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2003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志,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容易辩识。
B.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等地的龙船歌,歌声雄浑壮美,叩人心弦。
C.面对汶川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13 亿中国人众志成诚,风雨同舟。
D.“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图” 完美亮相,中国人的舞月之旅指日可待。
试题答案
3、D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2003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志,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容易辩识。
B.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等地的龙船歌,歌声雄浑壮美,叩人心弦。
C.面对汶川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13 亿中国人众志成诚,风雨同舟。
D.“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图” 完美亮相,中国人的舞月之旅指日可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B.有的时候在玉溪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显得特别忙,但都是办些鸡零狗碎的事,夜里躺在床上我会问自己:今天干什么了?
C.午后她就忙开了,做了一桌子的菜,但孩子们一个个打电话回来说没空,到了晚间,她一个人在餐桌边吃独食。
D.大学校训中,“求实”“创新”“团结”“严谨”“自强”等字眼比比皆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许多大学在大学精神培育方面多流于形式,缺乏个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A.省领导希望医务人员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再接再励做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
B.令人瞩目的伊拉克战争打响后,许多扑溯迷离、真假难辨的信息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C.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D.天空中的各种云块,正在不断地堆集着,分裂着,舒展着,飘散着,变换莫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10.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一)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2)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的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在第一段文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6、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7、第二段可分为两层,这两层之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在假山的堆叠部分,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的堆叠的艺术效果。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出出自然美
9、第二段文字对第一段文字中“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作了具体介绍,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有假山,有池沼,山水映衬,互相配合。
B、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注意了与竹子花木相配合,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实感。
C、苏州园林中的池沼与桥梁、石岸、石头或花草金鱼等景致的配合,富有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注意互相配合,讲究对称美。
10、“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句中“艺术”和“技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说明事物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顺序。从全文看,这两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13、“如在图画中”、“鱼戏莲叶间”加上引号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中的“又”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动的连贯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 B.空间顺序 | C.逻辑顺序 | D.数理顺序 |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
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文中“可别恼”指的是
[ ]
A.雨是最寻常的。
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与文中的“人家”相同的一句是
[ ]
A.人家都不怕,就你怕。
B.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C.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D.原来是你呀,差点没把人家吓死!
3.上文描绘了________图,突出了春雨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4.用“‖”标出上文的层次,指出前后景色的不同点。
答:________
5.“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的意思是哪两项
[ ]
A.强迫(你去看那小草)。
B.说小草颜色青得使人不能不注意它,极言小草色青。
C.小草靠近了人的眼睛。
D.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6.“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中的“烘托”的意思是
[ ]
7.“斜织”一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 ]
A.描绘出雨丝在柔和春风吹拂中倾斜着、互相交错着飘落下来的样子。
B.描绘风不大、柔和,只能把雨丝吹倾斜、交错,不会使雨点横飞。
8.指出加粗短语所使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正确的是
[ ]
A.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充分地写出春雨连绵不断,令人烦恼。
B.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充分地写出春雨的细密、闪烁、连绵不断的样子。
C.用排比、对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春雨又细又密闪闪发光的样子。
D.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形象突出地写出春雨闪光发亮连绵不断的样子。
9.文中括号[ ]内应填入的词语是
[ ]
10.“像花针”一句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