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 ,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试题答案
12、将军百战死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3)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6)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7)《论语十则》中的“ , 。
(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9)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市相关部门向市民征集含有,镌刻在公园的山石廊柱上,请推荐你最欣赏的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3)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6)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7)《<论语>十则》中的“ ,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还来就菊花王清铭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的品种繁多。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刘克庄的词句就写了最常见的两种——黄菊和白菊。菊的花色丰富,不一而足。
在一次菊花展上,我观赏了“黄衣披美人,余有紫衣副”的二色菊,“荼縻蘼风味醺人醉”的茶縻菊,“九秋霜露无情甚,时约行云扩彩霞”的桃花菊,还有“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衣”的墨菊等,真是大开眼界。可惜没有看见唐朝王建笔下的“明艳出荒篱,冷艳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缝中”的野菊,这种菊是不会来凑展览的热闹的,难免缘悭一面的。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盂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首先是平民化的。赏菊习俗就不多说,中国百姓还将菊花晒干,泡制清凉解毒的菊花茶,用菊花泡酒,制成“菊花酒”,如唐代的许浑就写了这样的诗句:“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更直接的是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代陈咏在植物学著作《全芳备祖》中说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我想指出一点,菊花不是高人隐士的专利,而是雅俗共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无论亭榭还是茅舍,我们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至于“人比黄花瘦”的感伤自有特定背景,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欢乐是老百姓所共享的。
菊花什么时候开始“归隐”,我不甚了了。“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但种菊、采菊,还以菊下酒,还在诗中写菊:“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后来有很多读书人在官场失意,或不甘束缚,纷纷效仿他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自由闲散的生活。陶渊明成为爱菊的始祖。菊的纤瘦身影变为隐逸者的写照,菊的幽香成为独立精神的营养,至今我们翻读史书,还能嗅出菊一般的芬芳,幽微、清雅、高洁。我指出一点,菊花虽然被赋予阳春白雪般高雅的身份,但仍然是老百姓的“下里巴人”,这并不矛盾,就如很多的力量从民间孕育一样。
正如鲁迅评价陶渊明不乏刚烈气质一样,菊花不是软弱的逃避,而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志士。菊的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性。白居易就赞叹:“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是唐代起义军首领黄巢,这是一位从民间走出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在他的笔下披上黄金甲,幽香也成了杀伐的阵势。他一反文人以菊象征孤高绝俗的老调和感怀悲秋的习气,义愤填膺地抒发改天换地的伟大抱负:“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可惜这样气势磅礴的诗鲜有继作,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似乎也萎落枝头,让后人叹惋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让人荡气回肠,当然这样的菊花在为数甚多的菊花展上是很难看见了。
据报道,很多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菊花展,观者如潮。朔风日益凛冽,菊在风中摇曳,然后在枝头飘零,但即使凋谢,菊是不会折节的。观看菊展者在菊丛中纷纷留影,然后悄然离去,有谁想起自己也是一丛菊呢?
(选自《沧桑的是流水》,长征出版社)
(1)
从本文看,菊花有哪些优秀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写梅花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这样的菊花”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李中国突破传统观点,读出一种“别样的荷花”。你能否读出一种“别样的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2) ,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3)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6)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7)《<论语>十则》中的“ ,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阅读《木兰诗》(节选),回答文后的问题。(4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木兰诗》选自唐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
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C.诗中“百”“十”“十二”等数字都是确指。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辞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木兰诗》是南北朝的________民歌,是一首________诗,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千百年来,她成了家喻户晓的________英雄形象。
2.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含义。
旦( ):________ 骑( ):________
朔( ):________ 戎( ):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画直线的句子唤起了读者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辞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3. 《木兰诗》是南北朝的__________民歌,是一首_________诗,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千百年来,她成了家喻户晓的_________英雄形象。
24. 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含义。
旦( ):____________________ 骑( ):________________
朔( ):____________________ 戎( ):________________
25. 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画直线的句子唤起了读者的想像: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