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连一连正确的是 辨认 阻力 减少 蜂窝 检查 方向 A、辨认——方向;减少——阻力;检查——蜂窝 B、辨认——方向;减少——蜂窝;检查——阻力 C、辨认——阻力;减少——方向;检查——蜂窝 D、辨认——蜂窝;减少——阻力;检查——方向 |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 |
乡愁
| |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邮票 一( )船票 一( )坟墓 一( )海峡 2.这首诗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诗歌的含义,选择正确答案。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2)为什么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B.小小的邮票传递着思乡的愁绪。 C.邮票上面写着乡愁。 (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为什么说海峡是“浅浅”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浅浅的”是反话,实际上水很深。 B.台湾海峡水本身很浅。 C.以“浅浅的”海峡衬托乡愁之深。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的含义是( ) A.诗人面对海峡,难以回乡,无限哀愁。 B.诗人的乡愁是思念家乡的亲人。 C.诗人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4.根据诗文,请将下面互相对应的项目连起来。 ①邮票 A.现在 ②船票 B.后来 ③坟墓 C.长大后 ④海峡 D.小时候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
向中国人致敬 | ||||
记得那是十二月,我进入巴黎第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说过,对话课教授的问题刁钻古怪,要我小心。 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名提问。 A.在我自认为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后 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可以知道您来自哪个中国吗 B.班上当即冷场 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 先生 我没听清您的问题 他清楚地一字一句地又重复了一遍。我看着他的脸,告诉他我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过脸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着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盯牢了我,又问:“您走遍中国了吗?” “除台湾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又问,“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先生。” 教室里有了笑声,教授却不放过我:“依您之见,如今台湾问题该如何解决?”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没有权利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的思路十分敏捷:“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是您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上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了开来。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我实在愿意知道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也有兴趣想清楚这一点。” 我忽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地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一字一字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离开讲台向我走来,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地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致敬!下课。” 走出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划去加粗字的错误读音。
3.在文章A、B两段中加入标点。 4.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落地玻璃无法抵挡天气的严寒,让“我”觉得十分寒冷。 B.教授的问题太刁钻,敏感且尖锐,让“我”心情沉重。 5.当“我”说“只有一个中国”后,同学们一起看台湾同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把文中用得不合适的词语找出来,标上“____”并在下面横线上改正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称圆明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揭露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B.这个事件揭露了帝国主义者野蛮的强盗本性。
C.这个事件是英法侵略军侵略我国的罪证。
D.这个事件说明英法联军武力强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把文中用得不合适的词语找出来,标上“____”并在下面横线上改正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称圆明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揭露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B.这个事件揭露了帝国主义者野蛮的强盗本性。
C.这个事件是英法侵略军侵略我国的罪证。
D.这个事件说明英法联军武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