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题目:《我很幸运》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②书写工整、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
试题答案
16、略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一个汉字,一段记忆,一种生活。每到岁末年初,人们都喜欢用一个汉字来形容一年总曾经的感动或感慨、曾经的悲哀或悲痛、曾经的幸福或幸运,把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情绪和期待浓缩在这一个汉字中。在初三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你将用哪一个汉字来表达自己过去一学年的体验和感受呢?
请以“__________,我的年度汉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搏”、“梦”、“变”、“泪”这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
(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了过来。从车上走下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几遍,村民们都不说话。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站了出来,说:“我想演。”她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强和淳朴。
“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
“行!”女孩子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村民大笑。因为她的歌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到一半时还忘了词。没想到,那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这位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他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演女主角,她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摘自史铁生《病隙碎笔》
史铁生的这段话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请拟一个包含“满足”这个词语的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程刚
②她叫刘若花,然而她实际的容貌与名不符,这也许是上帝犯下的大错。
③这是一个面部重度烧伤的女孩,疤痕纵横,色斑重叠。她的右手,有三个手指略短,手背布满烧痕,勉强可以握笔。在新生军训时,我看到这个特别的小女生昂着头站在前排,勇敢地面对着上千个陌生的面孔和无数好奇的目光,心里陡然生出惊异与佩服。高二文理分科后,她分到了我们班,我才得以了解她的故事。
④若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年冬季,天寒地冻。穷困的山区人家,通常是不生炉子的,但是因为有了刚满一岁的她,家里借钱买了五百斤煤,生了一个火炉。粗心的父亲竟然把一只汽油桶放到了炉子一侧,因为他每天一大早就要骑摩托车去打工,生怕油冷打不着火。灾难就这样发生了:烤热的油桶爆炸了,烈焰瞬间吞噬了整个屋子。当惊恐万分的父亲裹着浇湿的被子冲入火海抱出襁褓中的小若花时,她已经几近窒息。
⑤若花的命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家境窘困,她只住了十几天院就被抱回家了,巨额的整容手术费扼杀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爱美的资格。十六年来,幸运一直不肯光顾这个可怜的孩子,整容手术一拖再拖,直到今日也未能实施。
⑥我经常见到,班里爱美的女生在课间拿出小镜子对镜自怜,哪怕脸上只是生出一粒小痘痘,也会耿耿于怀,欲除之而后快。就是男生,也不会对自己的外表满不在乎。尚美的时代,爱美的年龄,谁能把容貌置之度外?可是,谁又能想见,一个花季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扛负着怎样的压力?
⑦我曾经在课堂上说,不管你们将来怎样,刘若花同学都将是我们班最大的骄傲!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但回到宿舍后,她哭了,并非因为我的理解,而是她觉得,她的坚强不需要宣布!
⑧可人生在世,总得面对现实。成绩优异的若花将来步入社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俊男靓女,又会经受怎样的心理考验?于是,我决定带她去省城大医院看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希望她有所改观。
⑨我们很幸运。一位可敬的学生家长帮我们联系了整容方面的专家,专家对若花的整容治疗提出了建议,而且,医院在了解了若花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免除她的部分医疗费用。我们从医院出来时,若花脸上的笑容和阳光一样灿烂。
⑩现在,若花的面色,正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渐渐好起来。
![](http://thumb.1010pic.com/pic1/upload/papers/c01/20120728/20120728192014479550.png)
![](http://thumb.1010pic.com/pic1/upload/papers/c01/20120728/20120728192014517627.png)
![](http://thumb.1010pic.com/pic1/upload/papers/c01/20120728/20120728192014554706.png)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选文标题“让花儿悄悄绽放”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④⑤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写到:“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若花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我”和评委一致同意并给了若花第一名,你认为会对若花以后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给了你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
【材料一】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选自海伦?凯勒《享受生活》)
【材料二】昆明市宜良县男孩杨孟衡,不满七岁时,由于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臂。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学会了用脚生活和学习。他兴趣爱好广泛,爱唱歌,爱踢足球,书法作品还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如果想把困难变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并以顽强的毅力徜徉于知识的海洋。2010年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选自《昆明市2011年中考政治试题》)
