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4、培根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温驯可爱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动物只要你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偎在你的怀里,狗向你撒娇,鸟向你歌唱……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会变得简单、纯洁,会以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②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至于虎、豹子等凶猛的动物,人们就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栏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了。这样,我们就格外关注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③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都告诉我了。
  ④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静静地守着昙花凝神注视吧,夏夜清风中的悠悠开放,是它漫长一生里难得的灿烂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捕捉了风的动静,孤独的仙人掌用一手的刺拒绝着轻薄的同情,青苔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
  ⑤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注]。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豆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⑥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却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理,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文章有删节)
[注]春墒:“墒”音shā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春墒”即春天时节土壤里的湿度。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中“侍弄”一词流露了“我”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对人们怎样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引得春风度玉关一左宗棠之死》节选

 (一)

     1849年秋天,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当时在老家隐居读书的左宗棠。……

     林则徐在虎门点燃抗英的烈火,被道光皇帝“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一晃几年,大漠的风沙没有消磨他一心为国的壮志。这次朝廷下了赦令,批准他由新疆回归故里,沿途各地把他当作凯旋的英雄。现在,林则徐见了左宗棠,眼睛顿时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找到了。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年逾花甲的林则徐是用滴血的心说这段话的,好比临终托孤。临别,林则徐以一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                                             

      左宗棠本就是经天纬地之才,从小就效仿民族英雄,曾以“再世诸葛”自喻,他当然知道这两句话的分量,从此毕生当作座右铭。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志,实在愧对林公,愧对知己。”

      林则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称其为“绝世奇才”。

      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京城的注意。

(二)

      左宗棠是一个孤独的人,正所谓“世人皆醉我独醒”。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群英聚会,大气磅礴。到后来,没有了征战,没有了拼杀,没有了锐气,皇宫渐渐滋生享乐和荒淫,最终走向腐败。在后宫女人怀里长大的爱新觉罗子孙,志短才薄,一副弱骨,哪里谈得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他们正在重复前朝衰败的历史。

      但左宗棠却怀着补天之志,他要抗争,他要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怀着这种心态, 他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出山辅政,入巡抚衙门主幕戎机。这一年,左宗棠44岁。咸丰九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潘祖荫是吴县才子,后来官至刑部尚书。此时,左宗棠不过是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 幕僚。潘将一个无官无职的幕僚说得这么重要,身系国家安危,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成了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咸丰帝终于心动。已是暮气沉沉的朝廷,多么希望有一点阳刚之气!

(三)

      新疆告急!

同治六年(1867年),新疆匪首阿吉柏自封为王,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有从大清版图上消失的危险。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道:“新疆乃化外之地,

  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们情绪高昂;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沸

  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实际上也是在熏塑民族

  的精神。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近代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

  彩的一笔,左宗棠藉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四)

      综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

  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

  杨柳成阴,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正相映照。我上小学时就读过

  这首诗,小小心田,对英雄无畏景仰。后来我去新疆,只见棵棵柳树绿满天山南北,人们

  说,这是左公当时所栽,叫“左公柳”,那矗立的柳树有如左公风范长存。

      我知道,左宗棠自从请缨西征,白发戍边,就没有打算还乡。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

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忘,名利皆忘,他的人格就伟大了。左宗棠激动人心的业绩,揭示了生命的大义,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    (注:选自《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上册,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林则徐、潘祖荫、李鸿章、石达开四人?

                                                                   

2.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众里寻他于百度,                                              。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                                                

    ③                          ,春风不度玉门关a

    ④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可以用孟子的“                              ”这句话来概括。

3.有人说左宗棠是刽子手,因为他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收复了新疆,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你对此怎么看?请有理有据说说自己的观点。

                                                                       

4.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左宗棠当之无愧名列其中。请你认真阅读全文,为左宗棠写一段事迹简介,要求突出人物特点,语言富有文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温驯可爱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动物只要你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偎在你的怀里,狗向你撒娇,鸟向你歌唱……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会变得简单、纯洁,会以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②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至于虎、豹子等凶猛的动物,人们就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栏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了。这样,我们就格外关注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③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都告诉我了。

  ④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静静地守着昙花凝神注视吧,夏夜清风中的悠悠开放,是它漫长一生里难得的灿烂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捕捉了风的动静,孤独的仙人掌用一手的刺拒绝着轻薄的同情,青苔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

  ⑤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注]。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豆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⑥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却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理,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文章有删节)

  [注]春墒:“墒”音sh1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春墒”即春天时节土壤里的湿度。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说说“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在文中的含义。

3.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作用。

4.“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中“侍弄”一词流露了“我”怎样的情感?

