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某同学的作文,表达上有一些问题,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写两段评语。要求:(1)指出分析存在的问题;(2)请就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谈一点看法。(80字以内)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游。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鱼丝湿润了我燥热的心。

   (1)                                                                      

   (2)(1)                                                                   

试题答案

11、(1)“正月十五”不会有“一弯金月”;“碧海青天”,不会出现“根根雨丝”。这段写景文字,看似词藻华美,实则违背常理。

(2)语言生动应以符合生活真实为前提。(不可脱离生活而盲目追求空洞、华丽的词藻。)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琴弦上的世界

石惟正

每次听音乐会,我大都坐在十排以后。听音乐嘛,以听为主,很少想过也未注意过那发出悠扬琴音的源头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偏偏有一次出席一个小范围的沙龙音乐会,我竟然坐到了第一排。是小提琴独奏,那位女乐手就在离我三步至五步的地方演奏。演奏即将开始时,我的视线中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深褐色的光洁的琴身、黑色的指板,从琴头弦轴上飞出的四条金弦,越过黄色的高高耸起的琴码向琴尾延伸。这琴似于不是被她的左腮和左肩夹着,倒像是空中悬浮着的一个尤物;一个年轻的乐手侧肩深情地拥抱着它,琴身下是隆起的胸膛,腮托上是一副年轻姣好的面庞。伴奏响起后,乐手的表情是那样的庄重、安详,一种神圣的美,美得有深度而又潇洒、从容。

琴声起了。像是这把琴自己唱出的歌声,而双手的动作只不过是和着此音乐的优美的舞蹈而已。乐手的表情,也随着乐曲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她的双目紧盯着琴板,在慢板的音乐声中,从这弦、码、琴身上,她看出了无限的内蕴、生动的故事和涌流的深情……是她在奏出深沉、悠扬的琴声,还是这琴向她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流露着纯朴的感情?我实在难以分清。一个渐强的上弓,右臂把弓从弓尖到弓尾徐徐推进,动作是那样柔韧均匀,她的表情却像坐上飞行物穿越云层,上升!上升!激越的音流,圆实饱满,像高速越过千里万里的路程。碎弓时她的脸上呈现出如看到烟火在空中散开时的喜悦;快弓时在她的脸上看到彩绸飞舞般的生动;顿弓时她像引着我们乘着快艇在高高溅起的水花中穿行……所有这些表情都不是对着观众的,她凝眸之处始终是这琴弦上的世界。仿佛那里有历史,那里有未来,那里有高山大河,有在草地上狂欢的人们。在指板上舞着的青年男女是那样酣畅、忘情。一个彩虹般的华彩段过后,音乐戛然而止。乐手拎着琴谢幕时,她那面庞上依然现出刚刚游历音乐王国归来的幸福神情。于是观众和她一起沐浴在掌声的瀑布中。

当你离一个物体远的时候和近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次,我也试着把小提琴夹起,从琴尾向琴头看去,当我精神集中忘了周围的一切时,这哪里是一把琴,这就是一架海上大桥,根根琴弦都像斜拉着的桥索,那浅黄色雕花的琴码不就是一座凯旋门么?这宽阔的桥身能容下车水马龙和那万千狂欢的人们,这是个多么精彩的世界啊?!

这琴弦上的世界,也是人们内心中一个美好的世界。音乐的王国和殿堂,它多么诱人,多么令人难以忘怀、不可思议而又引人神往!琴弦上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选自199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1.琴弦上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琴弦上的世界的?

3.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同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的。对音乐的欣赏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本文有许多想象,请你将它们摘录在下面,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4.你知道什么是琴弦、琴码、琴弓吗?请在下面简要地画出来。

5.从本文你了解了小提琴的哪些弓法?

6.音乐首先打动的是演奏者,只有演奏者全身心地将他(她)对音乐的理解借助他(她)的乐器传达出来,才能真正感染听众,才能将听众带人他(她)的音乐世界里。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应当像这位演奏者那样,用你的热情,用你对你所从事的学习与工作的理解与关注,将他人引向快乐。无疑,你也会因此而快乐。写一个片段,讲述你是怎样带给家人欢笑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7.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把所听到的内容和感受描述出来,是许多音乐爱好者的理想。请将你喜欢听的某一首乐曲诉诸笔端,相信你会让自己也感到惊讶——你是一位很棒的音乐欣赏家和评论家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人生的金字塔

