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借用了北宋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概括了做学问成大事业者的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B.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赞颂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早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是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
C.“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有着格言警句般的文字,出自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的《新月集》;我国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受其影响,创作了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其主要内容包括母爱、童真、人生。
D.“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典籍,其中“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记载了孔子与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修身、交友、学习方面的见解。
试题答案
1、C
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借用了北宋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概括了做学问成大事业者的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B.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赞颂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早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是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
C.“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有着格言警句般的文字,出自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的《新月集》;我国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受其影响,创作了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其主要内容包括母爱、童真、人生。
D.“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典籍,其中“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记载了孔子与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修身、交友、学习方面的见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语文诗话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渡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8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____________段和下文的第_______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许多同学不重视语文学习,为此,学校准备举办“我爱语文”系列活动。
①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在本次活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诗句序号分别是
[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I).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①谈饮茶,不妨从《红楼梦》说起。
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1回中,写了宝玉、黛玉、宝钗到栊翠庵饮茶的情节。妙玉泡茶待客,泡的是君山名茶老君眉,盛茶的是瓟斝(bó jiǎ)、点犀(qiāo),煮的是陈年梅花雪水,泡出茶来,果然清醇无比。妙玉为什么要用梅花雪水泡茶呢?原来这里大有文章。
③水之于茶,关系极大。名茶名水才能双美兼备,相得益彰。所以古人对饮茶用水非常讲究.唐代的陆羽,是一位品茶专家,世称“茶圣”。他写过一部《茶经》,是我国最早的研究饮茶的著作。其中把水分为三等:“山上水,江中水,井下水。”这山水即泉水,清冽甘美,泡茶自然格外相宜。清代乾隆皇帝命人用银斗量泉水的轻重,品评天下名泉的高低。结果北京玉泉山水名列前茅,镇江金山寺冷泉次之,无锡惠泉和杭州虎跑泉第三,从此玉泉遂有“天下第一泉”之称。妙玉用的梅花雪水也叫“天泉”。宋代词家辛弃疾云“细军茶经煮香雪”,这“香雪”二字,赞美了“天泉”的色味双绝。
④妙玉给宝玉泡的茶是老君眉。这老君眉是名茶中的一品,如今叫珍眉,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国名茶的品种很多,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和洞庭湖碧螺春等等,各具特色,爱好也因地因人而异。别的不谈,如今单说这碧螺春的一段趣事。
⑤碧螺春产于太湖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上,经沸水一泡,便浮起很多雪白茸毛,叶色嫩碧,气味隽永,据说原是山中野茶,俗称“吓杀人香”。康熙南巡时,巡抚宋将军将此茶献上,康熙品尝之后,觉得色味俱佳,但名字不雅,就给改为碧螺春。多少年来一直受到茶客的珍爱。
⑥在饮茶艺术中,茶具赏心悦目,能增加兴味。我国的陶都,有不少制作精致的茶具。有人爱用紫砂茶具,觉得别有意趣,这是很有道理的。
⑦紫砂茶具产于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叫供春的人制作最精,世称“供春壶”。紫砂壶有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等形状的制品,砂质温润,古朴雅致。用久了,经过长期摩挲,发出一种幽光,令人爱不释手。紫砂壶泡茶能保持色泽鲜艳,香味纯正,所谓“色味香皆蕴”,暑天盛茶隔夜不馊,是茶具中的上品。
⑧饮茶的好处很多,古书上早有记载。《本草纲目》上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生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当代医家证实,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咖啡碱,咖啡碱能兴奋神经中枢,所以茶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此外,茶还能醒酒消食、去除炎症,对口腔和肠胃轻度溃疡有加速愈合的功效。近来医学界还发现,饮茶对消除环境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人以少饮为宜,尤其不要饮浓茶。北京市场上有一种柿叶茶,能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据说还能防癌,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饮料。至于风行广州的王老吉凉茶,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位叫王老吉的医生发明的,用金银藤、岗梅根等十味中药配方而成,有清暑解热、消滞疏导、生津止渴的功能。北京远郊山区有饮自制的枣茶和黄芩茶的,枣茶能镇静安神,黄芩茶清火明目,可谓茶中良药了。
⑨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僮约》,记载“武阳买茶”之句,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家“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饮茶更为普遍,客来献茶,已是我国人民交友待客的礼节。
1.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说明思路填写下表。
从《红楼梦》说起→ 泡茶的水 → ①(碧螺春) → 茶具(②)
→ ③ →我国饮茶的悠久历史
答:① ② ③
2.本文开头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饮茶”的情节,巧妙点出了“饮茶”的哪些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课文第⑧自然段,说说饮茶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红楼梦》中“栊翠庵饮茶”的情节写起,增强了趣味性。
B.文中引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我国饮茶历史的悠久。
C.文章引用文学作品对饮茶的描述和大量史实的记载,充分展现了我国饮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D.饮茶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甚至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之物,尽管饮茶的好处很多,但并不适合所有人饮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
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
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
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
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
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
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