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大碗和小碗》中的表哥在继母去世以后才弄清楚了两只碗的秘密,其内心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假如继母没有去世,活到现在并一人独住一处。表哥、弟弟和继母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像或联想,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续写故事。
要求:①想像合理,结构完整。
②叙事生动、具体,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不能出现地名、校名、人名。
试题答案
18、略
《大碗和小碗》中的表哥在继母去世以后才弄清楚了两只碗的秘密,其内心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假如继母没有去世,活到现在并一人独住一处。表哥、弟弟和继母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像或联想,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续写故事。
要求:①想像合理,结构完整。
②叙事生动、具体,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不能出现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小题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小题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14.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15.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16.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1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记叙文《雪地里的红棉袄》,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1)30年前,我8岁。
(2)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3)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4)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5)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两个鸡蛋。
(6)我没喝,也没吃。
(7)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8)“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9)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10)20年前,我18岁。
(11)嫂子给我剃了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2)“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13)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14)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15)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6)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17)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18)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9)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20)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2)“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略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4分)
答:
2.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3分)
答:
3. 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1)30年前,我8岁。
(2)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3)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4)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5)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两个鸡蛋。
(6)我没喝,也没吃。
(7)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8)“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9)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10)20年前,我18岁。
(11)嫂子给我剃了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2)“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13)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14)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15)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6)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17)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18)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9)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20)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2)“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略有删改)
小题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4分)
答: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3分)
答:
小题3: 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阅读记叙文《雪地里的红棉袄》,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1)30年前,我8岁。
(2)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3)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4)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5)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两个鸡蛋。
(6)我没喝,也没吃。
(7)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8)“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9)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10)20年前,我18岁。
(11)嫂子给我剃了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2)“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13)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14)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15)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6)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17)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18)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9)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20)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2)“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略有删改)
【小题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4分)
答: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3分)
答:
【小题3】 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小题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焦急等待 → →感到不祥→ →感到宁适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小题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
①空袭警报拉响的时候,他正扶着母亲喝一碗汤药。汤有些烫,母亲边喝边用没有牙齿的嘴巴嘶嘶吸着冷气。他愣了一下,说飞机来了,我们得躲进地窖。母亲说我爬不起来,我等死算了,活这么大年纪够本了,我要浪费他们一颗炸弹……他不由分说将母亲背起,身后的母亲僵硬如一段朽木。
②整个城市都在燃烧。一颗炸弹笔直地落下,击穿两层楼板,蹿入挂了吊灯的顶棚。片刻后炸弹从顶棚落下,在屋子里面炸开。房子就像注满水的布袋,棱角不再分明,布袋向四个方向爆裂,房子在顷刻间荡然无存。那是他们的家。
③房子炸开的时候,他和母亲已经躲进了地窖。地窖里酷热难当,烤焦烧糊的人肉气味硬挤进来,不断冲击着他的鼻子,让他呕吐不止。好几次他想起身,将出口堵上,可是他知道,假如堵上那个出口,只需一会儿,他和母亲,就将窒息而死。
④母亲突然说,我想你的哥哥。
⑤母亲想他的哥哥。他也想。哥哥一年前写信回来,说他很好,长胖了,也白了。母亲不信,母亲说他可能胖了,但他怎么可能白呢?小时候,他和母亲常常取笑哥哥的肤色。母亲说如果哥哥掉进煤渣,就寻不到了。寻不到怎么办呢?就得龇牙,一龇牙,煤渣里两排雪白,就找到人了。每到这时,哥哥便涨红了脸膛,一张脸更黑了。哥哥木讷、害羞、性情温和。他和母亲都认为哥哥毕业后不会找到工作,谁会想到,哥哥竟也会远走他乡?
⑥他急忙安慰母亲,说等战争结束,我们一起去寻找哥哥。这时爆炸声小了一些,距离也越来越远,他将脑袋凑近窖口,看到火车站方向的火光映红了天空。然后,又一轮轰炸开始,炸弹从火车站开始,一排排向他逼近。他缩回来,继续蜷坐着,看着黑暗里的母亲。母亲一动也不动,似乎昏睡过去。伸手试探鼻息,母亲呼吸均匀。他长舒一口气,重新坐下来。隆隆的爆炸声忽远忽近,他守着母亲,竟然迷迷糊糊地睡过去。
⑦他做了很多梦。关于战争,关于母亲,关于哥哥,关于空袭……那些梦支离破碎,仅是一个个碎片;那些梦又异常清晰厚重。他打一个寒噤,突然醒来,地窖中仍然黑暗一片。伸出手摸身边的母亲,却什么也没有摸到。
⑧他慌了,站起来,脑袋重重地撞上窖顶。急急地爬出地窖,眼前的城市仍然是一朵巨大的扭曲的火焰。他看到母亲笔直地站在窖口,头努力抬着,望着黑压压的天空。坐起来都困难的母亲,竟然一个人爬出地窖,剪纸般毫无设防地站在窖口!火焰的映衬下,母亲灰白的头发随风飘扬。一枚炸弹在不远处落下,一片弹片迎着母亲,直直地削过去……
⑨他把母亲背回地窖。母亲艰难地喘息。弹片依次划过她的肚腹、胸膛、脖子、下巴、鼻子、额头……他哭着问你出去干什么,你出去干什么……
⑩母亲说我想看看你的哥哥。
可是母亲不可能看见自己的儿子。尽管哥哥加入了敌国国籍,尽管哥哥当了兵并成为空军,尽管哥哥成为空军基地的轰炸机飞行员,可是,也许,他不可能参加到这次空袭中来。或者,就算他加入了空袭,母亲也不可能看到他。天空中只有黑压压的云层,她什么也没有看到。
母亲艰难地说,但愿那是你哥哥……但愿他不要遇到拦截……但愿他和他的飞机,能够平安地返回……
又一颗炸弹炸开,将母亲的声音彻底淹没。
(摘自《百花园》,有删改)
1.文章以“空袭”为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战争的感人故事,请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句话,是母亲针对敌人“空袭”说的,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①活这么大年纪够本了,我要浪费他们一颗炸弹……
②但愿他不要遇到拦截……但愿他和他的飞机,能够平安地返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写“母亲一动也不动,似乎昏睡过去”,这里的“似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修辞运用角度对下面句子作批注。
房子就像注满水的布袋,棱角不再分明;布袋向四个方向爆裂,房子在顷刻间荡然无存。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为《空袭》写一段“阅读心语”,把此文推荐给你的朋友共赏。(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