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题目《唉,我的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极富情感味的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考虑补全文题,可以在人群中寻找生活的踪影,如糊涂老爸、知心爷爷、野蛮同学等等,还可以开阔视野,从另类的角度人手,如小猫小狗、期末考试等等,要定好写作对象,以利于行文构思。无论写人,还是写物,都要有精彩生动的场面描写,鲜活灵动的细节描写,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试想,一个“唉”字,该给我们提供了多少抒情的空间呀。
试题答案
12、略
题目《唉,我的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极富情感味的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考虑补全文题,可以在人群中寻找生活的踪影,如糊涂老爸、知心爷爷、野蛮同学等等,还可以开阔视野,从另类的角度人手,如小猫小狗、期末考试等等,要定好写作对象,以利于行文构思。无论写人,还是写物,都要有精彩生动的场面描写,鲜活灵动的细节描写,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试想,一个“唉”字,该给我们提供了多少抒情的空间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没有作业的暑假
暑假来了。那天上午,我去找那几位原先说好一起去勤工俭学的同学。我们几个幸运地被免试直升本校高中,自然不想白白虚度这个没有作业的暑假。
然而,想不到六个人竟有四个人变了卦。一个说要回老家探亲,一个要读暑期班,一个说爸爸不让,一个听说有三个人不去也表示要放弃,只有我和晴“坚定”如初。
一切不知从何做起,想起《成长的烦恼》里西佛三兄妹查报纸找工作的情景,便找来一大叠报纸,却什么收获也没有。于是,我和晴决定上街看看。可是大半条淮海路走下来,就是不好意思开口,倒是两条腿走得又酸又疼。正想打道回府,一张广告映入眼帘:“诚招女营业员。”看看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不由朝晴一笑。
这是一家新近装修的服装店,里面的店员看我和晴站在广告下不走,问:“怎么?想做?上楼找经理。”说着指了指一个搭建巧妙的阁楼。上面有一个男的,透过木栅栏正往店堂里看。晴拉起我就往外走,边走还边用普通话对我讲:“算了算了,人家不会要小孩的!”害得满店堂的人都朝我们看。走到店外面,我甩开晴的手,跟她讲:“你等我,我自己去。”便不顾店堂里人们的惊讶,走到经理室去。谁知我尚未开口,那位经理先说:“已经招满了。”我难堪地笑了笑,怏怏地走出店堂。
甲
那天晚上,我回忆白天的一切,那五位同学都是“口头革命派”,我决定单独干。于是拧亮台灯,拿出一刀白纸,一盒水彩笔,工工整整地写下:
“勤工俭学自荐”好标题!有时代感,我自己鼓励自己。
正文如下:“兹有女中学生一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市北中学(市级重点)初中部,即将就读市北高中,欲在暑假勤工俭学。本人擅抄写、整理、英文打字,能辅导小学生功课(英语等)……”
写毕越看越满意,大笔一挥,“唰、唰、唰”一气抄了40多份,边抄边想雇用信雪片似的飞来的情景,到时我还可以挑一挑、拣一拣呢!
兴冲冲地,我拿着一张“自荐”给爸爸看。谁知爸爸一看怒目圆睁:“你要发传单啊!”
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闻声跑过来,一看到我的“自荐”,忙说:“不许哦,听见吗?让亲戚朋友看见了,还以为我和你爸小气得连零花钱都不给你,害你去做暑期工呢!”
“这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气极了。
爸爸拍拍我的肩膀:“不是我和你妈要面子,世界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单纯。”
“但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我反驳道。
妈妈说:“听爸爸的话。随随便便一封信,你晓得是好人还是坏人?万一……唉,外面的这种事多了,你别不以为然……”
爸爸拿出一张听课证来,结束了这场争论:“今天我下班回家,帮你在暑期班报了‘新概念’第二册,好好读,心用到书上去,听见吗?这种(抖了抖“自荐”)玩意儿,少想想。”
我只好拿着听课证和40多份“自荐”,悻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乙
……这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结束了。
打开抽屉,40多张“自荐”,连同那个勤工俭学计划,一同成了“过去式”,只有那张“新概念”第二册的学历证明,才是爸爸眼中惟一有用的。他们说:“这个暑假你没白过。”
是吗?!
