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兼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
1、A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解题思路:《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人”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桥
杨山
道路与道路的连接
寂寞时甘愿寂寞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痛苦时甘愿痛苦默默承受重量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用一支无声的歌
(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
- A.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 充当“大队”文学习作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 B.“桥”的形象也是一切奉献者的形象。“默默承受重量”,甘当他人或后代 的“桥”,让他人或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这正是奉献者的共同特征,《桥》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 C.这首诗以桥喻人,写得朦胧.含蓄,意象有典型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
- D.《桥》给人以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情操和享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B.诗中描绘了秦淮迷朦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诗人写商女热衷于歌唱《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既批评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简练,活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之作 。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写景,连用“笼”的叠字说出夜色的迷茫,叙事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的“商女”作了暗示。
B.诗中描绘了秦淮迷朦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诗人写商女热衷于歌唱《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既批评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简练,活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