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把问句改成陈述句。 没有很好理解句子的意思,能读出感情吗? A、没有很好理解句子的意思,能读出感情。 B、没有很好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能很好读出感情。 |
试题答案
B外婆告诉我,野菊花有很多用途。那天我爬上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腿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我觉得清清凉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有消炎止血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前穷人家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伤,可管用了。外婆又说,野菊花的确是一种中药,能清热败火,治感冒。我没有想到野菊花还真有用。
我回北方上学之前,一下子摘了不少野菊花带回家。妈妈教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喝。我喝过红茶、绿茶,可从来没喝过野菊花荼。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地无私地向人们奉献。它平凡、朴素,却又那么顽强。我觉得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
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1.认真读短文,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给画线词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自然界;②不呆板;③表示理所当然。
A.一旦开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 ( )
B.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 )
C.只要认真学习,自然会取得好成绩。( )
3.用“~~”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在第1,2自然段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
5.读了短文,你知道野菊花有哪些用途了吗?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6.人们需要野菊花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 ||||||
美伊战争随想 | ||||||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这场战争搅得世界不得安宁,激起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即使在美国和英国反战浪潮也震天撼地。 美伊战争中,美国总统布什始终重复着一句话: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争”。“艰苦的战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流血,意味着密集的空袭,意味着震颤的爆炸。战火无情地燃烧,伤亡不断地增加,3月25日,伊拉克的中部城市纳杰夫,在短短的24小时内六百五十多名伊军将士战死沙场。翻开阵亡名录看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变成一串名字,谁都会有一股彻骨的寒意,然而,美国中央司令弗兰克斯和他的副手们却一律以“凡战争都会有无辜平民的伤亡”来回答与平民死亡有关的问题。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保障生命、安定生存,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基本公德。可是,战争的发动却把生命的摧残谱上动听的音符,希冀在流血的土地上营造“自由的伊拉克”,培植他们所谓“民主的国家”。然而,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明白,战争与伤亡,根本无法注解自由与民主。炮火无情,战争无论是怎样的结尾,都是天下的悲剧。 美国和伊拉克,相隔着半个地球,一个是发达的超级大国,年均军费开支近4000亿美元;一个是困境中的中小国家,年国防支出不足14、亿美元。强大与弱小,犹如“大象与蚂蚁”的对比一样。但是美国说:伊拉克可能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于是,不等联合国的调查组向联合国汇报调查情况,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美伊战争,生灵涂炭。但是,世界皆知美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谁的都多,战略导弹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如此无拘无束地发动战争,国际秩序岂不大乱? 美国势力强大,为了战争,耗费千亿而不伤国力,美国的军火商最懂生财之道,石油大亨更是看中了伊拉克位居世界第二的石油资源。或许如此,美国才会把一枚又一 枚的价值百万元的导弹随意的抛撒,伊拉克人民好不容易用他们的石油换取了他们谋生度日的食品,却又遭此战争的浩劫。 美伊战争已经结束,但布什的声音依然回荡在世人的耳边:“这场战争离结束还很远……” 1.在下列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打“√”。
(1)形容人民群众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中。( ) (2)没有任何拘束。形容自由自在。( ) (3)指大灾难。( ) 3.把“如此无拘无束地发动战争,国际秩序岂不大乱?”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艰苦的战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流血,意味着密集的空袭,意味着震颤的爆炸。”这句话是 | ||||||
[ ] | ||||||
A.设问句 B.既是设问句,又是排比句 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这场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手和脑的故事
大脑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大声地说:“你这么自大,太过分了。其实,你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不是我在动脑筋,你哪有这样的成就?你不过是依从我的命令行事罢了。”手立即加以反驳:“胡说!你只凭空想,不做一事。 哪里比得上我一天到晚都埋头苦干,制造出 无数有用的东西!”
他们因为吵了嘴,便谁也不理睬谁。大脑每天在计划怎样改良机械,怎样设计精密的仪器,希望用来代替人力,减轻人类的辛苦,却始终无法实现。而手呢,也只是习惯性地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完全缺乏良好的性能。至于什么缘故,总是弄不清楚。
眼睛看见他们互不相让,真是又气又急,便对他们说:“你们这样相持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必须互相配合才对。大脑想出来的计划,要靠手从实际生活中证明这个想法是否 正确,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手的劳动依靠大脑的帮助,才能进步;大脑的思想,得到手所提供的经验,也就更灵活,更精明了。这样,大家才能够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听了眼睛的忠告,手和脑都觉悟过来。从此,大家和好如初,一同合作了。
杰出:
忠告:
2. 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如果没有我,怎能制造出这样精美的东西,人类哪里有美满的生活呢?
(2)如果不是我在动脑筋,你哪有这样的成就?
3. 脑为什么争吵?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它们争吵的原因。
4. 手和脑争吵后谁也不理睬谁,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5. 手和脑觉悟到了什么才和好如初,一同合作了呢?
