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 , ,是以谓之‘文’也。”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试题答案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7、解释加点的词。(3分)
天下为公( ) 壮有所用( ) 大同( )
18、翻译句子。(4分)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请你写出这句话并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0、怎样实现“大同“?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3分)
22、试举例说明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谈敬畏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人们【甲】、【乙】、【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
答: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2分)
答:
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3分)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三)(19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划线的词。(3分)
天下为公( ) 壮有所用( ) 大同( )
2.、翻译句子。(4分)
①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请你写出这句话并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4.、怎样实现“大同“?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5.、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3分)
6.、试举例说明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三)(19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划线的词。(3分)
天下为公( ) 壮有所用( ) 大同( )
2.、翻译句子。(4分)
①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请你写出这句话并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4.、怎样实现“大同“?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5.、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3分)
6.、试举例说明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中加粗部分的意思是
- A.不要倚仗聪明,而要勤奋学习。
- B.不要爱面子,不懂就要问。
- C.既要勤奋学习,又要虚心求教。
- D.不要摆架子,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②的确,人这一辈子,就是由哭声震天的“一睁”开始,由万物皆空的“一闭”结束。而这大的一生一次的闭睁之间,又经历了无数次小的、每天的一闭一睁。
③大的一闭一睁,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应当格外珍惜,好生对待,莫让年华付水流。在这短暂一生里,要尽量有所作为,洁身自好,不负青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天下知,也要“只留清白在人间”。
④每天的一睁,要力争让今天活得积极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每天的一闭,要闭得心安理得,因为白天没做亏心事,晚上就不会做恶梦。于是,无数个奋发有为的一睁,我们积德行善,无私奉献,就能活得如春花般绚烂;无数个问心无愧的一闭,我们安享成功的喜悦,劳作后的休憩,换来最终的一闭时的安详满足,好似秋叶之静美。
⑤有人的眼一睁,别人就要遭殃,因为他只要一睁眼,就在算计着害人,他只有彻底闭眼了,大伙才能安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便是如此。所以,当一个人睁眼的时候,众人都在盼他早日闭眼,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⑥有人的眼一睁,社会就会受益,他人就能得福。因为他一睁眼,就惦记着孤寡老人有无口粮,贫困孩子能否上学。例如, 。他甘心为人民当马做牛,人民祝愿他长寿如松,眼睛永远不闭。
⑦有的人,眼睛一睁,天地为之动容,世界为之改观,他们就是人类历史的路标。孔子眼睛一睁,儒家思想横空而出,辉耀神州,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基督、佛陀、穆罕默德、马克思、牛顿等,都属此类,他们是人类的骄傲。
⑧没有永远不闭的眼睛,除非是雕塑画像。严监生眼睛不肯闭,只因为看到两根灯芯在耗油;权臣桓温眼睛不肯闭,是因为没有来得及黄袍加身;周瑜眼睛不肯闭,是因为他恨啊:“既生瑜,何生亮?”林黛玉不肯闭眼,是因为宝玉另娶新欢,木石之盟成泡影……但愿我们都做达观之人,真到了眼睛需要永远一闭时,也别扭扭捏捏,恋恋不舍,眼睛一闭,潇洒告别:我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⑨神话传说,世界原来混沌一片,盘古开天辟地,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就是一睁;按科学算,若干亿年后地球肯定要毁灭,届时一片黑暗,就是一闭。我们若能从宇宙“一闭一睁”的高度来看自己的“一闭一睁”,还有什么道理看不透呢?(选文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静美”一词初稿时为“静谧”。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细读第④段,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语言,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4.在第⑥段划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注意上下文衔接,不要超过30个字。
5.对上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B.⑤⑥⑦三段依次举了三种人,其中前两种人对比鲜明,对比的目的是突出第三种人。
C.第⑧段连用几个例子从反面说明“没有永远不闭的眼睛”“我们要做达观之人”的道理。
D.文末由人的“一闭一睁”说到宇宙的“一闭一睁”,可谓居高临下俯瞰人生,发人深思。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孔融妙对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京。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③,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④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⑤,是仆与君奕世⑥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⑦后至,人以其语语⑧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局促。
注 ①孔文举:即孔融,孔子后代,自小聪慧,官至大中大夫,后为曹操所杀。②司隶校尉:官名。③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俊才,有才华的人。清称,指清流,有声望的官僚士大夫。中表,指表兄弟姐妹。④吏:指门官。⑤师资之尊:师生之谊。指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经历。⑥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陈韪:人名。⑧语语:前者读y(;后者读y)。⑨了了:聪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
①乃通( ) ②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③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 )
(2)比较下列加粗词不同含义。
①我是李府君亲( ) ②是仆与君奕世通好也( )
③人以其语语之( )( )
(3)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译成现代汉语。
(4)其实,回答那位客人的话语也不一定只此一种。如果考虑到不让人“局促”这一要求,怎么回答比较得体?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孔融妙对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京。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③,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④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⑤,是仆与君奕世⑥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⑦后至,人以其语语⑧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局促。
注 ①孔文举:即孔融,孔子后代,自小聪慧,官至大中大夫,后为曹操所杀。②司隶校尉:官名。③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俊才,有才华的人。清称,指清流,有声望的官僚士大夫。中表,指表兄弟姐妹。④吏:指门官。⑤师资之尊:师生之谊。指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经历。⑥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陈韪:人名。⑧语语:前者读
y(;后者读y)。⑨了了:聪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①乃通( ) ②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③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 )
(
2)比较下列加粗词不同含义。①我是李府君亲( ) ②是仆与君奕世通好也( )
③人以其语语之( )( )
(
3)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译成现代汉语。(
4)其实,回答那位客人的话语也不一定只此一种。如果考虑到不让人“局促”这一要求,怎么回答比较得体?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