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wù wù)穷年,沥尽心血。
B.北燕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nuò)迹。
C.我听见有人啜(chuò)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D.愿你撷(xié)自取一片绿意,让那盎然的春意永驻心田。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试题答案
3、B
二、填空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wù wù)穷年,沥尽心血。
B.北燕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nuò)迹。
C.我听见有人啜(chuò)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D.愿你撷(xié)自取一片绿意,让那盎然的春意永驻心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不鼓掌的人藤森成吉(日)
我突然发现这家伙很不正常,惟独他一个人不鼓掌,真不可思议。
演讲者慷慨激昂,台下掌声阵阵。大伙儿把手都快拍烂了,还是一个劲儿地向着讲坛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不,简直是在一齐鸣枪射击。有人嫌鼓掌还不过瘾,竟情不自禁地喊叫起来。“对!一点不错!”“我们都挨了打!”“警察是我们的敌人!”
警察犹如街道两旁的树木,布满会场四周。每当群众鼓掌、喊叫时,他们眼睛里就闪烁白光;佩剑仿佛是套在家犬脖子上的锁链,发出“咔嚓”“咔嚓”的恫吓声。不用说,这种举动纯属徒劳。演讲者的谴责句句在理,具有法庭和陪审员的权威。何况,警察现在又是被告。
警察要是胆敢在这种场合动手打人,大概到会者谁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吧!这一点群众清楚,被告们心里也明白,正因为如此,他们至多只能白白眼、拨弄拨弄佩剑而已。
“谴责警察‘五一’暴行大会”笼罩着法庭式庄严、激昂的气氛。演讲的工人大声怒斥,听众的心里也在大声疾呼。台上台下同仇敌忾。然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惟独这家伙阴沉沉的,一声不吭,显得无动于衷。
他一动不动地端坐在我的邻座,仿佛波涛中的一块岩石。面孔浅黑,身体似乎有点虚弱,鼻子向旁歪斜,目光锐利,身穿土黄色粗布工作服,看上去像是个中年工人。他嘴唇紧抿,正出神地望着台上的演讲者。
“混蛋!”我暗暗骂道。居然巧妙地混了进来,你在拼命地看什么呢?是把反抗者的面孔一一记入脑海中的手册?还是像蜻蜓那样转动眼睛环视四周呢?……于是我对他严加监视起来,但这家伙依旧纹丝不动。过了好大一会儿,他都没拍过一下手,也没喊过一声。也许他压根儿没这种念头。
我不免纳闷起来。恐怕是个新特务吧!不!说不定是个狡猾的老狐狸也未可知。我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这家伙身上了,至于台上的演讲,早已丢在一边。我决定和他打个招呼。就在我正要把脸凑过去喊声“喂”时,突然发现他的双瞳像电光一样在闪亮。啊呀!这条狗真怪,在哭哩,是不是有所触动了呢?……就在这当儿,雷鸣般的掌声又一次震撼了整个会场。他失神他地举起迄今一直垂着的那只手,可是刚举到胸前又垂落在膝盖上。
这时,我才看到了一样东西。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甚意义远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大得多,我的热血一下子沸腾起来。四周一片昏暗,我极大睁眼凝视,确实没错,搁在膝盖上微微颤动着的东西是一双没手掌的手,不!是研磨棒。
我的眼前闪电般地掠过一个幻觉:传送带宛如几十条耀眼的白练,奔腾不息。马达隆隆鸣响,机器令人目眩地飞速旋转。突然,五根手指和手掌碰到磨得光亮的钩形加工品,顿时在一片浅红色的烟雾中飞舞……
我全明白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你!”
我失声抽泣,眼前一片模糊,还是伸出双手,紧握住他那山芋般的、无声地颤动着的物体。
这篇文章选自《小说界》。藤森成吉(1892一197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1921年加入同年创立的“社会主义同盟”,后来投身于工人运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过瘾( ) 闪烁( ) 恫吓( )( )
气氛( ) 同仇敌忾( ) 紧抿( )
2.小说开篇说“这家伙很不正常”,请列举出“这家伙不正常”的三种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这位不鼓掌的人,“我”有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理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伟大”在哪里?为什么“我”会热血沸腾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作者发现这家伙不鼓掌的真正原因时,作者想到了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我”为何“失声抽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位不鼓掌的人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通读全文,你认为这个人是社会哪一阶层的人?作者在这里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心理描写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结合小说“情节”要素,谈谈本文在情节处理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比较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甲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顿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文】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甲段主要叙述了_______的过程,乙段主要叙述_______的过程。文中“_______”与“_______”两句点明了起义的导火线。“_______”一句道出了大泽乡起义的历史背景。
2.乙文中表现陈胜、吴广对起义充满信心和对封建统治者充满反抗的一句话是:“_______”;甲文中表现陈胜、吴广胸襟博大的一句话是:“_______?”前后两句话刻画出农民起义领袖的_______。
3.甲文中,陈胜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早有“鸿鹄之志”:从形势上他抓住了一个“_______”字,从策略上他抓住了一个“_______”字。他认为起义“宜多应者”的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乙文中的“_______”一句证明陈胜的分析是正确的。
4.乙文叙述了发动起义的过程,陈胜、吴广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共分三步走:第一步是:_______;第二步是:_______;第三步是:_______。足见陈胜、吴广卓越的_______才能和_______才能。
5.从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字可以看出“并杀二尉”是陈胜、吴广的计谋。“徒属皆曰”既照应了此文段开头的“_______”,又证明了甲段中“_______”一句。
6.下列长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借/第令/毋斩
D.陈胜/自立为/将军
7.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扶苏以数(sh)屡次)谏故
B.上使外将(ji4ng统率、带领)兵
C.度(d)估计)已失期
D.为(w8i筑)坛而盟
8.下面加粗的字活用为动词的有
[ ]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当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噗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的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吃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伞——“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遥远年代中的春天。
(1)给加粗字注音。
内敛( ) |
山麓( ) |
黄蹼( ) |
叶黯花残( ) |
枯梗( ) |
旌旗( ) |
虔诚( ) |
浣纱( ) |
踯躅( )( ) |
(2)第①至第③段分别描写了春天或春天时大地的哪些特点?(每句限8字以内)