洪家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国际著名机器学习专家。他是在国际计算学习理论界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人。他的名字被美国传记出版社作为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列入世界名人录。
1996年6月26日,洪家荣被确诊为晚期肠癌肝转移。这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两篇没有完成的论文,对他来说,这两篇关于计算学习理论的论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994年,他在美国参加过一次“计算学习理论会议”。洪家荣后来谈到当时的感受:“会场上外国专家趾高气扬的傲慢态度,给我很大的刺激,坐在冷板凳上,我就痛下决心:一定要赶上他们,超过他们。
手术一周后,伤口没有完全愈合,洪家荣就迫不及待地在病床上开始了工作,妻子流着泪劝他:“看你都病成啥样子了,有什么东西比生命还重要吗?”洪家荣说:“这件事不做完,我不甘心。”
为了节省有限的时间,他谢绝一切亲朋好友的探视。忍着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他把最后一点力气全部倾注到一页页的书稿上。今年1月底,洪家荣终于为20 多万字的书稿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洪家荣在遗书上写道:“能够在临死前把《归纳学习》献给祖国,我总算可以瞑目了。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这书出版,请烧一份复印的手稿陪我去吧!”
1.联系短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趾高气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画线部分我们能够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洪家荣说:“这件事不做完,我不甘心。”“这件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不甘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洪家荣身上,我们能看到哪些可贵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天,王涛上学经过小区管理员值班室的时候,跟管理员李大爷打招呼,但李大爷头也不抬一下,一声都不哼。王涛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下午放学回家,经过值班室时,王涛瞟了一眼里面,只见李大爷正翘着两条腿,背靠着椅背,耷拉着脑袋,呼噜呼噜地睡大觉。王涛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家,王涛马上拿出信纸,写起来:“小区业主委员会……”这时,妈妈走过来问问:“涛涛,你写什么?”王涛说:“我写信给业主委员会,要求辞退李大爷。”妈妈问 为什么 因为他擅离职守 我经常见他不是睡觉 就是偷偷地去买菜 王涛气呼呼地说“不行,千万别这样做。你知道吗,李大爷原来是个环卫工人,在一次工作中不幸受伤了,现在已经六十多岁,没儿没女,前年老伴患食道癌去世了,他身体也不好,走路一瘸(qié qué)一拐的。小区之所以聘( pìn pìng)用他,就是考虑到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他年轻时是一个工作负责、乐于助人的人。如果被辞退了,他一个孤苦伶仃的,以后怎样过呢?”
听着听着,王涛的眼前(浮现 呈现)出一幕幕情景:李大爷拖着残疾酌腿跑过去扶起一个小姑娘,李大爷帮住户抬煤气瓶,李大爷冒雨通下水道……
王涛很久没有吭声,他低着头,脸上带着(惭愧 愧疚),他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怎么能再写这封信呢?”说完,把信纸撕碎。
妈妈说:“是啊,你要记住宽容体谅别人是一种美德!”
王涛静静地沉思着妈妈的话……
1.请你在第四自然没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请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词语。
擅离职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苦伶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闷闷不乐( )( )
呼噜呼噜( )( )
5.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三自然段的横线部分补充内容。
6.请用“_______”画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写在横线上。
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王涛看见李大爷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后,决定写信给小区业主委员会。
8.请为这篇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
9.请举例说说你对“是啊,你要记住宽容体谅别人是一种美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泳。
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把人晒暖和。“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小群困惑了起来。父亲再做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才逐渐有所领悟。
以后,( )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绿色,( )小群却对同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渐渐的,小群觉得世界( )陌生黑暗的, ( )熟悉多彩的。他懂得世界上有许多用不着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当书包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赞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色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小群便哭了起来。
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好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了按摩、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呃?
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和奋斗,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 “父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 就在我的心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解释( ) 赞赏( )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的意思。
震耳欲聋——
情有独钟——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章中的括号内。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因 为……所以…… 虽然……但是……
4、将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今后,谁还能像父亲那样做自己的眼睛呢?
5、文中写了父亲关爱小群的三件事,请你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件:(第2自然段):
第二件:(第3自然段):
第三件:(第5、6自然段):
6、认真读5-6自然段,简要说说小群为书包责怪父亲时,父亲为什么愣住了,半天没有吱声?