吴稼祥

①比萨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观,但如果人生的金字塔斜了,即便是其中的一角斜了,从旁观者看,它所引起的担忧和同情一定远远大于美感;从当事人看,他所体验的倾斜的痛苦也必定大于审美的快感。

②人生的金字塔有三个支点:一是自我的生理平衡,二是自我的心理平衡,三是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三个平衡中的任何一个平衡失去,都有可能导致其他两个平衡的失去,使人生瘫huàn。

③三大平衡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只要金字塔的这一角不塌,即使其他两个角都发生沉降,人生的斜塔也能得到扶正。所以,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是心理平衡能力。有的人不能经受环境的微微倾斜,上司的一次不轻不重的批评,足以让心理脆弱者去跳楼;而邓小平三起三落,从颠峰到谷底,wēi然不倒的是他挺拔的心理

④一发财一升官就露小人之态,也是一种心理失衡。有的人本来分量不重,在低处尚能站在地上,一被抬到高处,就会失重,就会像风筝一样飘荡,一缕微风就能让他把持不住自己。我看过某些上不起台面的家伙,一上了主席台就激动得十分稳重,十分严肃,那种本身并不具有大人物感,那种生怕自己飘起来而使劲站稳脚跟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

倒霉而缺乏人生浮力的人,感到自己在沉没;走运而没有分量的人,觉得自己在飘然。不论是沉没,还是飘然,都是人生金字塔的倾斜,不同的是,沉没的金字塔毁灭的只是自己,飘起来的金字塔,如果塌下来,遭殃的就是与他有联系的整个事业和相关人员。

⑥维护人生的三大平衡,才会让人生的金字塔高高矗立。体育锻炼可以保持生理平衡,心性修炼可以维护心理平衡,求道与谋划可以恢复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⑦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平衡状态,健康的人生是:三大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我们的身体内部调节,随时都可能发生问题,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时时都在发生变化,昨天是座上宾,今天可能是阶下囚;昨天是穷光蛋,今天可能是百万富翁。心理调节能力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人生的金字塔就会不断摇晃

⑧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法家和早期儒家重视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主张用道和谋的法治保持和恢复真平衡;道家和佛家重视心理平衡,为了心理平衡,他们甚至取消了; 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所有的关系都变成自己的心理关系。太极思想既重视环境平衡,也重视心理平衡,它的人生哲学是金字塔的哲学:三大平衡缺一不可,一角坍塌,塔身不稳。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瘫huàn___②wē___然 ③忍俊不 (   ) ④ (   )立

(2)

从全文看,作者用“金字塔”比喻什么?

(3)

作者提出的人生的三大平衡是什么?怎样才能保持这些平衡?

(4)

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论证上有何特点和作用?

(5)

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回应了③段中哪一句话?作者这样行文的目的是什么?

(6)

④段中为什么要摆出一发财一升官就露出小人之态的实例?

(7)

说说你对⑤段加横线的句子中的“沉没”和飘然“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

(8)

健康人生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摘录原句回答。

(9)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并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

(10)

请用比喻的方法谈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012无锡)6.近来,即将离开大学的毕业生纷纷在网上留言“晒遗憾”。某校报特意摘取四则大学生留言编成“晒遗憾专栏”,请你认真阅读留言后,从为专栏拟写的标题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3分)

  ①网友说:“没有好好利用空余时间看书,整理行李的时候发现很多书都是新的。工作以后估计很难有大块的空闲时间看书了。”

  ②网友说:“上了大学就像从牢笼里放出来一样,不久就恋上了网络游戏,还因此补考过,唉!”

  ③网友说:“人生无法重来,与其以后付出十倍的艰辛和努力,不如现在多学一点。”

  ④同友说:“学弟学妹要记住,读书学习的黄金时间轻易滑过后,剩下的只有遗憾和追悔。”

  A.利用年轻享受生活    B.遗憾何时能够弥补?

  C.学生时代恐难重现    D.珍惜青春留下精彩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在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中国出现的“申遗热”成为热点文化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历史,保护文明发展的轨迹,传承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但是,也要看到,地方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品牌效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于是,许多城市不恰当地放大“申遗”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中被“乔装打扮”“改头换面”。也有些地方不惜投入巨资大兴土木,大造“假古董”和“假文物”,出现了仿古泛滥的现象。

    请你对此发表评论。要求:(1)要有明确的观点;(2)要作简要的论证;(3)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篮球,和它相师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节选自纽特《世界的种子》)

(1)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从文中筛选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粉在水面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