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人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作文

 

(每空? 分,共? 分)

 

 

试题答案

15、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作文

 

相关题目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迷     ________________ 
(4)病终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加粗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  
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     
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其二(     )              若之乎(     )                           

蒋氏大(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便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
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
⑷卒天下 亡: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源于《桃花源记》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其二(     )              若之乎(     )                           
蒋氏大(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小题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小题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渔人甚异之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解释加粗词语。

(1)芳草鲜美(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便还家(  )

(4)处处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题意填空。

(1)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村写得非常美好,但其实并不存在。作者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不可缺               诚:                 

(4)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

太守说如此(       )             ④病终(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
太守说如此(      )             ④病终(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