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杠杆在动力F1和阻力F2的作用下正好平衡,F1大于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杠杆在动力F1和阻力F2的作用下正好平衡,F1大于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其他条件不变,杠杆仍然平衡 |
B.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
C.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增加 |
D.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倍,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
杠杆在动力F1和阻力F2的作用下正好平衡,F1大于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其他条件不变,杠杆仍然平衡
B.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C.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增加
D.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倍,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其他条件不变,杠杆仍然平衡
B.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C.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增加
D.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倍,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杠杆在动力F1和阻力F2的作用下正好平衡,F1大于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其他条件不变,杠杆仍然平衡
- B.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 C.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N,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增加
- D.若将F1和F2的大小都增加1倍,要使杠杆仍然平衡,必须使动力臂减小
24、完成下列作图:
(1)请画出图1中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2)天娇家住二楼,正装修房子,她想用如图2所示的器材,把材料送到二楼窗口去,请帮她设计好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3)如图3所示,是羊角锤拔钉示意图,请在图上画出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请画出图1中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2)天娇家住二楼,正装修房子,她想用如图2所示的器材,把材料送到二楼窗口去,请帮她设计好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3)如图3所示,是羊角锤拔钉示意图,请在图上画出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完成下列作图:
(1)请画出图1中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2)天娇家住二楼,正装修房子,她想用如图2所示的器材,把材料送到二楼窗口去,请帮她设计好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3)如图3所示,是羊角锤拔钉示意图,请在图上画出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完成下列作图:
(1)请画出图1中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2)天娇家住二楼,正装修房子,她想用如图2所示的器材,把材料送到二楼窗口去,请帮她设计好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3)如图3所示,是羊角锤拔钉示意图,请在图上画出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请画出图1中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2)天娇家住二楼,正装修房子,她想用如图2所示的器材,把材料送到二楼窗口去,请帮她设计好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3)如图3所示,是羊角锤拔钉示意图,请在图上画出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力臂大小
力臂大小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0 | 10 | 0.5 | 15 |
2 | 2.0 | 10 | 1.0 | 20 |
3 | 2.0 | 20 | 4.0 | 10 |
1
1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
F1L1=F2L2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杠杆上挂钩码后,小红又调节了平衡螺母
杠杆上挂钩码后,小红又调节了平衡螺母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B
B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0 | 10 | 0.5 | 15 |
2 | 2.0 | 10 | 1.0 | 20 |
3 | 2.0 | 20 | 4.0 | 10 |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______.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___.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0 | 10 | 0.5 | 15 |
2 | 2.0 | 10 | 1.0 | 20 |
3 | 2.0 | 20 | 4.0 | 10 |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