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B.不必说碧绿的菜洼光滑的石井栏
C.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试题答案
3、B
阅读《避短扬长皆天才》,完成后面各题。
避短扬长皆天才张国学
我国古籍《淮南子》中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楚国大将子发与齐国作战,屡战屡败。无奈,他只好听取谋士“广罗天下奇才”的建议,大张旗鼓地招集能人奇十。有一惯盗者前来求见,自称身怀绝技,可以在军中为楚国效力。子发见他其貌不扬,意在不收。可盗者再三表示希望能给他一次施展所长的机会。如果不能建立功业,他会自动离去。就在子发接收他的当天晚上,这名盗者潜入齐国军营把将军车子上的帷幔偷了来。子发随即派人送还给齐国。第二天晚上,盗者又潜入齐军大帐,偷走了将军的枕头,子发同样派人送了回去。第三天晚上,盗者居然又把将军的发簪取回,子发再一次派人送回。这下齐国大将非常惊恐,说:“如果再不退兵,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了。”于是退兵而去。楚国靠盗者之力三天就转危为安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有很多用人之长的例子。吴用绰号“智多星”,他做军师自然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谋略;戴宗号称“神行太保”,让他传递信息、情报当然无人可及了;朱贵是开酒店的出身,他在山下开了个酒店,从而成为梁山对外开放的不可缺少的窗口;就连名次排在最后的段景柱,也因擅长贩马而经营马,从而使梁山的“马业”兴旺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50年代,曾多次被邀请担任以色列的总统,但他一次次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的对待别人的能力,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事实上。他就是凭借着“同客观物质打交道”的所长,摘取了当今物理学的棒冠。大文豪马克·吐温也是这样。他曾经经过商,做过打字机生意和办出版公司,可结果亏了30万美元,赔光了稿费不算,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他的妻子奥莉姬知道丈夫虽没有经商的本事,但却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于是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这样,马克·吐温毅然地舍弃了经商之短。很快就摆脱了失败的痛苦,积极投身文学创作,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强项,是提高人生价值、创造事业辉煌的秘诀。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世间万物从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于世,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一味地自我感觉良好固然不可,但“自知之明”并不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短处,背上个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心田笼罩于自惭形秽的阴影之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正视自己,坦然处世,时时以自信自强的阳光,去冲破自暴自弃的阴霾,努力热情地投身社会生活,快速找准自己的应处位置,并能尽力地在这一位置上扬其所长。能量才而用,被用者就是人才;能展其所长,这个人就是天才。否则,天如富兰克林所说:即使是宝贝,但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
1.在第二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过渡句,使文章的过渡和衔接更加紧密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二段中列举的两个事例。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大文豪马克·吐温的事例换成一位大科学家的事例,好不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所知道的名人故事或者你亲眼所见的典型事例,再给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10.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 B.空间顺序 | C.逻辑顺序 | D.数理顺序 |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
|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中避雨①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________,看见前面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炉的。我们趋之若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②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店中躲雨,只是________,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意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③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惟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节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做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儿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④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节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附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I尺(注:表示音节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I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I尺。我对他的拉奏________,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个女孩子和着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曲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三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⑤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容易而高尚的胡琴曲,就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寂寥( ) 冗长( ) 搪塞( ) 嘈杂( )
2.请你为选文第①、②、④自然段的画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 ]
3.给选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第④段中画括号部分写了自己小时候学胡琴的经历。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加粗的“闹”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结尾处“乐以教和”中,“乐”指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该怎样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已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过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定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见此情景,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再提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钩,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90分?”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乎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当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地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惜:“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的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眼前不由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在深深的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1)给下列字注音。
噙( ) 倏( ) 谴( ) 缕( )
擎( ) 惶( ) 惆怅( )( )
(2)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无暇__________ 擎着__________ 拭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题目“挂在墙上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想,像我一样陷人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这句话借代的内容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怎么,还给了90分?”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
B.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C.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
D.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吗?
(8)对“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A.为了事业而迷失了自我感到惆怅。
B.中年人的经历很复杂,“我”在困惑。
C.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我”感到迷惑。
D.为自己剥夺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9)本文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文章的首尾写风筝是相互____________。
(10)与本文写作手法相同的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两篇文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孩子悄悄溜出户外买风筝,表现了孩子对____________的向往。
(12)是什么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孩子的作文中“别了,我的童年”,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鲁迅的_______________,那是作者对自己无忧无虑生活的无限留恋与不舍。
(14)文中所说的“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这“错位”与“失调”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产生怎样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
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 ;
B.“一瘫”的“瘫”,注音: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词语。
A.“坎坷”: ; B.“顿悟”: 。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 ) 发展( ) 高潮( ) 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B.老远就喊着(乙)(走 冲 迈)进门来了。
6.文中括号里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