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可以赚同学的钱吗?
——节选自杨红樱的《女生日记》

  这两天,吴缅一直在收集班上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问他干什么,他说不干什么。今天,我发现许多同学都有了一本用电脑打印的通讯录,马加手上也有了一本。我问他哪里来的,他说他在吴缅那里买的,一元钱一本。
  可以赚同学的钱吗?
  放学的时候,我看还有同学去向吴缅买通讯录,就说:“吴缅,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太好。” 
  “为什么不好?”吴缅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我说不出为什么不好,只是觉得不应该赚同学的钱。
  吴缅见我说不出什么,便用教训人的语气说道:“我这叫勤工俭学,你懂不懂?”
  我说:“赚钱也不应该赚同学的钱。”
  吴缅说:“只要是合理利润,赚谁的钱都一样。”
  我不懂什么叫利润。昊缅是这样给我解释的:“比如我做的这本通讯录,除去纸钱、机器损耗、电费这些成本,再除去我的设计、打字、装订这些劳动,剩余的部分就是利润,也就是该赚的钱。”
  我说:“你倒懂得真不少!”
  “我这叫从小培养商品意识。”
  我看了看那本小巧玲珑、设计别致的通讯录,心想就是抄,也得用半天时间来抄,还得去买一个小本子来抄,照昊缅的算法,成本远不止一元钱,还不如买一本划算。
  我给了吴缅一元钱,也买了一本。
  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翻开的书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作业也一个字没写,心里老想着吴缅卖通讯录赚钱的事,又联想到去年夏天我去一个避暑的风景区,结识了一个和我同岁的农家小女孩,她每天都在人多的地方卖一种棕树叶编的小鸟,两毛钱一个,买的人很多。小姑娘告诉我,她编小鸟来卖,是给自己攒学费。我问她一个假期下来,能赚多少钱?她说一学期的学费能赚够,还有余下的钱给自己买件花衣服或花裙子。
  我想不通的是,那位农家小姑娘和吴缅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赚钱,为什么我就偏偏认为小姑娘是应该的,吴缅是不应该的呢?
  现在,很需要谁来点拔点拔我,房间里只有“南茜妹妹”,她还是那么无忧无虑,但又显得煞有介事地坐在我的床头上。可是我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对她有依赖感,什么事都向她倾诉,她只不过是一个我。爱的布娃娃,不能给我解答任何问题。我还是给远在美国的林淑媛写封信吧,她一定能使我“拨开乌云见太阳”。
  …………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形容恭敬地聆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
(2)形容细小精致。(  )
(3)多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  )
2.照样子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注意标点符号。
例:吴缅说,只要是合理利润,赚谁的钱都一样。
  吴缅说:“只要是合理利润,赚谁的钱都一样。
(1)小姑娘告诉我,她编小鸟来卖,是给自己攒学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说一学期的学费能赚够,还有余下的钱给自己买件花衣服或花裙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缅设计通讯录来卖钱,你对这个行为怎么评价?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名言中的数学趣喻

       阅读精辟的名言警句,对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大有裨(bi)益;不少名家学者都喜欢用数学语言来喻事论理,或以自勉,或以诲人,既富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又具有耐人寻味的情趣。下面撷(xie)取一二。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以“A= x+y+z”的数学公式来提示成功的秘诀。人们不解其意,他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可谓精辟凝练的经验之谈。     
       大发明家爱迪生成名后,人们都说他是个“天才”,可是,爱迪生的回答却是:“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这一公式隽永含蓄,概括力强。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以奇妙的等式启迪人们谦虚好学。他说:“一个人就好像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把这段话列为等式:“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自己估价。”多么新鲜,又多么恰当!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你有不懂得的东西吗?”芝诺风趣地回 答:“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哲学家巧妙地用“两圆的面积”比喻各自掌握的知识面,又用“两圆之外的空白”代表尚需学习的无知面,这种比喻极其深刻,令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      
       名入学者对时间是十分珍惜的。活动家季米特洛夫曾用“正号”与“负号”来检验自己利用时间的效率:“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日之中做了些什么,‘正号’还是‘负号’, 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一’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     
       雷巴柯夫则用“常数与变数”来作比喻:“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 数。”并解释说这是因为“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 59倍”。     
       诚如高尔基所说:“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拜读这些巧缀了数学趣喻的名言警句,我们就如品尝了一杯清香飘溢的浓茶,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1.在文中找出最少3个成语,写在括号里。
         (         )    (         )    (         )
2.读文章,填空。
      爱因斯坦的名言是:                                                                                                            
      爱迪生的名言是:                                                                                                              
      在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名言中,               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要取得成功,必须                       
3.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等式,两个才能接近的人,一个善于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点, 适时推销自己;另一个默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不自夸,这两个人的个人价值哪个的更大?为什么?
                                                                                                                                                          
4.哲学家芝诺用“圆的面积”来比喻已经掌握的知识,用“圆外的空白”代表尚需学习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你是怎么理解这段格言的?

