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下面对文言诗句分析不恰当的是

A.春草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横”字用得好,表现了一种自然、闲适、恬淡的意境。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反前人“悲秋”的情调,通过鹤“排云上”的形象,顿时冲破秋天的肃杀之气,展示出乐观明快的境界。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心志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前两句运用了“兴”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水波荡漾的景致,表现了一种朦胧之美。

试题答案

4、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3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2分)

4.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2分)

5.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小题1】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3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小题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2分)
【小题4】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2分)
【小题5】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小题1】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3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小题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2分)
【小题4】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2分)
【小题5】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3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2分)

4.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2分)

5.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5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  “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  “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  “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作者:马挺生  文章略有删改)

1.从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              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

一词的意思                     

2.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文章主要使用了                            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兀而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王国维的《人间诗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

答:          +             +         = 成功

2.本文开头通过    ,引出“      ”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

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4.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你解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言的大意。

6.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

从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________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________。

(2)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3)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4)

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