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揣摩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要求内容出自有关课文,语意相符,句式大体一致。

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予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4、感动于我国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敢攀登、为国争光的精神     畅游长江三峡

兴奋于祖国山水的雄奇壮美

相关题目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80枚果子
  ①他跪在老母亲面前,吐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帝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使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
  ②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虽然工作苦、累,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姿,以及那些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③有一天,矿上放假,独白跑到山上透透气的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这些果子,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竟也油亮亮、红火火,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于是,他狠狠地摘了满满两裤袋。
  ④会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枚果子。他把其中的80枚放在了包裹中。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本可以亲自带着那些果子回家,但他怕时间久了果子会被风干。为了让母亲提前感受到他的孝心,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往他的家里。家乡没有电话,他在包裹里又附了一封信,嘱托家里邻旁的大姐多关照他的母亲,叫地趁新鲜把这些果子吃了。信写毕,他感觉母亲仿佛就在面前,吃着野果,满脸荡漾着幸福。
  ⑤留下了的12枚,他是打算分给同住的12位工友的,就在他准备回家的前一晚,他拿出了留下的那些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野果,正准备要分发给对他一直很好的工友们时,一个在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工友却如临大敌般地告诉他,这果子虽漂亮,却走有毒的!还说幸亏他吃得少,要是贪了嘴,那后果可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⑥愣了半天的他,抓起行李,疯了一样地冲进了风雪中。他连夜买了火车票,坐再了开拉家乡的火车。一路上,他的心很痛,一阵一阵地像刀绞。那80枚果子会给老毋帝带来怎样的灾难……
  ⑦傍晚时到了县城,家乡也下了大雪。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通往自己家里的那段路,因为风雪太大,根本通不了车。他呆了一下,突然就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疾奔起来,再冷的风,再大的雷,对他来说,现在也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就这样,他一路地去,鞋子掉了都没顾得上会头去捡。
  ⑧一直到了深夜,他终于跑到了家。气喘吁吁地推开房门,却发现母亲正坐在桌旁,桌上,正放着一盘鲜红的果子。听到响动,老母亲揉了揉眼,看到了眼前的他,然后翕动着有点干燥起皮的嘴唇:“儿呀,你……娘终于等到你会来了。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
  ⑨他顾不上解释,急忙问:“这些果子,您吃了吗?”
  ⑩“哪能呢!这么好看的果子一定很贵吧?娘知道你孝顺,一定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就全给娘了,娘得等着你,等你回来,咱娘俩一起吃啊……
  “娘啊!”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幸的怀中。(选自2008年3月《格言》,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80枚果子“的故事。请按如下要求简要概括。
(1)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给第⑥段中加成线句子作赏析性的批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他呆了一下,突然就像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疾奔起来”句中加粗的“发了疯似的”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母亲)翕动着有点干燥起皮的嘴唇:“儿呀,你……娘终于等到你会来了。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这段话中加粗的“终于”强调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中:“娘啊!”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幸的怀中。此时此刻,文中的“他”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发挥想象,代“他”说几句得体的话。(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从“他”和“老母亲”的行为中感悟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认真阅读文章,完成下题。

80枚果子

  ①他跪在老母亲面前,吐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帝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使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

  ②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虽然工作苦、累,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姿,以及那些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③有一天,矿上放假,独白跑到山上透透气的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这些果子,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竟也油亮亮、红火火,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于是,他狠狠地摘了满满两裤袋。

  ④会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枚果子。他把其中的80枚放在了包裹中。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本可以亲自带着那些果子回家,但他怕时间久了果子会被风干。为了让母亲提前感受到他的孝心,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往他的家里。家乡没有电话,他在包裹里又附了一封信,嘱托家里邻旁的大姐多关照他的母亲,叫地趁新鲜把这些果子吃了。信写毕,他感觉母亲仿佛就在面前,吃着野果,满脸荡漾着幸福。

  ⑤留下了的12枚,他是打算分给同住的12位工友的,就在他准备回家的前一晚,他拿出了留下的那些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野果,正准备要分发给对他一直很好的工友们时,一个在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工友却如临大敌般地告诉他,这果子虽漂亮,却走有毒的!还说幸亏他吃得少,要是贪了嘴,那后果可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⑥愣了半天的他,抓起行李,疯了一样地冲进了风雪中。他连夜买了火车票,坐再了开拉家乡的火车。一路上,他的心很痛,一阵一阵地像刀绞。那80枚果子会给老毋帝带来怎样的灾难……