1.下连两句是从文中甲 乙两处抽出来的,试正确归位(在方格中填句子序号)。
A.唉,16岁难注定属于ABC?
B.唉,16岁还是小孩儿?
甲 乙
2.按提示在方框中填上两个字,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重点记叙了
和“自荐”两件事。
3.“我”走到经理室尚未开口,那位经理先说:“已经招满了。”真的招满了吗?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用《没有作业的暑假》为题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自荐书有一处多余,有些内容又省略了。
①多余应删掉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是一份完整的自荐书还应交代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精心设计一些语言空白,以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综观全文,完成下面两题。
①“………这个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结束了。”这里的省略号包含的内容是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是吗?!”用两个标点号留给读者回味余地。究竟暑假有没有白过?谈谈你的看法(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
太阳的馈赠
孙继泉
西部有辽阔的山河,飘香的瓜果,醉人的歌舞,也有黑黑的脸膛,宽大有力的手掌和热情直爽的性情。
这都是太阳的杰作。
从乌鲁木齐通往博乐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葵田和瓜田。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叫几天来看惯了茫茫戈壁和无边沙海的我们眼睛一亮。到了博尔塔拉,作家熊红久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说:到了,你们可到了!当晚,他用那宽阔洪亮的歌喉为我们献上了由他作词的讴歌家乡的歌曲《博尔塔拉之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领我们看遍了博尔塔拉最美的景色,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西部植物,那些在太阳的烘烤下一点点变红、变黄、变白、变紫,变得醇香甜美的饱满果实。
精河是盛产枸杞的地方。此时,枸杞熟得正好。我们走进一片茂盛的枸杞地,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玛瑙般的枸杞,一股清香和甘甜便弥漫了整个胸腔。得益于这里独有的日照、温差、水土等自然条件,精河枸杞以其精良的品质远播四方,是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
哈密瓜人人都吃过,但有几人能走进望不到边际的瓜田呢?有几人能在瓜地里吃到熟透的橙色鲜瓜呢?正是卸瓜时节。瓜农扎着头巾,裹着面罩,只留下一双滴溜转动的眼睛,他们将选中的瓜伸手摘下,飞快地扔给站在地头上接瓜的人,地头上的瓜已经码成了一座座小山。瓜有七八分熟,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广州,五六天后,这些哈密瓜就会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大小超市里。而那些熟得裂开了口子的瓜是无法外运的。我们切开几只这样的瓜,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瓜宴。
棉花地。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每年种植棉花800万亩,收棉季节,疆内疆外的拾花工就达50万人。现在,棉花正处在花铃期,棉花的枝杈上,正擎着红的黄的花朵,果枝上,青桃垂挂枝头,那洁白细柔的棉纤维正在里面一天天伸长,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开裂,吐出棉絮。在朗朗的阳光下,棉田一片寂静,妇女们在给棉花打顶,从远处看去,只见她们的彩色头巾在绿地里移动,像几尾鱼在碧水里游弋。
葵是油葵,无边金黄。菊是万寿菊,红黄相糅,是做颜料的上好原料。番茄是酱用番茄,坐果多,产量高。还有葡萄、无花果、梨、杏、枣、石榴、核桃……
我们在这一方方田地边长久驻足,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影子清晰地刻在地上,大得惊人,黑得深重,像岩画,似剪影。西部的太阳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经过了它,都会被穿透,被改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来自山东,从黄海之滨到阿拉山口,一路向西,逐日之旅。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这是西部太阳给我们的最好纪念和慷慨馈赠。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有些偏僻,有些荒凉。这块被认为蛮荒的土地,却得到太阳的偏爱。我们走遍了南疆北疆,亲眼看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他们生活得悠闲而富足。在新疆,还有这么一件趣闻:说一个维族老汉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之后,家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啊?他说:北京那地方嘛,唉,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是啊,在这个圆形的星球上,其实并没有地理上的中心。任何一个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心。我们都是太阳的儿女,每时每刻都得到它的养育和抚慰。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0日)
1.题目“太阳的馈赠”,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呢?(4分)
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3.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语言的妙处。(7分)
⑴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⑵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4.找出这篇散文点名主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方格内。(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太阳的馈赠
孙继泉
西部有辽阔的山河,飘香的瓜果,醉人的歌舞,也有黑黑的脸膛,宽大有力的手掌和热情直爽的性情。
这都是太阳的杰作。
