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苟”表假设,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B、“以”在这里是“付与”的意思,“生死以”是说把生与死交给国家。
C、“岂”表反诘,是“怎么”的意思;“之”代指“祸”与“福”。
D、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死交给国家,怎么能因个人利益而避福趋祸呢?
试题答案
3、D
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苟”表假设,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B、“以”在这里是“付与”的意思,“生死以”是说把生与死交给国家。
C、“岂”表反诘,是“怎么”的意思;“之”代指“祸”与“福”。
D、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死交给国家,怎么能因个人利益而避福趋祸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苟”表假设,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B“以”在这里是“付与”的意思,“生死以”是说把生与死交给国家。
C“岂”表反诘,是“怎么”的意思;“之”代指“祸”与“福”。
D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死交给国家,怎么能因个人利益而避福趋祸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苟”表假设,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 B.“以”在这里是“付与”的意思,“生死以”是说把生死交给国家。
- C.“岂”表反语,是“怎么”的意思,“之”代指“祸”或“福”。
- D.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死交给国家,怎么能因个人利益而避福趋祸呢?
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苟”表假设,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B.“以”在这里是“付与”的意思,“生死以”是说把生死交给国家。
C.“岂”表反语,是“怎么”的意思,“之”代指“祸”或“福”。
D.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死交给国家,怎么能因个人利益而避福趋祸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②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③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④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罢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⑥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⑦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⑧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做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有改动)
1.本文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结合全文和标题,请说出“流放”一词的两层含义。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精彩”一词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是全文的重要段落,作者描写了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林则徐人生这出“戏”的高潮在哪一段?是虎门销烟,还是流放伊犁?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说“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 A.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 B.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C.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 D.“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B.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D.“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A.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有这样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D.“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