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真有趣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字数在500字左右。

 

 

试题答案

17、略

相关题目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 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1.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删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
       A.一般人常常以为
       B.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C.其实也不
       D.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英雄记钞》:                                 (4个字)
      陆象山语录:                                           (6个字)
4.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
     ①                                                                                                                                              ___ 
     ②                                                                                                                                             ____ 
     ③                                                                                                                                              ___
     ④                                                                                                                                               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节选自《语文读本》九年级·上)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3分)

19.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取那些读书的好方法?(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 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  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1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删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2分)

    A.一般人常常以为    B.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C.其实也不尽然       D.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11.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3分)

12.《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2分)

     《英雄记钞》: □□□□ (4个字)

      陆象山语录: □□□□□□  (6个字)

13.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4.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________。”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1)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2)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请为第③段和第④段中两个“好”字分别注上拼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准确填写《五柳先生传》中的相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说,“亮独观其大略”,请简要谈谈你对“观其大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面几篇阅读文章都附有“相关链接”,链接了一些与文章有关的材料。请你也来参与,为《不求甚解》添加一则“相关链接”。(提示:古今中外,会读书的人、勤读书的事……都可以作为你的“链接”的内容,字数在50个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1)

陶渊明对读书的独到见解是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2)

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椧恢趾玫亩潦榉椒ǎ?鞘裁?

(3)

《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英雄记钞》:_______(4个字)

   陆象山语录: _______(6个字)

(4)

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持沃灌(热水)               B其欣悦(观察)

C 白玉之环(腰佩)             D 援疑理(询问)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生不知何人也     高可二黍

B 马千里者           余从师也

C 无从致书观         不敢出一言

D 候欣悦             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是写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生活状况,他有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和著文章。

B. 甲文中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是不慕荣利,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C .乙文主要写了作者少时读书之难,抄书之苦及从师求学时生活的艰苦,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D.乙文可知作者最终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刻苦好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虚心请教。

4.把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持沃灌(热水)                B其欣悦(观察)
C 白玉之环(腰佩)              D 援疑理(询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生不知何人也     高可二黍
B 马千里者           余从师也
C 无从致书观         不敢出一言
D 候欣悦             真不知马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是写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生活状况,他有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和著文章。
B.甲文中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是不慕荣利,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C.乙文主要写了作者少时读书之难,抄书之苦及从师求学时生活的艰苦,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D.乙文可知作者最终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刻苦好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虚心请教。
【小题4】把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持沃灌(热水)                B其欣悦(观察)
C 白玉之环(腰佩)              D 援疑理(询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生不知何人也     高可二黍
B 马千里者           余从师也
C 无从致书观         不敢出一言
D 候欣悦             真不知马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是写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生活状况,他有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和著文章。
B.甲文中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是不慕荣利,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C.乙文主要写了作者少时读书之难,抄书之苦及从师求学时生活的艰苦,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D.乙文可知作者最终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刻苦好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虚心请教。
【小题4】把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