从乌鲁木齐通往博乐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葵田和瓜田。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叫几天来看惯了茫茫戈壁和无边沙海的我们眼睛一亮。到了博尔塔拉,作家熊红久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说:到了,你们可到了!当晚,他用那宽阔洪亮的歌喉为我们献上了由他作词的讴歌家乡的歌曲《博尔塔拉之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领我们看遍了博尔塔拉最美的景色,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西部植物,那些在太阳的烘烤下一点点变红、变黄、变白、变紫,变得醇香甜美的饱满果实。
精河是盛产枸杞的地方。此时,枸杞熟得正好。我们走进一片茂盛的枸杞地,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玛瑙般的枸杞,一股清香和甘甜便弥漫了整个胸腔。得益于这里独有的日照、温差、水土等自然条件,精河枸杞以其精良的品质远播四方,是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
哈密瓜人人都吃过,但有几人能走进望不到边际的瓜田呢?有几人能在瓜地里吃到熟透的橙色鲜瓜呢?正是卸瓜时节。瓜农扎着头巾,裹着面罩,只留下一双滴溜转动的眼睛,他们将选中的瓜伸手摘下,飞快地扔给站在地头上接瓜的人,地头上的瓜已经码成了一座座小山。瓜有七八分熟,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广州,五六天后,这些哈密瓜就会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大小超市里。而那些熟得裂开了口子的瓜是无法外运的。我们切开几只这样的瓜,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瓜宴。
棉花地。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每年种植棉花800万亩,收棉季节,疆内疆外的拾花工就达50万人。现在,棉花正处在花铃期,棉花的枝杈上,正擎着红的黄的花朵,果枝上,青桃垂挂枝头,那洁白细柔的棉纤维正在里面一天天伸长,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开裂,吐出棉絮。在朗朗的阳光下,棉田一片寂静,妇女们在给棉花打顶,从远处看去,只见她们的彩色头巾在绿地里移动,像几尾鱼在碧水里游弋。
葵是油葵,无边金黄。菊是万寿菊,红黄相糅,是做颜料的上好原料。番茄是酱用番茄,坐果多,产量高。还有葡萄、无花果、梨、杏、枣、石榴、核桃……
我们在这一方方田地边长久驻足,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影子清晰地刻在地上,大得惊人,黑得深重,像岩画,似剪影。西部的太阳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经过了它,都会被穿透,被改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来自山东,从黄海之滨到阿拉山口,一路向西,逐日之旅。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这是西部太阳给我们的最好纪念和慷慨馈赠。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有些偏僻,有些荒凉。这块被认为蛮荒的土地,却得到太阳的偏爱。我们走遍了南疆北疆,亲眼看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他们生活得悠闲而富足。在新疆,还有这么一件趣闻:说一个维族老汉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之后,家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啊?他说:北京那地方嘛,唉,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是啊,在这个圆形的星球上,其实并没有地理上的中心。任何一个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心。我们都是太阳的儿女,每时每刻都得到它的养育和抚慰。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0日)
【小题1】题目“太阳的馈赠”,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呢?(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语言的妙处。(7分)
⑴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⑵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找出这篇散文点名主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方格内。(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
太阳的馈赠
孙继泉
西部有辽阔的山河,飘香的瓜果,醉人的歌舞,也有黑黑的脸膛,宽大有力的手掌和热情直爽的性情。
这都是太阳的杰作。
从乌鲁木齐通往博乐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葵田和瓜田。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叫几天来看惯了茫茫戈壁和无边沙海的我们眼睛一亮。到了博尔塔拉,作家熊红久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说:到了,你们可到了!当晚,他用那宽阔洪亮的歌喉为我们献上了由他作词的讴歌家乡的歌曲《博尔塔拉之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领我们看遍了博尔塔拉最美的景色,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西部植物,那些在太阳的烘烤下一点点变红、变黄、变白、变紫,变得醇香甜美的饱满果实。
精河是盛产枸杞的地方。此时,枸杞熟得正好。我们走进一片茂盛的枸杞地,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玛瑙般的枸杞,一股清香和甘甜便弥漫了整个胸腔。得益于这里独有的日照、温差、水土等自然条件,精河枸杞以其精良的品质远播四方,是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
哈密瓜人人都吃过,但有几人能走进望不到边际的瓜田呢?有几人能在瓜地里吃到熟透的橙色鲜瓜呢?正是卸瓜时节。瓜农扎着头巾,裹着面罩,只留下一双滴溜转动的眼睛,他们将选中的瓜伸手摘下,飞快地扔给站在地头上接瓜的人,地头上的瓜已经码成了一座座小山。瓜有七八分熟,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广州,五六天后,这些哈密瓜就会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大小超市里。而那些熟得裂开了口子的瓜是无法外运的。我们切开几只这样的瓜,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瓜宴。
棉花地。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每年种植棉花800万亩,收棉季节,疆内疆外的拾花工就达50万人。现在,棉花正处在花铃期,棉花的枝杈上,正擎着红的黄的花朵,果枝上,青桃垂挂枝头,那洁白细柔的棉纤维正在里面一天天伸长,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开裂,吐出棉絮。在朗朗的阳光下,棉田一片寂静,妇女们在给棉花打顶,从远处看去,只见她们的彩色头巾在绿地里移动,像几尾鱼在碧水里游弋。