  ⑦傍晚时到了县城,家乡也下了大雪。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通往自己家里的那段路,因为风雪太大,根本通不了车。他呆了一下,突然就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疾奔起来,再冷的风,再大的雷,对他来说,现在也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就这样,他一路地去,鞋子掉了都没顾得上会头去捡。

  ⑧一直到了深夜,他终于跑到了家。气喘吁吁地推开房门,却发现母亲正坐在桌旁,桌上,正放着一盘鲜红的果子。听到响动,老母亲揉了揉眼,看到了眼前的他,然后翕动着有点干燥起皮的嘴唇:“儿呀,你……娘终于等到你会来了。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

  ⑨他顾不上解释,急忙问:“这些果子,您吃了吗?”

  ⑩“哪能呢!这么好看的果子一定很贵吧?娘知道你孝顺,一定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就全给娘了,娘得等着你,等你回来,咱娘俩一起吃啊……

  “娘啊!”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幸的怀中。

(选自2008年3月《格言),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80枚果子”的故事。请按如下要求简要概括。

(l)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给第⑥段中加成线句子作赏析性的批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他呆了一下,突然就像发了疯似的在风雪中疾奔起来”句中加粗的“发了疯似的”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母亲)翕动着有点干燥起皮的嘴唇:“儿呀,你……娘终于等到你会来了。你的脚……”她心疼地看着儿子那双满是泥雪的脚。这段话中加粗的“终于”强调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中:“娘啊!”他不等母亲把话说完,就一把抱住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母幸的怀中。此时此刻,文中的“他”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发挥想象,代“他”说几句得体的话。(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从“他”和“老母亲”的行为中感悟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自然的凤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阵凉尽飘举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手,平时漫步屋脊的竞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欹,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
这样写是为了在______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3.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字数要求填空回答。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_____(2个字),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_________(4个字),少不了___________(4个字)的时候。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是爱酒
张晓风
  读诗让我想到许多事。
  不是人人都耽酒的,白居易爱的是一个“晚来天欲雪”的黄昏,去邀一位故人来赴“红泥小火炉”的约会的情趣。那位叫刘十九的朋友或赴约,或不赴约,我们只读到千年前那一点点的闲情雅兴,那夜的酒早已挥发,不朽的是那一片情怀。
  而元曲中的刘致也用“瘿瓢,带糟”去舀酒的句子来刻画村酒的__________:一只疙疙疙瘩瘩的葫芦瓢,狠狠地伸入酒缸,连糟带酒,胡乱地舀起来就喝,自有一番金杯玉盏之外的豪情。
  而关汉卿的句子尤其迷人:“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那样的饮酒情趣又岂在饮?
  中国诗人好象都是如此。他们爱花,但爱的是花所能传递的隐逸、高洁或烂漫的意象;他们爱月有,但爱的是故乡的或故人的联想;他们爱玉,但永远不愿以克拉计算它的价值,因为它是被用来象征“君子之德”的;他们爱马,爱的是那种振鬣长鸣,万谷回应的雄风。   
  记得陶渊明吗?他幽默地给自己弄了一张无弦琴,并且题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爱琴,爱的竟然是众弦寂然之后的“琴趣”。
  生命,何尝不是这样呢?所有的垂死者几乎都恋栈生命,但我们真正深受的,是生命中的什么呢?
  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百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隐若现的芬芳。
  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娇红艳紫,而是那和风丽日是的深情的舒放。
  如果生命是月,我们爱的不是那些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缓缓流下来的温柔的白丝练。
  如果生命是玉,我们爱的不是它的估价表,而是那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如果生命是琴,让我们忘记那长达一百六十厘米或一百八十厘米的梧桐木,我们爱的是音符和节拍之上的音乐——也许别人听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在哪里。在一个小小划拨的动作里,可以触动多少音乐啊!
  如果我们爱生命,必必有什么是在这血、肉、脂肪、皮肤、毛发之外的美好。我这样说,你能同意吗?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有什么饮趣。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我们喜欢自己这健康的、有弹力的身体,但我们更爱的是这身体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摘自《张晓风文集》)
1.似乎文人都是爱酒的,因而也诞生了很多与酒有关的名作。根据提示写出作者或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三段中的提示,在文中横线处填一个能概括村酒特点的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说“不是爱酒”,文中又说“我们更爱的是这身体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请你仔细揣摩一下,作者爱的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本文语言充满了意境美、音韵美,洋溢着馥郁的诗意之芬芳。请你试从文中选取一点加以佐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母亲的贺卡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当年,他刚刚20岁,跑到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做生意,没想到生意赔了,血本无归不说,还债台高筑,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快到春节了,他想了又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他春节不回家,可能就永远不会回家了,请老人珍重,忘掉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那远在北方偏僻农村的母亲收到他这封沮丧又绝望的信,悲伤得哭了很久。这个世界上,她最牵挂的,就是这唯一的儿子,他是她的魂啊。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贺卡,让邻家孩子代笔,在贺卡上写上了一行留言:孩子,你不回家,妈也不想再活了。

