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臧克家《有的人》)

试题答案

9、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余玮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现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其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

    ②臧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他曾说:“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时,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一—纯朴、刻苦、善良……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③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作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了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④如果说,在中国冰心女士是“文坛祖母”,那臧克家先生完全可称得上“文坛祖父”。臧克家历经外在世纪沧桑,锤炼内在崇高品格,而成为一位时代诗人、人民诗人。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的称号。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界史无前例。臧克家,一个与诗并辔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标于中国诗坛的天空。今日,诗人可谓垂垂老矣。但他的诗情未衰,壮志未减,他心中依然燃烧着一团诗的火焰。

    ⑤他历来嗜书如命,读的大多是古典作品,如古代散文、文论、古典诗词歌赋等。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常常躺在床上,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他生前说过:“读书不是为了研究学问,只是为了增强知识与欣赏能力。”

    ⑥他不仅读,而且写,笔耕不辍。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仍充满活力,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l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他说,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想用心底岩浆般的激情,燃烧自己,感染别人。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⑦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已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今天,用它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为什么有人说臧克家是“农民诗人”?请根据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②③④⑤段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三层:②③段叙述诗人臧克家_________________;④段介绍诗人臧克家_______________;⑤段则叙写臧克家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臧克家对人生的看法:看轻生死,努力追求真善美。

      B.作者评价臧克家是“文坛祖父”,冰心是“文坛祖母”,因为两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而且在创作中互相帮助。

      C.在诗歌《我》中,诗人以火自比,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性格、人格;要像火一样燃烧自己,感染别人。

      D.《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创作的,当时他想做鲁迅先生那样。的人,以便在自己去世时,人们可以把《有的人》这首诗作为挽歌来送给自己。

4.文章标题为“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结合文意,请你说说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和结尾,请你简要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选自臧克家《有的人》,有改动)

  [乙]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的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诸葛亮治蜀27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1500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愈切。平日常人相处尚能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泽润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神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余再无积蓄。这两件事都常为史家称道。呜呼,总理何如?他没有后,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去世时,家属各分到几件补丁衣服作纪念;他没有祠,没有墓,连灰都不知落在何方;他不立言,没有一篇《出师表》可以传世。他越是这样的没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那一个个的没有也就越像一条条鞭子抽在人们的心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理身上一条条地撕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22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爱因斯坦一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他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1.[甲]文第一节中,前后两个“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2.[甲]文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你觉得以“有的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说“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甲][乙]两文是如何运用比较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

5.[乙]文说周恩来的一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遗憾”具体指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遗憾的?

答: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甲][乙]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11l日于北京

1.选出朗读时语气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

A.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D.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2.填空

①这首诗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②诗的第一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人:一种人虽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人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诗的第二节用一个“_________”字,一个“_________”字,形象地刻画了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

④“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鲁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而来的。

⑤诗的第五、六、七节对应呼应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写了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3.用横线画出诗中说明反动阶级的下场的有关诗句。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并指出它们是押什么韵的。

6.读最后一节,最后一个“他”是否指鲁迅?如果不是的话,请概括一下指代的是怎样的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