葵是油葵,无边金黄。菊是万寿菊,红黄相糅,是做颜料的上好原料。番茄是酱用番茄,坐果多,产量高。还有葡萄、无花果、梨、杏、枣、石榴、核桃……
我们在这一方方田地边长久驻足,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影子清晰地刻在地上,大得惊人,黑得深重,像岩画,似剪影。西部的太阳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经过了它,都会被穿透,被改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来自山东,从黄海之滨到阿拉山口,一路向西,逐日之旅。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这是西部太阳给我们的最好纪念和慷慨馈赠。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有些偏僻,有些荒凉。这块被认为蛮荒的土地,却得到太阳的偏爱。我们走遍了南疆北疆,亲眼看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他们生活得悠闲而富足。在新疆,还有这么一件趣闻:说一个维族老汉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之后,家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啊?他说:北京那地方嘛,唉,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是啊,在这个圆形的星球上,其实并没有地理上的中心。任何一个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心。我们都是太阳的儿女,每时每刻都得到它的养育和抚慰。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0日)
【小题1】题目“太阳的馈赠”,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呢?(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语言的妙处。(7分)
⑴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⑵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找出这篇散文点名主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方格内。(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
太阳的馈赠
孙继泉
西部有辽阔的山河,飘香的瓜果,醉人的歌舞,也有黑黑的脸膛,宽大有力的手掌和热情直爽的性情。
这都是太阳的杰作。
从乌鲁木齐通往博乐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葵田和瓜田。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叫几天来看惯了茫茫戈壁和无边沙海的我们眼睛一亮。到了博尔塔拉,作家熊红久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说:到了,你们可到了!当晚,他用那宽阔洪亮的歌喉为我们献上了由他作词的讴歌家乡的歌曲《博尔塔拉之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领我们看遍了博尔塔拉最美的景色,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西部植物,那些在太阳的烘烤下一点点变红、变黄、变白、变紫,变得醇香甜美的饱满果实。
精河是盛产枸杞的地方。此时,枸杞熟得正好。我们走进一片茂盛的枸杞地,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玛瑙般的枸杞,一股清香和甘甜便弥漫了整个胸腔。得益于这里独有的日照、温差、水土等自然条件,精河枸杞以其精良的品质远播四方,是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
哈密瓜人人都吃过,但有几人能走进望不到边际的瓜田呢?有几人能在瓜地里吃到熟透的橙色鲜瓜呢?正是卸瓜时节。瓜农扎着头巾,裹着面罩,只留下一双滴溜转动的眼睛,他们将选中的瓜伸手摘下,飞快地扔给站在地头上接瓜的人,地头上的瓜已经码成了一座座小山。瓜有七八分熟,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广州,五六天后,这些哈密瓜就会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大小超市里。而那些熟得裂开了口子的瓜是无法外运的。我们切开几只这样的瓜,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瓜宴。
棉花地。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每年种植棉花800万亩,收棉季节,疆内疆外的拾花工就达50万人。现在,棉花正处在花铃期,棉花的枝杈上,正擎着红的黄的花朵,果枝上,青桃垂挂枝头,那洁白细柔的棉纤维正在里面一天天伸长,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开裂,吐出棉絮。在朗朗的阳光下,棉田一片寂静,妇女们在给棉花打顶,从远处看去,只见她们的彩色头巾在绿地里移动,像几尾鱼在碧水里游弋。
葵是油葵,无边金黄。菊是万寿菊,红黄相糅,是做颜料的上好原料。番茄是酱用番茄,坐果多,产量高。还有葡萄、无花果、梨、杏、枣、石榴、核桃……
我们在这一方方田地边长久驻足,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影子清晰地刻在地上,大得惊人,黑得深重,像岩画,似剪影。西部的太阳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经过了它,都会被穿透,被改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来自山东,从黄海之滨到阿拉山口,一路向西,逐日之旅。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这是西部太阳给我们的最好纪念和慷慨馈赠。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有些偏僻,有些荒凉。这块被认为蛮荒的土地,却得到太阳的偏爱。我们走遍了南疆北疆,亲眼看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他们生活得悠闲而富足。在新疆,还有这么一件趣闻:说一个维族老汉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之后,家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啊?他说:北京那地方嘛,唉,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是啊,在这个圆形的星球上,其实并没有地理上的中心。任何一个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心。我们都是太阳的儿女,每时每刻都得到它的养育和抚慰。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0日)
1.题目“太阳的馈赠”,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呢?(4分)