①第1段写春天带给大地的________________;
②第2段写春天________________;
③第3段写春天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描述的内容,分析概括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 ]
A.想像我们的先人在春天到来时的生活情景。
B.揣摩我们的先人感受着春天和造出“春”字的情形。
C.交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发出“春”字的字音的。
D.讲述古人关于春的故事,交待“春”字的来历。
(4)第5、6两段描述了春来时“鸟”、“蝴蝶”、“蜜蜂”的活动,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借此表现了春来时大地上的什么特点?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A.第2段中说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B.第4段中“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句,用排比句法,由远及近,既突出时代之久远,更突现了我们的先人爱春的优良传统。
C.末段中“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喻指现代工业社会,文中多次用了“春天曾经是这样”,意味着如今的春天已经不是这样了。
D.本文构思奇巧,独辟蹊径,从怀古的角度,写出了新意。
E.本文语言活泼生动,新颖别致,在细致传神的描写之中,也不乏幽默之笔,亦庄亦谐,令人回味无穷。
F.本文对我们祖先怎样感受春天,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写得声色并现,淋漓尽致,充满情趣。
(6)文题“春之怀古”有什么含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当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噗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的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吃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伞——“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遥远年代中的春天。
(
1)给加粗字注音。
内敛( ) |
山麓( ) |
黄蹼( ) |
叶黯花残( ) |
枯梗( ) |
旌 旗( ) |
虔 诚( ) |
浣 纱( ) |
踯躅 ( )( ) |
(
2)第①至第③段分别描写了春天或春天时大地的哪些特点?(每句限8字以内)①第
1段写春天带给大地的________________;②第
2段写春天________________;③第
3段写春天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描述的内容,分析概括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
.想像我们的先人在春天到来时的生活情景。B
.揣摩我们的先人感受着春天和造出“春”字的情形。C
.交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发出“春”字的字音的。D
.讲述古人关于春的故事,交待“春”字的来历。(
4)第5、6两段描述了春来时“鸟”、“蝴蝶”、“蜜蜂”的活动,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借此表现了春来时大地上的什么特点?(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
.第2段中说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B
.第4段中“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句,用排比句法,由远及近,既突出时代之久远,更突现了我们的先人爱春的优良传统。C
.末段中“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喻指现代工业社会,文中多次用了“春天曾经是这样”,意味着如今的春天已经不是这样了。D
.本文构思奇巧,独辟蹊径,从怀古的角度,写出了新意。E
.本文语言活泼生动,新颖别致,在细致传神的描写之中,也不乏幽默之笔,亦庄亦谐,令人回味无穷。F
.本文对我们祖先怎样感受春天,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写得声色并现,淋漓尽致,充满情趣。(
6)文题“春之怀古”有什么含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井冈瀑布黄文山
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再看不到山野间那一丛丛火焰般燃烧的热烈景象。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的浓绿。此时最让人心动的当然还是瀑布。
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
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慢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h*,容器)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这最后的一刻,似乎不像起始那样有序,但却变化万千,极其壮观。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风忽忽闪闪,挟着水花和雾气,在峡谷间游荡。其实,在瀑布的中段,瀑流的下落就起了变化。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
井冈山落差最大的瀑布——飞龙瀑布则在五指峰下的水口。150米高的瀑布如同一幅巨大的壁挂高悬于天地之间。沿着石砌小道往下走,老远就能听到喧腾的水声,在山谷轰鸣。待走到瀑布近前,更觉得气势不凡。瀑布不是一泻直下,而是折成两叠,上一叠,似乎是斜刺里中出的一支奇兵,急骤驰骋,势不可当;下一叠,则如千军万马,漫山遍野而下,但见戟戈耀目,烟尘滚滚,盈耳则是风萧马嘶,吼声如雷。
在瀑布的上方,所看到的情景却完全不同。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水流十分平静,从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节奏欢欣而舒缓。可是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它们平静的生涯已经走到尽头,于是就这样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也许它们谁也没有想到,这身不由己的一跃,竟使得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日子过得单调而轻松。其实,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
六月,在井冈山旅行,听听瀑布的喧响,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
①俯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驰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请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将文章第三自然段划线的文字做了如下改写,你认为改写得有没有道理,请作简要分析。
原文: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
改文:有的,直流到底,有的慢慢落下,有的溅上岩石又流下去,还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章第六自然段中“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这句话的形式,仿写一句话,要求用上例句中加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景部分极力渲染瀑布的壮观与辉煌,使后面的议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B.世界上任何一条小溪,只要给它们机会,都能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万丈飞瀑。
C.小溪变成瀑布,是因为它们不甘平庸,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主动寻找机会。
D.本文作者多次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将瀑布描写得充满活力而又富有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