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溪而渔            执策而

      B.葛天氏民欤        而城居者未知

      C.未复有能与其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D.船背稍夷          真无马邪

试题答案

1、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飞机黑匣子
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截止2014年4月11日报道,搜寻马航MH370的工作仍在继续。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其实黑匣子______________。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寻找。它是用特殊坚实材料制成的流线型集装箱。 黑匣子这种机上信息存储器,即磁带记录机,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 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直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表面覆涂隔热材料。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
⑥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交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
⑦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⑧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 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 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小题1】感知全文,你觉得人们主要凭借什么寻找黑匣子?(2分)
【小题2】请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组织一句话,填在文中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分)
【小题3】细读选文第②段,为“黑匣子”下定义(不超过18个字)。(2分)
【小题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若改成“能在温度很高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许多天”不如原文好,为什么?(3分)
【小题5】读文章要善于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细读⑤⑥⑦三个自然段,说说三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3分)
【小题6】读罢全文,概括谈谈你对黑匣子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多想一步
  ①对于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种种现象,人们常因为熟视无睹,而难于发现其中的奥秘。事实上,你只要能留心,并比别人多想一步,就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②斐塞司博士总是在午饭后坐在门前晒会儿太阳。一只母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随着阳光的转移,每隔一段时间母猫便会醒过来,伸伸懒腰,踱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接着打盹儿。猫的这些举动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
  ③猫为什么喜欢呆在阳光下呢?是光和热,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对,是光和热。猫喜欢呆在阳光下,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
  ④就是这么一闪,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疗法的引发点。不久,日光疗法在世界上诞生了。
  ⑤如果我们家的院子里也有这么一只睡懒觉的 猫,我们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趋近阳光,我们是不是能想到这些呢?或许想,这猫真会享受,不但长时间地睡,而且还喜欢睡在阳光下;或许想,这猫该产小猫了,怎么还不产呢……或许什么也不想。
  ⑥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休息。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就随意地看看这张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补的,南美大陆巴西东部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加蓬、安哥拉陷入的部分相对应,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在一起。
  ⑦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了好一阵子,并由此引发了他一连串的思考: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的?
  ⑧不顾病痛,魏格纳着手收集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大量资料,终于证实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漂移说。
  ⑨生活中的许多“金点子”也是源于多想一步的。厦门市民马达经常在风光旖旎的环岛路上跑步锻炼,跑过会展中心,跑过椰风寨,跑过景州乐园……跑着跑着,他思索着:环岛路这么美丽,能不能把它开辟为马拉松赛道呢?能不能在环岛路上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呢?
  ⑩这个想法使这位热心的市民激动不已,他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的建议。市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成功举办了“2003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和“2004年厦门夏新国际马拉松赛”。
  厦门环岛路上跑步锻炼的人并不少,可为什么只有马达想到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的好主意?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看世界地图,可为什么只有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说?有些人几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可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日光疗法?可能我们都只是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其实在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还在于能否比别人多想一步。科学发现如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结合语境,揣摩字词。
 第⑨段中“金点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三个典型事例,下面的句子先归纳了第一个,请你接着依次归纳其余两个,并填入横线,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比句。
  多想一步,斐塞司从晒太阳的母猫身上发现了日光疗法;
  多想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想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科学发现如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用反问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与模拟研讨活动,解决问题。
(1)同学们正在小组里交流课外搜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多想一步”的事例。陈捷抢先发言:“汉代的王充,早年很穷,买不起书,就到洛阳的书店里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背;一个书店的书读完了,再到另一个书店找书读,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请你具体评析陈捷所举的事例能否印证本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画线语句的含意是什么呢?小组成员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你对画线语句的含意是如何理解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的一份《纽约时代》比I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我们刚刚才明白了“量子力学”,又被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搞得一头雾水;别人早已在电子商务领域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还在用传统的商业手法苦苦挣扎……为了在同行业间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遭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项,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预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的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

    ⑦何况资讯充斥着陷阱,有的是资讯制造者带来的麻烦,更多的则是在传播通路中的异化,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

    ⑧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⑨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将其还原到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正确的生活经验以及完套沟通的“常识”层次,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⑩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11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1.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作者分别用了两个中心句加以概括,这两个中心句是:

2.概括文章开头3段的主要内容,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仿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省略号处续写一个句子。

我们刚刚才明白了“量子力学”,又被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搞得一头雾水;别人早已在电子商务领域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还在用传统的商业手法苦苦挣扎;                

                                                                           

4.第⑩段中游鱼之比所说明的道理与下列名句中的    相同(单选题,只写序号)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C.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E.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F.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G.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请结合下则材料给你的启示来探究上文关于“资讯爆炸”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基因研究的成果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可以控制疾病,置换器官,延缓衰老。如果掌握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密码,从理论上可使人活到1200岁,而且可以设计出新人类。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地球能承受吗?倘有人滥用基因技术,争相设计“超人”“怪人”,该怎样对待?科技是把双刃剑,基因技术的突破,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伦理难题与心理难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新华网成都5月19日电题:

泪 水 中 收 获 力 量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      )       (      )

2.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                                                                            

3.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                                                                          

4.“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至今: ‘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                                                                           

5.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表达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6.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拿起笔写出你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飞机黑匣子
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截止2014年4月11日报道,搜寻马航MH370的工作仍在继续。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其实黑匣子______________。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寻找。它是用特殊坚实材料制成的流线型集装箱。 黑匣子这种机上信息存储器,即磁带记录机,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 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直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表面覆涂隔热材料。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
⑥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交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
⑦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⑧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 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 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小题1:感知全文,你觉得人们主要凭借什么寻找黑匣子?(2分)
小题2:请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组织一句话,填在文中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分)
小题3:细读选文第②段,为“黑匣子”下定义(不超过18个字)。(2分)
小题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若改成“能在温度很高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许多天”不如原文好,为什么?(3分)
小题5:读文章要善于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细读⑤⑥⑦三个自然段,说说三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3分)
小题6:读罢全文,概括谈谈你对黑匣子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