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童年》真实地记载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儿时在外祖父家中的所见所闻,对他的优秀性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0、阿廖沙;外祖母
《童年》真实地记载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儿时在外祖父家中的所见所闻,对他的优秀性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余彧
②升入小学五年级,精于语文教学的桂老师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实在难以想象,老师当年究竟是怎样走进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让我们逐渐地从课本的字里行间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感。虽然有些似懂非懂,却已经在朦朦胧胧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③老师讲新课文,首先要求大家默读课文,依靠字典认识生字和生词,然后让同学们至少朗读三遍。刚开始不得要领,面面相觑地不知所措,慢慢地,我们读得越来越带劲儿、越顺畅,也被课文叙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也和当年的心英雄雨来那样熟记于心。《狗又咬起来了》《学徒活回忆》《金色的鱼钩》等课文,至今还有那么深刻的印象,是老师引导我们用心地阅读,又出神入化地把一篇篇脍炙人口而又意义深刻的课文解析得那样详尽,启动了我们稚嫩的求知欲望。
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学习语文,要从写好每一个字、弄懂每一个词为起点,一步一步地练好基本功……”
⑤桂老师教作文更有独到之处。老师亲笔以彩云字体书写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个大字,张贴在教室,还建立了图书角。伴随着班里升温的读书热潮,我们小小的年纪顿感文字的神奇,对作文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能用自己的笔描绘美好的童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写在作文里的这句话,竟然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评语的大意是:“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把作文写得真实生动……”老师千方百计地给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像《记一次劳动》《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我的同学×××》等作文,都是老师带着我们到工厂劳动,到军营和解放军战士联欢,以及宣讲班里好人好事主题班会以后完成的,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也承载着老师忘我的耕耘。
⑥几十个春秋过去了,年逾七旬的老师依然如当年那样地诲人不倦。前不久,化还勉励我:“做人要像汉字那样方方正正,只求自己的努力,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收获……”静静地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说不尽的感恩之情涌上心头。是啊!老师几十年前给了我们的启蒙,不是仍跳跃在字里行间吗?(摘自《今晚报》2008年9月10日)
1、儿时受到的启蒙,给“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让“我”“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老师几十年前给了我们的启蒙,不是仍跳跃在字里行间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八年多的学习经历中,你也一定遇到了让你难以忘怀的恩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她)对你人生的启迪。(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32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色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时候。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昏黄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子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粟般飞射。
我也爱夜晚的鱼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是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声。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13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地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1)“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我天真童年”,这句话表达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2)是哪两件事让“我”体会到父亲宠爱,甚至有些溺爱?
(3)从文中看“我”为什么从来不曾听过父亲讲完整的故事?
(4)作者为什么对父亲打蚊子一事记忆犹新?
(5)32年过去了,作者以“父亲的画面”为写题写文章,你能理解其中的用意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
32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色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时候。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昏黄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子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粟般飞射。
我也爱夜晚的鱼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是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声。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
13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父亲有我时已经是
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地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
1)“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我天真童年”,这句话表达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2)是哪两件事让“我”体会到父亲宠爱,甚至有些溺爱?(
3)从文中看“我”为什么从来不曾听过父亲讲完整的故事?(
4)作者为什么对父亲打蚊子一事记忆犹新?(
5)32年过去了,作者以“父亲的画面”为写题写文章,你能理解其中的用意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