如果以贯穿故事的线索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它应该是:__________。
2.选文是怎样描写改变以前的盖茨街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5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5自然段中说“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想想,看到小女孩家的变化,居民们意识到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来看,文中加粗的成语“闻风而动”的意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粗的两个“奇迹”各指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奇迹”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迹”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没有老师送给小姑娘蓝裙子这件事,盖茨街是否会发生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岁,还是别的孩子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时候,可他却失去了家,整日待在福利院里。虽然许多小朋友,可大多是智障残疾儿,像他这样失去双臂、智力却正常的孩子只有他一个。 他很孤独,也很早熟。
在福利院,我看到许多孩子走路歪歪斜斜,话也说不囫囵,独有他乖乖地坐在那里,把右脚伸到桌子上,用两只脚趾头夹住笔,用左脚跟按住纸,在一笔一画地画画儿。老师领着我走到他前面,他也不不抬头。一会儿,只见纸上出现了一只张开翅膀的鸟,向着太阳飞去。老师告诉我,起先他洗脸、吃饭都要靠阿姨帮助。长到七岁时,他开始学习用脚夹住牙刷刷牙, 夹住筷子扒饭,有时累得满头大汗,还吃不到一口饭。别人都吃完了,他还在一口一口地扒,定然不让阿姨帮助。慢慢地,他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在美术课上,他开始接触到许多绘画书。那些飞翔的鸟儿,高远的天空和密密的森林,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他如醉如痴地沉湎(miǎn)于画海里。他喜爱飞鸟,喜爱天空,喜爱一切明亮的图画。他可以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常常临睡时还拥着一本画书在看。为了便于画画儿,他把椅子垫高,使腿和桌面保持一个舒适的角度。开始,他的脚趾很僵硬,不听使唤,一用力蜡笔就滑落了,把画纸弄得一团糟,自己也急得直出汗。老师过来想帮他拿起来,可他满眼噙着泪,冲着老师摇摇头,自己弯下细长的脖子,用嘴叨起笔,放到脚趾间,继续画。
一位女老师对我说:“这么聪明的孩子,命运却对他不公,让他失去了双臂,失去了父母的疼爱。他从不抱怨,从不要别人帮助,一定要自己去做,有时我们看得眼泪都忍不住落下来了。我想他长大了一定能成为一个人才,也许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在图画室里,我看他用脚趾夹住蜡笔画了一个大太阳,一只飞鸟迎着阳光飞去。我临走时,他把这张画儿送给了我。
“长大了,你想干什么?”
“想当画家”
“你一定能成。”
他指着画儿上的大鸟,告诉我:“它没有翅膀……”
“没有翅膀,也能飞,因为你有比手臂还灵巧的双脚。”
“谢谢你。”
他送我到大门口。望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我内心充满了激动,于是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一一杨杰。
十几年后口在郑州口我接到口上海少年报口编辑部寄来的报纸口随意翻看口眼光触到一则消息口青年画家杨杰的作品口在日本的一次国际画展上获得了大奖口杨杰! 这个名字使我想起了站在儿童福利院门口的失去双臂的孩子。再看下去,果然是那个杨杰,他长大了,如愿以偿了,成了画家。文中介绍了他的事迹,也提到他在上海儿童福利院度过的童年。
“折断翅膀的鸟也能飞起来!”我想起了他小时候的幻想,想起了他瘦小的身影,想起了他忧郁而充满渴望的眼神,在心里默默祝愿他飞得更高更远。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词语的理解。
沉湎:
出类拔萃:
2.在文中的“口”中加上标点符号。
3.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习题。
(1)“他如醉如痴地沉湎于画海里”,“画海”是个比喻,生活中这样的比喻还很多,比如:树木多我可以称之为 海,花多我们可以说 ,你还知道有“海”字的比喻吗?(词、句各写一个)
(2)“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4.你觉得杨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悟出来的?请分别写出来。
5.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折断翅膀的鸟也能飞起来”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李阿婆,我想念你我们楼获得“文明楼”的光荣称号,这和我们楼的居民组长李阿婆是分不开的。
可是谁会想到,在上个星期李阿婆去世了。
只要一提起李阿婆,我心中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李阿婆年逾花甲,两鬓斑白,是位离休老干部。大家选她当居民组长,她欣然同意。家里人劝她安度晚年、享享清福,但李阿婆却总是说:“你们别阻拦我。我能为大家做一点事,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李阿婆因长期患有关节酸痛病,按照政策,单位增配给她16平方米朝南的房间。邻居沈伯伯的儿子没有结婚用房,家里吵得不可开交。李阿婆听到这个消息,毅然让出这间房子,借给他们结婚,解决了邻居的家庭矛盾。有人劝李阿婆:“别的东西好借,房子不能借,借时容易还时难。”有人说:“李阿婆不知图个啥?”李阿婆却笑笑说:“我图人间真情。”
居委会一时请不到清扫工,总不能看着纸屑满街飞、垃圾满地堆吧。李阿婆就爽朗地对居委会主任说:“在部队时,我当过卫生兵,现在就让我当个义务清扫工吧。”李阿婆的女儿觉得母亲这一举动有些丢人,李阿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这些小青年啊,就是面子观念重,这不等于每天锻炼身体嘛!”就这样,每天清晨,李阿婆半驼着背,拿着一把大扫帚,把我们这幢楼的楼梯和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
如今,虽然李阿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看着那鲜红的“文明楼”的牌子,洁净的楼面,不由得从心底里呼唤:“李阿婆,我想念你……”
1.短文主要写了李阿婆的哪几件事?(试用小标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李阿婆的女儿觉得母亲这一举动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感到李阿婆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