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童年》真实地记载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儿时在外祖父家中的所见所闻,对他的优秀性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0、阿廖沙;外祖母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字里行间的启蒙之恩
余彧
  ①断断续续地写了二十几年公文,间或练习着写一些散文和小说,能让我从兴趣开始,到如今仍在这美妙的字里行间刻苦求索而乐此不疲,儿时得到的启蒙该是多么的珍贵啊!
  ②升入小学五年级,精于语文教学的桂老师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实在难以想象,老师当年究竟是怎样走进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让我们逐渐地从课本的字里行间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感。虽然有些似懂非懂,却已经在朦朦胧胧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③老师讲新课文,首先要求大家默读课文,依靠字典认识生字和生词,然后让同学们至少朗读三遍。刚开始不得要领,面面相觑地不知所措,慢慢地,我们读得越来越带劲儿、越顺畅,也被课文叙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也和当年的心英雄雨来那样熟记于心。《狗又咬起来了》《学徒活回忆》《金色的鱼钩》等课文,至今还有那么深刻的印象,是老师引导我们用心地阅读,又出神入化地把一篇篇脍炙人口而又意义深刻的课文解析得那样详尽,启动了我们稚嫩的求知欲望。     
  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学习语文,要从写好每一个字、弄懂每一个词为起点,一步一步地练好基本功……”     
  ⑤桂老师教作文更有独到之处。老师亲笔以彩云字体书写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个大字,张贴在教室,还建立了图书角。伴随着班里升温的读书热潮,我们小小的年纪顿感文字的神奇,对作文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能用自己的笔描绘美好的童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写在作文里的这句话,竟然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评语的大意是:“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把作文写得真实生动……”老师千方百计地给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像《记一次劳动》《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我的同学×××》等作文,都是老师带着我们到工厂劳动,到军营和解放军战士联欢,以及宣讲班里好人好事主题班会以后完成的,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也承载着老师忘我的耕耘。     
  ⑥几十个春秋过去了,年逾七旬的老师依然如当年那样地诲人不倦。前不久,化还勉励我:“做人要像汉字那样方方正正,只求自己的努力,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收获……”静静地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说不尽的感恩之情涌上心头。是啊!老师几十年前给了我们的启蒙,不是仍跳跃在字里行间吗?(摘自《今晚报》2008年9月10日)
1、儿时受到的启蒙,给“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让“我”“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老师几十年前给了我们的启蒙,不是仍跳跃在字里行间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八年多的学习经历中,你也一定遇到了让你难以忘怀的恩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她)对你人生的启迪。(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32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色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时候。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昏黄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子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粟般飞射。

  我也爱夜晚的鱼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是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声。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13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地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1)“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我天真童年”,这句话表达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2)是哪两件事让“我”体会到父亲宠爱,甚至有些溺爱?

(3)从文中看“我”为什么从来不曾听过父亲讲完整的故事?

(4)作者为什么对父亲打蚊子一事记忆犹新?

(5)32年过去了,作者以“父亲的画面”为写题写文章,你能理解其中的用意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32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色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时候。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昏黄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子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粟般飞射。

  我也爱夜晚的鱼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是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声。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13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地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1)“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我天真童年”,这句话表达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2)是哪两件事让“我”体会到父亲宠爱,甚至有些溺爱?

3)从文中看“我”为什么从来不曾听过父亲讲完整的故事?

4)作者为什么对父亲打蚊子一事记忆犹新?

532年过去了,作者以“父亲的画面”为写题写文章,你能理解其中的用意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圆明园失梦》,回答下面问题。
圆明园失梦
作者:边芹

