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句子出自周敦颐《爱莲说》,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试题答案
4、示例关键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洁身自好。
(1)假如推荐你担任这一活动的主持人,你该怎样设计一个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确定的主题,请你简要设计一下其活动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有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 荷 李木生
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是周敦颐笔下的夏荷——“花之君子者也”。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火一样燃烧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小荷尖角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的照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吗?
冬的荷,当是伟大的楷模。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悄然行走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3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概括冬荷的“品格”。(2分)
小题2: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5分)
(1)完成下列语句的赏析。(3分)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火一样燃烧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小荷尖角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本句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过去荷叶生长的 、荷花开放的 。并且巧妙化用诗句“ , ”,来表现荷湖生命的灵动。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悄然行走在湖底。
小题3: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夏荷。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说“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请问冬荷的“醒着”与“梦正酣”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冬 荷 李木生
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是周敦颐笔下的夏荷——“花之君子者也”。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火一样燃烧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小荷尖角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的照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吗?
冬的荷,当是伟大的楷模。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悄然行走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3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概括冬荷的“品格”。(2分)
小题2: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5分)
(1)完成下列语句的赏析。(3分)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火一样燃烧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小荷尖角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本句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过去荷叶生长的 、荷花开放的 。并且巧妙化用诗句“ , ”,来表现荷湖生命的灵动。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悄然行走在湖底。
小题3: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夏荷。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说“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请问冬荷的“醒着”与“梦正酣”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独爱菊。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⑦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⑧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中加粗的“染”“植”“鲜”“宜”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沾染 树立 新鲜 适当
B.沾染 树立 少 应当
C.污染 栽种 新鲜 适当
D.污染 栽种 少 应当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恂恂而起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余闻而愈悲
3.文中有一个句子具体写出莲的美丽外形和可贵品质,这个句子是
[ ]
4.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
[ ]
A.菊花、牡丹、莲花,各有其不凡之处,均是作者大力赞颂的爱物。
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荣华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5.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
6.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君子应是________的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⑤馀:即“余”。⑥意:自己的感受。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
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
④莫能肖也____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纯以情韵胜 以丛草为林
C.花之富贵者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的品性。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涟而不妖(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翻译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1)文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造例句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花之君子者也 ④陶后鲜有闻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莲”的高贵品质。(2分)
12、本文写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