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意思选词语。 河水一直流着,不停止。比喻事物连续不断,永不停止。多指来往的行人、车辆、船只很多。( ) A.川流不息 B.断断续续 C.连绵不绝 |
试题答案
A(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 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用“√”选择文中汉字的正确读音。
2.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搭石?在文章中用“____”画一画。
5.用“~~”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引路人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从姑妈家回来。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乌云滚滚,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撑着雨伞,顶着大风,艰难地向前走着。
透过朦胧的雨帘,我看见一个人在雨中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我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去,只见这位叔叔戴着一副墨镜,手里拄着红白相间的拐杖,雨水顺着他的脸庞流下来,衣服都被淋湿了。他一步一滑摸索着前进。这一切告诉我,这位叔叔是个盲人。“叔叔,您上哪儿去啊?”雨中,我大声地问。“回家。”“那我送您回家吧!”我说完,没等盲人叔叔开口,便搀着他,撑着伞,和他一起向前走去。雨真大啊!路仿佛变成了小河。我搀着盲人叔叔,把伞尽量往他那边打,尽量找水浅的地方走。
走着走着,我发现前面有一个阴沟盖被打开了,没设标志,雨水汇成了小河,“哗哗”地流入洞内。我便搀着盲人叔叔从旁边绕了过去。叔叔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似的,他微笑着对我说:“小同学,我们为什么不走直路啊?”我回答说:“那儿的阴沟盖被人打开了,从那儿走危险。”“哦……”盲人叔叔双眉紧锁,忽然,他对我说:“你把我带到阴沟盖那儿去。”“干什么呀?”我迷惑不解地问。“让我们把阴沟盖盖起来!”盲人叔叔坚定地说。我说:“我们今天又不从这儿走了。再说,雨又这么大,就别去管这事了。”盲人叔叔说:“我们虽然不从这儿走,但是还有很多人要从这儿走,万一跌下去,是多么危险啊!”
听了盲人叔叔的话,我便搀着他来到阴沟前。盲人叔叔松开拉着我的手,把手中的拐杖递给我拿着,摸索着抓住了阴沟盖的一角,用力地将阴沟盖抬了起来,慢慢地向敞开的一面移动。水珠从他脸上流下来,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雨水。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把雨伞、拐杖放在地上,与盲人叔叔一起用力搬阴沟盖子。我俩使尽了力气,终于把阴沟盖子盖好了。盲人叔叔可以放心地走了吧?不,他又用脚使劲地在阴沟盖上跺了几下,这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这下可好了。”
我被眼前这一切感动了 那无神的双眼 那颤抖的双手 那挂满了汗水 雨水的脸颊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自己行走都很艰难 但是 他时刻想到的是别人 而不想自己 泪水从我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雨还在“哗哗”地下着。我搀着盲人叔叔继续向前走。地上溅起了一朵朵水花。我想:在这无比宽大的雨帘中,我这个明眼人是在为盲人叔叔引路;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是盲人叔叔在为我引路啊!
1.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2.写近义词。
摸索( ) 坚定
( ) 迷惑
( ) 脸庞
( )
3.根据给出的意思,从文中选择词语填空。
(1)疑惑,不明白。( )
(2)形容走路时不稳。( )
(3)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4)自己和自己说话。( )
4.用“________”画出盲人说的最能表现他品质的话。
5.用“~~~~”画出直接写盲人盖阴沟盖动作的语句。
6.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7.仔细体会文章结尾一段“我”想的一段话的意思。想一想,为什么说生活的道路上,他一个盲人却是“我”的引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为三月谱曲
用小溪潺潺的流响,
用枝头新绿的芬芳,
用燕子呢喃的细语,
为三月谱曲。
用河边茸茸的绿草,
用晴空萦绕的鸽哨,
用悄然无声的小雨,
为三月谱曲。
三月的歌欢跳着,
三月的歌闪耀着,
三月的歌欢跳着,
三月的歌闪耀着,
三月的歌嬉闹着,
从树梢上,
从鸟巢里,
从彩云间,
三月的歌曲。
滴落在蝴蝶的翅膀上,
滴落在飘香的花心里,
……
1.读一读,注音。[方法提示:这些字笔画较多,先查查字典,然后再注音。]
潺潺( ) 萦绕( )
闪烁( ) 谱曲( )
2.联系文章,从文中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
①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
②形容燕子的叫声。( )
③嬉戏,嬉笑打闹。(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萦绕( ) 芬芳( )
闪耀( ) 嬉闹( )
4.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三月的歌( )、( )、( ),从( )( )( )滴落着,滴落在( )( )( )。
5.作者是把春天的________比作一首三月的歌曲,把对春天的歌颂比作为________。[方法提示:先看一、二小节,想想都写了什么,再概括一下。第二个空要结合全诗来思考,抓住题目。]
6.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感到诗就是
[ ]
A.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
B.用形象来说话,来歌唱,曲折而委婉。
C.枯燥地说明一件事或一个事物。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天下第一关
峻 青
②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高高的箭楼,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间,那“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这五个大字,笔力雄厚苍劲,与那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浑然一体, 煞是壮观。但是,最壮观的还是它形势的险要。不信,你顺着那城门左侧的台阶往上走吧,你走到城墙之上,箭楼底下,手扶着雉墙的垛口,昂首远眺,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又惊又喜的赞叹: “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③你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顺着那连绵起伏的山势,由西北面蜿蜒南来,向着南面伸展开去。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 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万里长城的尖端。山海关,就耸立在万 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其形势的险要,正如古人所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④站在这雄关之上,人的精神顿时感到异常振奋,心胸也倍加开阔。真想顺着那连绵不断的山势,大踏步地向着西北走去,一路上,去登临那一座座屏藩要塞,烽台烟墩。从山海关、喜峰 口、古北口、居庸关、雁门关,一直走到那长城的尽处——嘉峪关口,也想返回身来,纵缰驰马,奔腾于广袤无垠的塞外草原之上, 逶迤翻腾的幽燕群山之间,然后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里,去洗一洗那炎夏溽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
⑤甚至更想身披盔甲,手执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做一名捍卫疆土的战士。
⑥啊!雄关!
⑦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⑧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1.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要塞(sāi sài) 燕山(yān yàn) 逶迤(wēi wěi) 远眺(tiāo tiào)
2.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1)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 )
(2)坚固得像金属铸成的城墙和防守严密的护城河。形容城防坚固严密。 ( )
(3)形容山脉、河流等接连不断。 ( )
(4)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 )
3.从文中找出三个形容山海关气势雄伟的四字词语。
、 、
4.根据短文填空。
(1)“天下第一关”指的是____ ,其主要特点是 ____ 、____ 。
(2)山海关北面是____ ,南面是 ,它耸立在 之上, 之间,进出 之地,其形势的险要正如古人所说: 。
(3)____段和____段是作者站在雄关之上,面对如此壮观、险要的关塞产生的联想。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山海关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的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