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论语》中概括阐述“学”与“思”关系的语句是:“                        。”

试题答案

8、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题目
  在学习《狼》专题期间,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认识狼,初一语文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搜集资料: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比较多,请各写出1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组织辩论:在专题活动中,组织同学们分正反方辩论,某同学代表正方写了一份辩论稿。倡导保护狼,有许多方面的理由。请在这份辩论稿节选部分的省略号处再续写出一个护狼的理由,并举例分析(不重复文中的理由)。
  我认为应该保护狼。首先,狼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时刻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一有机会,马上出击。其次,狼富有进取心,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口语交际:在辩论活动过程中,反方有一位同学在辩论时见自己说不过别人,就说一些脏话和侮辱正方人格的话,如果当时你恰巧在场,你会怎样对他(她)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专题探究:学完狼专题后,好多同学从狼身上获得了不少启发,他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用四字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并进行阐述。请你也按这一要求作出回答。
自知之明: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在学习《狼》专题期间,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认识狼,初一语文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搜集资料]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比较多,请各写出1个

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组织辩论]在专题活动中,组织同学们分正反方辩论,某同学代表正方写了一份辩论稿。倡导保护狼,有许多方面的理由。请在这份辩论稿节选部分的省略号处再续写出一个护狼的理由,并举例分析(不重复文中的理由)。

我认为应该保护狼。首先,狼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时刻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一有机会,马上出击。其次,狼富有进取心,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最后……

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口语交际]在辩论活动过程中,反方有一位同学在辩论时见自己说不过别人,就说一些脏话和侮辱正方人格的话,如果当时你恰巧在场,你会怎样对他(她)说呢?(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专题探究]学完狼专题后,好多同学从狼身上获得了不少启发,他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用四字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并进行阐述。请你也按这一要求作出回答。

自知之明: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

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10分)

在学习《狼》专题期间,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认识狼,初一语文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你也乐在其中:

1.活动:搜集资料 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比较多,请各写出1个(2分)

2.活动:组织辩论 在专题活动中,组织同学们分正反方辩论,某同学代表正方写了一份辩论稿。倡导保护狼,有许多方面的理由。请在这份辩论稿节选部分的省略号处再续写出一个护狼的理由,并举例分析(不重复文中的理由)。(2分)

我认为应该保护狼。首先,狼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时刻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一有机会,马上出击。其次,狼富有进取心,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最后……

3.活动:口语交际 在辩论活动过程中,反方有一位同学在辩论时见自己说不过别人,就说一些脏话和侮辱正方人格的话,如果当时你恰巧在场,你会怎样对他(她)说呢?(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4.活动:专题探究学完狼专题后,好多同学从狼身上获得了不少启发,他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用四字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并进行阐述。请你也按这一要求作出回答。(2分)

自知之明: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10分)
在学习《狼》专题期间,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认识狼,初一语文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你也乐在其中:
【小题1】活动:搜集资料 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比较多,请各写出1个(2分)
【小题2】活动:组织辩论 在专题活动中,组织同学们分正反方辩论,某同学代表正方写了一份辩论稿。倡导保护狼,有许多方面的理由。请在这份辩论稿节选部分的省略号处再续写出一个护狼的理由,并举例分析(不重复文中的理由)。(2分)
我认为应该保护狼。首先,狼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时刻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一有机会,马上出击。其次,狼富有进取心,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最后……
【小题3】活动:口语交际 在辩论活动过程中,反方有一位同学在辩论时见自己说不过别人,就说一些脏话和侮辱正方人格的话,如果当时你恰巧在场,你会怎样对他(她)说呢?(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小题4】活动:专题探究 学完狼专题后,好多同学从狼身上获得了不少启发,他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用四字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并进行阐述。请你也按这一要求作出回答。(2分)
自知之明: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小题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小题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