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一位同学积累了下面一则写作材料,却不知用以证明怎样的观点才好。在材料后面提供了四个说法,其中与材料一致的一项是

    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挂出一幅画,说:“你们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画得精彩,哪些地方画得不好?先想一想,然后彼此交流一下看法。”大家惊异地发现:被某位同学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却被另一位同学斥为最糟糕的败笔。老师问大家有何感想,有同学说:“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被所有人认可。”

    最后,老师说:“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别人都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我们今天评画一样。”

A.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B.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D、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试题答案

3、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来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土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选文有改动)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名。(限于选文以外)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分)

2.、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3分)

3.、“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4.、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2分)

5.、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2分)

6.、“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2分)

7.、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1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分)

2.、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3分)

3.、“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4.、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2分)

5.、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2分)

6.、“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2分)

7.、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1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分)

2.、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3分)

3.、“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4.、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2分)

5.、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2分)

6.、“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2分)

7.、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1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分)

2.、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3分)

3.、“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4.、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2分)

5.、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2分)

6.、“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2分)

7.、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1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小题1:、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分)
小题2:、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3:、“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小题4:、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2分)
小题5:、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2分)
小题6:、“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2分)
小题7:、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1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

  20085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2、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

3、“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粗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

5、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

6、“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A),《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B)。

7、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在进行“微笑着面对生活”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整理出下面的材料,请你运用这些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名人名言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材料二 名人故事
  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1)这些材料从哪些角度对我们的生活作了指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积累,再写一则关于名人用微笑面对生活,历尽艰难而成就大业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材料一所列的名言外,请你另写一句类似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