  ①儿子忽然提出要去圆明园。很多年没去了,最后一次去是十年前。
  ②当时废墟已被围了起来,建起了门脸儿,正式收费了。不知为什么,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北京很多机构都修起了大而无当、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门脸儿,好像大就是美。圆明园也修了个门脸儿,自然是为了收费。但一下子把个与众不同的园子,完全改变了。记得那次去,不愿意去走那个修得堂而皇之的“公园大门”,为了不破坏大学时留下的印象,决定走园后穿林子的小路。林子依旧,小路依旧,正是夏季,荷塘青草,蜻蜓蜉蝣;薄暮后,只闻鸟声,不见人迹,凄美依旧。然而再往前走,走进被圈起来的圆明园,情景就不同了。静谧的福海,已变成了游湖,各种游船在上面穿梭往来。如果单单只是双桨小舟倒也不失其美,但为了赚钱,连小摩托艇也是马达声声。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是来寻找这新的热闹吗?
  ③圆明园的美在于它的野、荒、残;圆明园的意义在于它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耻辱。你可以修一百个游乐城,但圆明园只有一个!
  ④这次带儿子去,我还是选择了那条林间小路。但一路走过去,已是满目疮痍。最触目惊心的是垃圾,到处是垃圾!荷塘已是荒草凄凄,水面漂浮着塑料袋、包装纸。有的地方垃圾堆成了小山,阵阵腐臭。“美”已无踪可寻。门票八元一张,但进入“园”内,一切均另要收费。高音喇叭在招揽游客去玩儿童赛车。到处建起了临时房子以售货。几处小废墟,大概是没有收益,倒真是荒废着,衰草丛生,雨水淤积。在如此庄严的废墟旁,出租古装照相,实在是很滑稽。我想,要不了多久,还会有更多的饭馆、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沉默的废墟将在一片叫卖声中失去它的美,它的意义。
  ⑤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修复了,历史那沉痛的一页就能翻过吗?我们民族的耻辱就可以忘记吗?把历史留给历史吧。庞贝城能去修复吗?希腊人是否也应该把雅典的巴特农神殿修复?新可能是美,大可能是美,热闹可能是美,但旧、残、凄清不也是一种美吗?
  ⑥把圆明园“开发”成这样具有“商业价值”,这跟出卖文物去赚钱有什么两样?
  ⑦几日后,我回南京省亲。每日在家陪父母。母亲问我要不要出去玩。我想到城市里整天是喧嚣,到处是灰尘,便说只想到一处有树有水的清静所在走走。我母亲说现在这种地方很难寻。我问雨花台怎么样?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去的。母亲说,现在也围起来要六元一张门票了。
  ⑧我不想再来一次“圆明园失梦”了。我问母亲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走走。她说有一个很小的郑和公园。于是在一个欲雨不雨、闷热的下午,我们去了。
  ⑨这原是个以郑和纪念馆为主,有小桥、流水、假山的旧式花园。但不幸的是,它也被改造得向商业娱乐园发展。原来的一片松林被砍掉,铺了一大片白煞煞的水泥平台,说是辟成了舞场。
  ⑩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1.请根据第2、第4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圆明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把圆明园开发成这样持怎样的看法?对此你有何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的标题是“圆明园失梦”,除了写圆明园外,还写了雨花台和郑和公园,这样写是不是显得有点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围绕“七夕乞巧”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每空10个字以内)(3分)

(1)      ▲      ;(2)      ▲      ;(3)      ▲     

20.说说第②段、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3分)

(1)《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B.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说明,条理比较清晰。

C.第⑦段运用大量俗语,文章语言风格与其民俗内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宫也热衷卜巧,这说明唐代乞巧习俗比其他朝代更为盛行。

三(50分)