      尚需学习的知识

                                                                                            
                                                                                            
                                                                                            
                                                                                            
                                                                                            

5.“1+1=?”以你对学习、生活的理解完成这个等式。
                                                                                                                                                       
                                                                                                                                                      
6.设计一句自己的人生格言或座右铭。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谁发明了
Email

  Email又称为“伊妹儿”,电子邮件的意思。如今在Internet上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Email以其方便、迅速深受广大网民们的喜爱。那么,Email是谁发明的呢?它的发明者是美国一位电脑工程师雷·托姆林森。

  1965年,托姆林森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一家BBN企业从事电脑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这家企业正受聘于美国军方,参加了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建设和维持工作。当时,托姆林森在BBN的工作是在一些简陋的硬件设备上面搞一个操作系统。为了让用数字PDPlOS来工作的程序员和研究人员能够互相发送信息,托姆林森搞出了一个“传递信息”的程序。刚开始时,这个程序只能在当地使用。但很快,便可以跨越整个Arpanet来传递邮件。

  第一个Email电子邮件于1972年发出,但电子邮件的具体内容已经没有人记得了,所知道的只是这封电子邮件是由托姆林森从一台电脑发给另一台电脑的,而收件人也是他自己。

  后来,一个名叫罗伯特的人对托姆林森的发明爱不释手,并把电子邮件作为自己在工作中惟一的通信方式。他的这一极端举动,迫使那些依赖其拨款的研究人员不得不纷纷使自己联网,于是,托姆林森搞出的这种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的系统,很快就从一种方便之举,变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像许多其他信息时代的先锋一样,托姆林森改变了整个世纪的面貌,为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自己却没有从中得到过哪怕一分钱的好处。他自我解嘲地说:“创新有时候是能够带来巨大回报的,但这项创新却不属此列。”

1.想办法和不认识的字交个朋友!

我交的朋友有:________,我的办法是: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自我解嘲”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mail是谁发明的?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发过Email吗?回忆一下自己第一次发Email时的经历,写上几句,重新体验一下网络革命带给我们的全新感受。如果没有发过,请写一写读过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三只兔子不可追
查一路

       儿时(    )我家住在一个乡村学校附近(    )我们姐弟三人(    )跟着乡村的孩子捕鱼捞虾(    )我父亲端起我们捞的一盆鱼虾(    )全掀翻在河沟里(    )我们跟着其他的孩子上山打柴(    )我父亲一把火(    )将那堆柴火化为浓烟和灰烬(    )其实,那时我们家并不富裕。父亲在这样做之后,总恶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将军路上不追兔!对父亲的乖张行为,我们大惑不解。  
       后来,父亲给我们讲了一个楚王打猎的故事。在狩猎的现场,一只兔子从草丛中蹿出,楚王弯弓搭箭,正要射猎时,忽然从他的左边跳出一只山羊,于是他把箭头对准了山羊。正在此时,右边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重新掉转箭头对准 了梅花鹿。忽然从树梢飞出了一只珍贵的苍鹰。楚王最终选择了苍鹰,待要瞄准时,苍鹰已迅速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远遁而去。待到楚王回头来找其他的猎物时,前面的目标早已无迹可寻。楚王拿着箭比画了半天,结果一无所获。  
       听懂了故事,才明白父亲前面说的话。自此姐弟三人心无旁骛,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儿时代,教室之外嬉戏玩耍是一只诱人的兔子,你若去追赶它,它就带给你虚废的一生;青年时代,校园之外名利富贵是一只诱人的兔子,你若去追赶它,它就带给你虚荣的一生;中年时代,社会上灯红酒绿是一只诱人的兔子,你若去追赶它,它就带给你堕落的一生。
        当你要赶路时,不要被草丛中蹿来蹿去的兔子弄得眼花缭乱,从而偏离了前进的方向,记着自己是赶路,唯一要干的是:看脚下,看前方。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里没有别的想法和念头。(            ) 
     (2)什么都没得到。(            )  
     (3)事物太多或太复杂,眼睛看不过来了。(            ) 
2.为第1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加上标点。
3.题目中“三只兔子”指的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会有掀翻鱼虾盆和烧柴火的行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玫瑰树根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蜓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读第三段,若将加粗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怎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4)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玫瑰树根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蜓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读第三段,若将加粗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怎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4)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欣赏。

理性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需要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道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道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地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

  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就看谁又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的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心”阅读,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道修养都得到提高。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又主见。理性阅读会引起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登得更高。

1.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他们分别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

“进”是指________________。

“出”是指________________。

4.就短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按不完的电话中,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姓名,我不由自主地握着电话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期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最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很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钰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社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他躲在中学里当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来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那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了,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别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的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对的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的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的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的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过十多岁的中学生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的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天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日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副贺年卡,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巳磨好浓浓的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正地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越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的朋友说,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这将是我最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件事。”此句中的“一件事”指的是什么事?

2)在电话中,当听到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的声音时,我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来?。

3)“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辩别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此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你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对你有影响的老师,你最难忘的是谁呢?试着写出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