5.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

6.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对人们怎样的期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伟大的尊重》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大哲学家GA.科亨是一位左派学者,专门教马克思主义哲学。2009年他去世时,英美很多主流媒体都刊发了悼文,其中有一篇是美国著名自由派学者德沃尔金写的。德沃尔金的很多观点跟科亨截然不同,但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

科亨这辈子最大的论战对手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诺齐克。诺齐克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主张自由的市场和无政府主义。身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科亨当然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是他发现诺齐克的书里面有很多前提和推论方式居然跟自己的一样,只是结论不同,所以他很认真地研究了这本书。他总共买了3本,前两本读烂了后,他用了十几年的工夫写了一本书,也是一本经典著作。

有这样一些伟大的学者,他们非常不同意另一个人的观点,但他们的应对方式不是骂对方,而是去读对方的书、做笔记,读烂一本,再买一本。为什么科亨这么认真?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是他真正的对手,对待真正的对手,你要有最伟大的尊重。只有最了不起的对手,才能够激发你,让你发现过去所不知道的盲点,能逼你完善你的想法和理论。

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以前朱熹和陆象山论战,整个论辩过程,从当时的文字记录来看,他们是多么的客气、多么的节制。同时,他们私下跟弟子们谈到对方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出言不逊。为什么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会发展到要互相用恶毒的言语攻击对方,甚至到了要用武力解决的地步?

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群只服膺于真理的人。但是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太容易服从的不是真理,而是我们的立场。如果说知识分子有立场的话,那么他只有一个立场,就是尽量站在真理那一边。这是知识分子的职业伦理。

(选自《读者》2013年第17期)

1.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说说文章第段在全文的作用。(3分)

3.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伟大的尊重》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大哲学家G.A.科亨是一位左派学者,专门教马克思主义哲学。2009年他去世时,英美很多主流媒体都刊发了悼文,其中有一篇是美国著名自由派学者德沃尔金写的。德沃尔金的很多观点跟科亨截然不同,但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
②科亨这辈子最大的论战对手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诺齐克。诺齐克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主张自由的市场和无政府主义。身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科亨当然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是他发现诺齐克的书里面有很多前提和推论方式居然跟自己的一样,只是结论不同,所以他很认真地研究了这本书。他总共买了3本,前两本读烂了后,他用了十几年的工夫写了一本书,也是一本经典著作。
③有这样一些伟大的学者,他们非常不同意另一个人的观点,但他们的应对方式不是骂对方,而是去读对方的书、做笔记,读烂一本,再买一本。为什么科亨这么认真?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是他真正的对手,对待真正的对手,你要有最伟大的尊重。只有最了不起的对手,才能够激发你,让你发现过去所不知道的盲点,能逼你完善你的想法和理论。
④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以前朱熹和陆象山论战,整个论辩过程,从当时的文字记录来看,他们是多么的客气、多么的节制。同时,他们私下跟弟子们谈到对方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出言不逊。为什么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会发展到要互相用恶毒的言语攻击对方,甚至到了要用武力解决的地步?
⑤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群只服膺于真理的人。但是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太容易服从的不是真理,而是我们的立场。如果说知识分子有立场的话,那么他只有一个立场,就是尽量站在真理那一边。这是知识分子的职业伦理。
(选自《读者》2013年第17期)
小题1: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说说文章第①、②段在全文的作用。(3分)
小题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4分)

2..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5分)

4..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子:                   。(2分)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               (3分)

5..本文的论点是                                             (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4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小题3】.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5分)
【小题4】.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子:                   。(2分)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               (3分)
【小题5】.本文的论点是                                             (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