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走进《名人传》。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面语段中,“我”是 ,“这种疾病”是指 。
(2)在《名人传》序中,罗曼 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请结合作品说说你从中呼吸到的“英雄们的气息”。
答:
试题答案
2、(1)贝多芬 耳聋(失聪)
(2)示例1:《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他们伟大的心灵。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鲜花和欢乐,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示例2:面对挫折与苦难,贝多芬凭借坚强不屈的精神,扼住命运的咽喉,实现了征服与超越;米并朗琪罗敢于直面内心深处无止境的痛苦,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以其博大而深沉的爱,抚慰着大众的心灵。(能结合作品答出对英雄的感受即可)
走进《名人传》。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面语段中,“我”是________,“这种疾病”是指________。
(2)在《名人传》序中,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自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请结合作品说说你从中呼吸到的“英雄们的气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名人传》。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面语段中,“我”是 ,“这种疾病”是指 。
(2)在《名人传》序中,罗曼 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请结合作品说说你从中呼吸到的“英雄们的气息”。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名人传》序
罗曼·罗兰
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
——贝多芬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充满苦难的。对于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尽无休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 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连 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伸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些英雄的友人,一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 “名人传”不是为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吧!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 界的黑暗,受着真理之光的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 。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罢,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 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 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 些空虚的偶像,匹配卑俗的灵魂;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使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手,在贫穷与疾 病的钻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 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分子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懦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 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 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还曾希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 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 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英雄,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
12.细品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打开窗子”?(3分)
13.《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哪些人?作者为什么将“名人”的“首席位置”给了贝多芬?(5分)
(1)《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 。(2分)
(2)作者把“名人”的“首席位置”给贝多芬的原因是:
14.文章引用贝多芬的话作为题记起什么作用?(2分)
15.“人啊,靠你自己吧!”贝多芬的这句话,定会给你不少启发。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饱经磨难却最终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了伟大事业而名垂千古的事例。请自选其中一例对下面句子进行仿写。(4分)
例句:贝多芬一生虽遭受诸多致命打击,但他却以超人的毅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并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享誉世界的名曲,奏出了人类得胜的凯歌。
仿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让人,乃众妙之门》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议论文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议题或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议题或中心论点进行论证,阐述其重要性(或必要性),接着阐述应该怎样做,最后总结全文。”下面的语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第④段前呢,还是放在第⑤段前呢?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名人传》序 罗曼·罗兰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
——贝多芬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充满苦难的。对于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尽无休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伸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些英雄的友人,一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
“名人传”不是为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吧!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真理之光的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罢,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
“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卑俗的灵魂;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使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手,在贫穷与疾病的钻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分子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懦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还曾希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
“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英雄,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
1.细品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打开窗子”?
2.《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哪些人?作者为什么将“名人”的“首席位置”给了贝多芬?
(1)《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________。
(2)作者把“名人”的“首席位置”给贝多芬的原因是:________。
3.文章引用贝多芬的话作为题记起什么作用?
4.“人啊,靠你自己吧!”贝多芬的这句话,定会给你不少启发。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饱经磨难却最终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了伟大事业而名垂千古的事例。请自选其中一例对下面句子进行仿写。
例句:贝多芬一生虽遭受诸多致命打击,但他却以超人的毅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并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享誉世界的名曲,奏出了人类得胜的凯歌。
仿句:________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我们《十月》杂志编发过他的短篇小说《岁寒三友》、《露水》以及散文《萝卜》、《烟赋》等。我和汪老一起到南方采风,到湖南娄底讲学,在怀柔水库、中华文学基金会开会,我还到他蒲黄榆的家里拿过稿子。我和汪老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字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不要像小姑娘那样感情泛滥。老头写情书,总归不自然。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这种菜不妨叫做“夹馅回锅油条”,对此我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女作家们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女士称汪老为酒仙、烟精、文狐。
⑾经过那次相伴,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⑿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所以我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作家”。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⒀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早春》的诗题也犯了大忌。费孝通因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划成了右派,汪曾祺的《早春》和费孝通的一样反动,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⒁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坎坷(2)督促(3)嵌入(4)湖泊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2)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20.第5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写出两点即可)(4分)
21.第7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3分)
22.纵观全文,汪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23.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与汪老的交往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4.第3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轻松读经典》,完成1—6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惟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选自《简单议论文阅读与欣赏》)
1.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什么读经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 ;怎样读经典,作者的观点是: 。
2.从读经典的角度说,“真正的阅读”,一方面必须 ,另一方面必须 。
3.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的读法是把经典当作 ,普通人的读法是把经典当作 ,其中,心智活泼的人把读经典当做 。
4.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为什么要用“也许”“很可能”这两个词语?
答: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9)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答:
5.什么是经典,请从文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一段话。
经典是 ,经典是 ,经典是 。总之,经典是人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
6.“名著”也是经典。如何读名著,读完本文后,联系名著阅读实际,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惟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简单议论文阅读与欣赏》)
1.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什么读经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怎样读经典,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2.从读经典的角度说,“真正的阅读”,一方面必须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必须_______________。
3.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_______________,普通人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_______________,其中,心智活泼的人把读经典当做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为什么要用“也许”“很可能”这两个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9)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是经典,请从文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一段话。
经典是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是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是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经典是人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
6.“名著”也是经典。如何读名著,读里本文后,联系名著阅读实际,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不少于1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轻松读经典》,完成下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惟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选自《简单议论文阅读与欣赏》)
1.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什么读经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_________;怎样读经典,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
2.从读经典的角度说,“真正的阅读”,一方面必须_________,另一方面必须_________。
3.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_________,普通人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_________,其中,心智活泼的人把读经典当做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为什么要用“也许”“很可能”这两个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9)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是经典,请从文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一段话。
经典是_________,经典是_________,经典是_________。总之,经典是人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
6.“名著”也是经典。如何读名著,读里本文后,联系名著阅读实际,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