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5、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在给东方希望集团讲课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在保证水不溢出的前提下,还可以往杯子里放些什么东西?比如曲别针,是能放进去三个、五个、还是更多……王教授整整放进了一盒!
王教授说:“事实可以证明,我们刚才认为不可能的事,其实是完全可能的。尽量无拘无束的思考,假如杯子里连一个曲别针也放不进去,那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有的学员说:“能放进去吸水的东西,比如棉花”“可以放一些漂在水上的东西,比如油”
王教授又问:“假如水杯已经满到了极限,就连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都不能放了,请问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学员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可以把月亮放进去。”“还可以把阳光放进去”
根据自己对上面语段的理解,请以“一切皆有可能”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要求同上。
试题答案
25、略
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在给东方希望集团讲课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在保证水不溢出的前提下,还可以往杯子里放些什么东西?比如曲别针,是能放进去三个、五个、还是更多……王教授整整放进了一盒!
王教授说:“事实可以证明,我们刚才认为不可能的事,其实是完全可能的。尽量无拘无束的思考,假如杯子里连一个曲别针也放不进去,那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有的学员说:“能放进去吸水的东西,比如棉花”“可以放一些漂在水上的东西,比如油”
王教授又问:“假如水杯已经满到了极限,就连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都不能放了,请问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学员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可以把月亮放进去。”“还可以把阳光放进去”
根据自己对上面语段的理解,请以“一切皆有可能”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要求同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文题:
199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得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1.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揭示中心的题目。
文题:
2.研读第二段中画横线语句,想想:布雷登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
3.研读第三段中画横线语句,你认同它所阐述的观点吗?为什么?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
【小题1】根据你的理解,把这篇小短文的结尾补充完整。(2分)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
【小题2】你同意这篇短文的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的启示或看法。(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
1.根据你的理解,把这篇小短文的结尾补充完整。(2分)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
2.你同意这篇短文的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的启示或看法。(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
小题1:根据你的理解,把这篇小短文的结尾补充完整。(2分)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
小题2:你同意这篇短文的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的启示或看法。(3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书苦乐杨 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
Ep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致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有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
1)本文思路清晰,文章题为“读书苦乐”,其实主要写____________。但从____________写起,以____________衬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段,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比作“串门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隐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而作者却说书的世界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为什么?(摘录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用“钻入”形容读书?“心仪”“惬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苦”和“乐”的主要区别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苦乐杨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致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有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本文思路清晰,文章题为“读书苦乐”,其实主要写□,但从□□写起,以□衬□。
2.阅读第③段,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比作“串门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隐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而作者却说书的世界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为什么?(摘录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用“钻入”形容读书?“心仪”、“惬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苦”和“乐”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①前几年,有位先生在一本颇有点名气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批评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对异族侵略的口诛笔伐的感情宣泄上,这就大大淡化了我们研究的理性色彩”。另一位先生则认为,解放以来关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造成东方普遍落后的谴责,是一种早就应该抛弃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使历史批判的天平倾斜了”,按他们看来,殖民主义对东方历史“起了一种革命的作用”,“成为东方民族赶上现代文明的惟一的现实良机”。对于如此高深的理论,浅薄如我辈者自然难以领会。
②“感情”和“理性”的关系,本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历史研究应该客观,所谓客观,就是要尽量探求历史的真实,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描述历史。是不是一定要心如死灰、不带一点儿感情色彩,才能对历史进行客观的研究和理性的思考,怕倒也未必。因为不带任何感情这一点首先就难以做到。观察任何问题,也包括观察历史现象,总要有个立足点和出发点,或者叫立场。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感情,谁也回避不了。譬如说吧,不满甚至谴责“异族侵略者”的侵略行径,这自然是一种“感情”;但对殖民主义感恩戴德,认为它对被侵略国家的征服,不过是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文明和进步的福音又何尝不是一种“感情”。这两种不同的“感情宣泄”,究竟哪一种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这实在不是靠自我的标榜,而要经受历史实际的检验。
③话扯得稍微远了一点儿,现在再拉回来谈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④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地疯狂地掠夺。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总数加上分期付款的利息,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日本国家四年半的财政收入。俄、英、美、日、德等国通过《辛丑条约》,则勒索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张之洞所办的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中创办经费最多的一个,建厂时共支出白银五百八十余万两,也就是说,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勒索的赔款,可以建大约80个汉阳铁厂,较洋务派创办全部洋务企业时投入资金总和要多出好几倍。
⑤这是仅就不平等条约中对中国财富的掠夺一方面来说的。事实上,不平等条约是一条“屈辱的绳索”,从各个方面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捆绑得死死的,以便听凭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任意吮吸膏血,作践蹂躏。
⑥不言而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将这些理应拥有的主权送给别人,任何一个侵略者也都不可能仅仅通过“友好交往”就把这些特权轻易攫取到手。事实上,在每一个较为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订立之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都曾动用兵舰大炮,通过血与火的残暴手段,用野蛮的军事侵略(当然必不可少的还要伴随着政治讹诈、经济施压之类种种名堂)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正像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任英国侵华军全权专使的额尔金在谈到《天津条约》时十分形象地说的那样,这些条约是“用手枪抵在咽喉上逼勒而成的”。因此,在每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背后,几乎都含着一个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血泪斑斑的悲惨故事。
⑦如果我们说,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我想是不能算过分夸张的。
⑧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坚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这“血”流到了谁的身上,“失血”的中国人很清楚,吮血而肥者自然更明白。正是这损失惨重的“历史大出血”,才使得新中国的起步乃至今天的四化建设显得格外艰难。而某些依靠在一个多世纪中大量掠夺世界各国财富而发家的强国的统治者,却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指责或嘲笑中国经济落后,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⑨历史无法割断,历史也就不应该忘却。
(选自199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所要批驳的“论敌”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
2.在文段②中,作者针对“敌论点”中的什么内容展开驳斥?
________________
3.在文段④~⑧中,作者驳斥了“敌论点”中的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把作者在文段④中要证明的观点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
5.在文段⑥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额尔金的话做论据?
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分析文段⑥中加粗的“任何一个”“每一个”这些词语在论证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