【材料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逸,享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和有关分析资料,说说这首诗和《龟虽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怀。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共十四句。前面十二句集中描写了诗人观海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两句是合乐时所加。
开始的两句,写出了自己登临的地点和登临的目的。“东临”,就是“东到”。碣石山在河北东部。首句点出碣石山,说明诗人登临高处;次句中的沧海,就是渤海,点出观看的对象。登碣石以望沧海,说明碣石濒临大海。这两句主要的作用是交代登临览景的地点。碣石山高,渤海无边,诗人虽说还没有具体展开景色的描写,但仅就这两个地理名词来看,已经展现了一片高远辽阔的境地,特别是“沧海”一词(不实用“渤海”一词),即寓有“海大”之意。这里诗人利用陈述句写登临背景,为下文的描写作准备,手法十分巧妙。“观沧海”,可说是全诗的诗眼,其中的“观”统领全诗其后的十句,都写观海时见到的景象。
诗的三到八句,是对所观之景作全景式的描画,表现大海的浩大、开阔而充满力量:诗的九到十二句,写诗人因眼前所见而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的奇特之景,抒发自己观海后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诗由实景写到虚景;虚景又由实景而来。无论实景、虚景,都寄寓了诗人进取的志趣和豪迈的情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承上句“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正是写海水荡漾的情况。“海里无风三尺浪”,大海阔大,无风或微风之时,海水也会起伏不定,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能展示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的状态。“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眼前的壮阔图景,而在感情上所引起的惊叹。海中的岛屿,在平展的海面上显得很突出。在诗人眼里,它高峻挺拔,坚立不动;由于四周海波的衬托,它的姿态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句诗,就绘画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大因高愈显大,高因大愈昂扬,两者相互映衬,眼前的景象自然就很壮观了!诗人的感叹之情也就容易被人理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写的是山岛上的覆盖物,承“山岛”而来,是诗人将他的视线从海上到岛上。据《三国志·武帝记》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军出卢龙塞。”曹操本来打算让军队依傍着海边的道路进到辽西、辽东,却因为发大水,道路不通,就只好从卢龙塞出去了。七月初秋,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看上去仍是郁郁葱葱;草未枯黄,自然就称得上“丰茂”了。“丛生”“丰茂”,形容岛上树木繁多,百草茂盛,是符合北国七月的实情的。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乃是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总体到细部,写青翠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
诗人描写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以及山岛的景象以后忽然一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描绘大海的动态。动态是由秋风引起的;能够描写秋风的是“萧瑟”一词,这只能借助于听觉或感觉,但大海的波涛却从眼中写出。“波”前以“洪”字修饰,说明秋风刮过,草木震响,海中掀起了大浪;又以一个动词“涌”来描写大浪的劲头,我们眼前就会立即出现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场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的静态和动态分别得到描写,它平静时深沉的风貌、它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描绘。
在全面描绘大海面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沧海写到日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由日月写到银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实际上还是在写海。尽管太阳和月亮在高空中运行,但它们是从海中出去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太阳下山的时候,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好像坠入大海一般;太阳升起的时候,海面上造成霞光万道,好像从海中跃出。“行”和“出”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上述情景。写到银河,诗人没有使用“行”,将“其中”改成了“其里”。从人的感觉来说,银河的确不像日月那样明显运动,它由无数发光的星星组成,自然可以说“灿烂”;它高悬天空,但大海里面倒映着它的影子,好像它是从大海里面出去的一样,可见将“其中”换成“其里”,除了符合“文贵变化”这一写作规律之外,诗人也是在力求准确地表达它和大海的关系。
这四句诗,是从日月星河入手,继续写大海的风貌。它们使得大海显示的意境更加深邃,使得大海的范围无止无尽;在诗人看来,大海包有一切,大海控制着一切。这跟“观沧海”的题意完全符合,虽然十二句诗都是写景,但“沧海”是景的中心,是景中之景,统领着全局。
古人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嫌(不如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葛立方:《韵语阳秋》)曹操破灭袁绍,北征乌桓,正是“适意”之时,所以“情与景会”,几乎在每一写景句中,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沧海的深邃汹涌,正体现了诗人沉雄豪放的胸怀;大海主宰一切,正体现了诗人统一北中国后,想继续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沧海的种种情景,正是诗人个性的体现,其中融进了诗人日益向上的思想感情,甚至连秋风也没有渗入丝毫的凄凉之情。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配合乐曲的完整而加上去的,每章结尾都有,似乎与全诗的内容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不过,从本章看,还是与正文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诗人尽情写景,不就是为了“咏志”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