23.请以“有意思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以美丽的汉语来评点不断变化的中国与世界”,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汉语盘点”。今年12月,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1”年度流行语、年度新词语、年度字词发布,让人们更深的体会到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2011十大新闻热词”,请你从中任选一个,写出你心中最想表达的感受(点评)。
  要求:感受真切,语言精炼,言之有理、有情且有序,字数100字以内。
【热词一】“官微”   
  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被称为“最牛官微”的“平安北京”已拥有粉丝数217万,其发布的“出行提示”“治安播报”等内容,成为百姓生活可靠的信息来源。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上海地铁(微博)shmetro日均发布20余条信息,被称为“最勤奋官微”。4月,首个部委微博外交部的“外交小灵通(微博)”开通,并以其轻松的语言受到追捧。11月,“北京微博发布厅”诞生,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12月发布的《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目前,通过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近2万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个人官员微博近9000个。
【热词二】“XX体”
  网络文本8月,郑州市交巡警将“淘宝体”用于交通安全宣传:“亲,快车道很危险哦!”“亲,红灯伤不起哦!”——“淘宝体”。这不仅在网上流行,还渗透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9月,外交部微博用“淘宝体”写的招聘启事,南京理工大学(微博)用“淘宝体”写录取短信。“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咆哮体”。除了“淘宝体”“咆哮体”以外,2011的流行文体还有源自影视剧的“蓝精灵体”“TVB体”,以及来自电视节目的“hold住体”等。
【热词三】“随手拍”   
  大城市缺少人情味?由学者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由媒体人发起的“免费午餐”,映照了网络的无限爱心。1月,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微博)教授开设“随手拍”微博,号召网友将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帮助其父母找到孩子。5天后,此微博就得到了1万余人关注,并发布了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并引起了公安部门的关注。4月,全国五百多名记者、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在微博上发起“免费午餐”。活动发起5个多月后,募集善款1690余万元,为77所学校的孩子烹制午餐。
【热词四】“穿越剧”   
  综观2011年热播影视作品可以发现,宫廷题材影视剧尤其是宫廷穿越剧井喷。《宫·锁心玉》《步步惊心》是穿越剧的代表作,故事情节类似,讲述了现代社会里普通女子穿越回古代以后,凭借美貌以及原本在现代社会里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常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热词五】“围观门”
  6月,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谢志强误将微博当做私密聊天工具,与情人互发微博,立刻引起网友的“围观”。次日,当地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大幅报道并被广泛转载。溧阳市委常委会随后召开紧急会议,将其撤职。  
【热词六】“翻拍”   
  “翻拍”经典影视剧在2011年格外集中。《将爱情进行到底》《倩女幽魂》《辛亥革命》《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等经典电影得以再现,新红楼、新三国、新西游、新水浒四大名著也不断被翻拍。
【热词七】“公民环保”
   “环保”并不是个新词,今年它却格外地热。渤海蓬莱湾漏油事故、PM2.5引发的空气质量大讨论、德班气候大会……。北京初冬的一场雾霾,让PM2.5一夜之间从专业术语变成了人尽皆知的热词。为了让人们更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北京、长沙等地的民间环保组织纷纷发起“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活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考虑走上街头亲自测空气。  
【热词八】“郭美美”   
  “郭美美”,一个女孩的名字,更是一个事件,最后则被演化成为一个关于慈善诚信的标签。挎LV、穿名牌、住豪华酒店、开豪车……当自称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在网上“晒生活”的时候,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被点燃。6月事发时,这位20岁的演员、歌手表示自己只是杜撰了一个身份。7月,中国红十字总会暂停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一切活动,并对其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但这些并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个人捐款数额锐减。12月,中国红十字总会将2011年度财务公开,并承诺用两年时间初步实现省级以上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力求化解信任危机。  
【热词九】“微公益”   
  公益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2011年,一次次积少成多的“微公益”让每个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公益事业。从始于春节的“随手拍解救拐卖儿童”到一元一元积累起来的“慈善午餐”,公益文化的涓涓暖流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今年26岁的赵娟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今年她捐出了人生中第一笔非单位或学校组织的捐款——1元。“有一天我去单位楼下的快餐店吃饭,恰巧看到餐盘的垫纸上印着‘捐一元,为贫困地区儿童募集营养早餐’的活动,当时我想都没想就多给了营业员1元钱,还在网上号召朋友都多捐1元钱。”赵娟说,“虽然我不是亿万富翁,但是千千万万个微不足道的‘一元’爱心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热词十】“限X令”   
  开车限号、购车限牌、买房限套数、贷款限最低首付额……2011年全国多个地方的公共政策可谓“限”字当头。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膨胀,交通拥堵、房价上涨、资源环境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凸显。2011年上半年,北京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为4.5,路网运行速度达每小时24公里以上,同比提高10%;拥堵里程减至115公里,降幅达33%。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12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为13914元/平方米,比去年全年成交均价低6.3%。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志预计,今年北京房价“稳中有降”的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