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根据下面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回答问题。
⑴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⑵请你就漫画中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试题答案
2、示例:⑴如此祖孙 爱的回报 祖国“未来” 迟到的借口
⑵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能做的事,长辈不能帮着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就漫画中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你就漫画中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_______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________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①②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划线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 )
A、只要 因为
B、即使 何况
C、既然 何况
D、倘若 因为
4、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篇名:(1)_____________ 作者:×××
出处:(2)_____________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____________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
社会习俗 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形成集体心理定势。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 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 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①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第④段中划线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
B.即使 何况
C.既然 何况
D.倘若 因为
4.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1)
(2)
5.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篇名: (1) 作者×××
出处: (2)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
(5)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
社会习俗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②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③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独身一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④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对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土豆。我从没见过他做鱼、肉、鸡、鸭等荤菜。
⑤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⑥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⑦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⑧跟他走了一段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写着理解和尊重。
⑨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捡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⑩这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
⑾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
⑿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
⒀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 。
1、第①段写“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的“独特”体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欣然”一词表现了“我”当时愉快的心情。
B.“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写着理解和尊重。”“写着”在句中是“表现出”的意思。
C.“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美其名曰”在这里含有自我嘲讽的意味。
D.“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句中把“虚荣心”比作思想垃圾。
3、第⑧段中写“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惊讶”——“犹豫”——“脸红”,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①“惊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脸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第⑨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房东先生说话时“得意”的样子,表现了他捡到易拉罐时满意的心态。
B.写房东先生唱“童年时代的儿歌”表明这首儿歌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
C.写房东先生“像个孩子似的”,表明他在捡垃圾的同时,也重温了童年的美好生活。
D.描写房东先生“天真烂漫的笑容”,表现了他坦诚直率的性格。
5、对第⑾段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末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一项公务。
B.周末捡垃圾已成为房东先生生活的一部分。
C.周末捡垃圾已成为房东先生的一种习惯。
D.房东先生已把周末捡垃圾当作一项常规的公益活动。
6、文章结尾处写道:“我懂得, 。”“我”懂得了什么?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句中空缺的内容写出来。(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漫话对联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那么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悬挂在门上或壁间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物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ch3ng)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y*)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民俗。“千门万户瞳瞳(t$ng t$ng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日,总把旧桃换新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话》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的英姿。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等,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更不宜有“石”对“石”莲样的同字相对;句子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箱奇珍。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花异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出来。
(3)文章主要运用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4)结合本文所学知识,对文中画线的一副对联进行赏析。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漫话对联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那么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悬挂在门上或壁间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物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
ch3ng)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y*)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民俗。“千门万户瞳瞳(t$ng t$ng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日,总把旧桃换新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话》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的英姿。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等,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更不宜有“石”对“石”莲样的同字相对;句子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箱奇珍。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花异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
1)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出来。(
3)文章主要运用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4)结合本文所学知识,对文中画线的一副对联进行赏析。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