  母亲拄着拐杖赶到几十里外的镇上,把那张贺卡丢进了邮筒。那天的雪真大啊!一路上,母亲摔倒了好几次,纷纷扬扬的大雪,几乎把母亲裹成一个笨笨的雪人了。

  天快黑的时候,小邮电所的一个女营业员首先看到了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她将已举到废纸篓旁的手缩了回来,对老所长说:“您看,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头发花白的老所长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那张泛黄的贺卡,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他说:“这张贺卡就是没贴邮票,我们也要马上把它投出去!”

  第二天早上4点多,老所长骑上车趔趔趄趄地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上路了。七八十里的山路,白雪皑皑,路上积雪很厚,这样的行程太危险。但老所长看着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就仿佛看见了两条站在悬崖边上的生命!绝望的孩子,还有抱着仅仅一丝希望的老母亲……老所长的眼眶湿了,他顾不上自己那天一冷就隐隐作痛的老寒腿,把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紧紧地拔在贴胸的口袋里。

  天黑的时候,老所长终于赶到了县城。分发室的人很惊讶,说:“这么大的雪你还跑来干什么,不想要你那半拉子老命了?”老所长笑笑,顾不上喝一口热茶暖暖身子,就从贴胸的口袋里掏出那张贺卡说:“这贺卡忘贴邮票了,但它拴着两条人命呢!”分发室的人一一接过那张还有老所长体温的贺卡传递着看了说:“寄,马上就寄,这张贺卡一点都不能耽误!”他们“啪”地在卡上砸上了鲜红的邮戳,想想,又在那张贺卡的空白边缘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黑体小字儿:这是一张很重要的贺卡,望能迅速投递!落款是:礼城县邮局全体同仁。

  夜里0点多,邮车破例摇摇晃晃地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

  次日8点,那张贺卡被准时送到了远去的火车上,开始了它新一程传递……

  4天之后的深夜,蜗居旅店的他收到母亲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他看着贺卡上母亲的留言和边缘空白处那行陌生人留下的小字,哇地一声哭了。其他旅客纷纷披衣围了过来。大家默默地传递着看了那张泛黄的、没有贴邮票的贺卡,默默地掏出钱放到他的面前说:“回家去吧!你妈在家等着你呢!”那一堆钱有10块的,有5块的,有1块的,还有角票和许多硬币,他知道,住到这地方的人都是些经济不太宽裕的人。

  怀揣着那张贺卡,他终于踏上了北归的列车。如今,年过40的他,已是北方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了,他和善,乐于助人。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那张泛黄的用玻璃镶嵌起来的贺卡,没事的时候,他常常默默凝视着那张母亲的贺卡,那张没有邮票的贺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为母亲,更为那些直到现在他仍不知道名字的人们,也许,是为了生命之间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心灵吧!(作者李雪峰  有改动)

(1)本文依次写了等情节。

(2)揣摩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①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________

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________

(3)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

(4)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

________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母亲的贺卡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传递一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的故事。

B.本文既刻画了老所长这一个体形象,又描写了县邮局工作人员和其他旅客等群体形象。

C.在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语言朴实而令人感动。

D.本文着重表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对儿子一生的深远影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记叙文《雪中小卓玛》,完成1-5题。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

“上学了没有?”“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那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藏族小姑娘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的感觉到了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

5.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