7、给短文加个标题:
阅读短文,并按要求作答。
(一)________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脸:“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 )同伴们说( )“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
1)给这则寓言取个恰当的名字,写在横线上。(
2)在文中括号内加上适当的标点。(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吹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百般掩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加粗字,前一个“没”的意思是________,后一个“没”的意思是________。(
5)“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一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________。(
6)“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一句中,“这办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内容。(
8)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二)一只蚂蚁和一只鸟
一位历尽挫折的朋友问我:“一旦遭遇失败,且不是两次,而是十次,你还能有那种自信的心情吗?”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的眼前只有一只蚂蚁和一只鸟。
那是公元
14世纪的一只普普通通的蚂蚁。一位将军被强大的敌人打败了。
他的军队溃不成军,于是将军被迫躲进一个废弃不用的马槽里(
A.逃避 B.躲避)敌人的搜捕。我要说的那只蚂蚁恰好也在马槽里忙着自己的营生。它在努力地扛着一粒玉米,试图爬上一堵垂直的“墙”。蚂蚁(A.当然 B.显然)不知道将军的事情,但将军的(A.眼神 B.目光)和心智却被它(A.引诱 B.吸引)了。那粒玉米的重量不知是蚂蚁体重的多少倍,也许不亚于人去托起一头大象吧!第一次,玉米粒被它稍稍顶起,很快就掉下来。蚂蚁似乎连一丝的犹豫也没有,接着就开始了再次的努力。
将军屏气凝神地注视着蚂蚁的一切。
2次,3次,4次……将军默默地数到第69次,即使每次玉米粒都被蚂蚁顶上去,但是最后又都掉了下来。将军想,蚂蚁不可能成功了,69次的失败就是证明。但就在这时,奇迹(A.出现 B.发现)了,蚂蚁在尝试第70次的时候终于把那粒玉米推过了“墙头”。将军被感动了。
从这只蚂蚁身上,将军找回了(
A.失落 B.失去)的信心。后来,他重整军队,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的帝国(A.板 B.版)图从黑海之滨一直伸展到恒河。这位将军就是
14世纪的蒙古皇帝莫卧儿。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一夜骤风和暴雨,(
A.掀翻 B.打翻)了一些农舍的茅草顶,有的人哭了,有的人默默地流泪。忽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鸟儿欢快的叫声,人们抬头望去,发现树上鸟的老巢不知被刮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只孤独无助的鸟儿,已经开始衔草筑巢了。鸟儿是在歌声中重建新的家园的。
“我们还不如一只鸟儿吗?”村里的一位老人大声地说。于是,人们纷纷抹掉泪水,向被骤风破坏的茅屋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在文中括号内删去不合适的字词。(
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①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看不出军队的样子。( )
②原指花残凋落,随流水漂去,可用于比喻残乱而零落的样子。( )
(
3)文中“忙着自己的营生”,这里的营生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与错,对的打“√”,错的打“×”。①一粒玉米的重量对蚂蚁而言,类似于一头大象的重量对于人。( )
②如果这第
70次尝试失败,蚂蚁不会再继续第71次了。( )③是信心帮助莫卧儿反败为胜的。( )
④人们向着被骤风破坏的茅屋走去是要去帮助那只鸟儿筑巢。( )
(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找出文中一句中用错的关联词,用修改符号直接改在原句上。(
7)“将军被感动了。”将军被( )感动了。A
.蚂蚁居然举起了比自己重了不知多少倍的玉米。B
.蚂蚁屡败屡战的勇气与信心。(
8)在文中横线上补上一句结尾,表达你的体会与感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出兵进攻弱小的鲁(l()国。鲁庄公在曹刿(gu@)协助下带领军队来到鲁国的长勺(sh2o)迎战齐军。
他们在长勺扎下军营,摆下阵势,对着齐国的兵营。齐军将领鲍(b4o)叔牙,因为上回打了胜仗,知道对面的鲁军不敢先动手,就下令打鼓,准备冲锋。
鲁庄公一听对面鼓声雷动,就急叫这边也打鼓迎战。曹刿拦住他说:“等等,他们打赢过我们,现在正在兴头上。咱们出去,正合他们的心意,不如在这儿等着,别跟他们交战。”齐兵随着鼓声冲过来,可没碰上对手,就退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兵又打鼓冲锋。可鲁国军队好像在地下扎了根似的动也不动。齐兵白忙了半天,使不上劲,觉得没意思,嘴里直唠叨。鲍叔牙可不灰心,他说:“他们不敢动,也许是等着救兵啊。咱们再冲一回,不管他们出不出来,一直冲过去,准能赢的。”
于是他下令打三通鼓。齐兵们已经冲了两次,都腻(n@)烦了。他们以为鲁兵不敢交战,冲出去有什么用呢?可是命令已下,只好懒洋洋地上前。谁知对面忽然“咚咚咚”鼓声震天,鲁国将士一齐冲了上来,把齐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齐兵拼命往回逃,鲁庄公就要追上去。曹刿说:“别忙,让我看看。”他跳下车来,查看了敌人的车轮印,又跳上车去,向齐兵逃走的地方望去。这才命令说:“追!”
这次鲁国打了大胜仗。鲁庄公不明白,就问曹刿:
“头两次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让我们也打鼓?”
曹刿说:“临阵打仗全凭一股劲儿。打鼓就是给人鼓劲。打第一次鼓,将士的劲儿最高;第二次击鼓,将士的劲儿就减弱了;第三次就是把鼓擂得再响,将士们也没什么劲儿了。①趁着他们没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地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
鲁庄公和将士们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他们还不明白齐军逃走时为什么不立刻去追?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说不定前面有伏兵。我看见他们车轮印很乱,队伍中的旗子也是东倒西歪,才决定乘胜追赶。”
鲁庄公佩服地说:“②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落花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军头两次打鼓,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也打鼓?这是因为( )。
①曹刿害怕齐军。
②曹刿为了消耗齐军的锐气,以便“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3.读了这篇短文我们懂得了( )。
①做事要善于分析,掌握有利时机,争取胜利。
②做事要勇猛向前,不能瞻前顾后。
4.将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标题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