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3.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语言的妙处。(7分)
⑴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⑵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4.找出这篇散文点名主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方格内。(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回答 后面题目(24分)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此时,车厢里。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⑾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小题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横线上。(6分)
突然停电,地铁车厢里怨声四起—→ ( )—→ ( )—→有人点燃衣服照明,几人把火扑灭 —→( )
【小题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6分)
(1)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2)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小题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修辞手法,并体会一下它的表达效果.(3分》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小题4】仔细阅读第⑤段,感受一下母女对话后地铁车厢里的氛围并写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句话,描写出当时特有的宁静.(3分)
此时,车厢里 。
【小题5】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小题6】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3分)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此时,车厢里。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⑾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小题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横线上。(6分)
突然停电,地铁车厢里怨声四起—→ ( )—→ ( )—→有人点燃衣服照明,几人把火扑灭 —→( )
小题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6分)
(1)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2)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小题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修辞手法,并体会一下它的表达效果.(3分》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小题4:仔细阅读第⑤段,感受一下母女对话后地铁车厢里的氛围并写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句话,描写出当时特有的宁静.(3分)
此时,车厢里 。
小题5: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小题6: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3分)
梦里有你
赵悠然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了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你还记得我吧?……啊对对,总算你还没有忘了我。你在家吗?好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莲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
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选自《微型小说选》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李台阳来到罗威家,罗威还特地到超市给他买了香烟,这样写主要在于向李台阳表达自己对他到来的欢迎之情。
B.李台阳骑一小时自行车看望罗威,还带了他喜欢吃的鱼籽干,罗威很感动,决心无论李台阳提什么要求都要帮助他。
C.李台阳是一个在城里摆地摊的小人物,他朴实单纯而又直爽的性格与罗威的多疑世故形成鲜明对照,真实而感人。
D.罗威是一个刚刚升职的官员形象,深受官场及世俗偏见影响,对朋友来访的猜测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鄙俗的人。
E.小说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表现了两个人在特定场合相见时各不相同的内心活动,令人深思。
2.作者着意描写“李台阳”走了又回来,这样安排小说的情节有什么用意?请你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4.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人间真情。你认为这个故事真实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曾业桃的《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昧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像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C“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馨;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D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⑴平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节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生病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上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自选角度作批注。(6分)
⑴我选( )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选( )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划波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