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下面甲图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乙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变化。有关这两幅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c(甲)、b′—c′(乙)两时期细胞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可发生在c—d(甲)而不会发生在c′—d′(乙)
C.d—e(甲)和d′—e′(乙)两处DNA变化均是由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引起
D.e—f(甲)时期的细胞可能是体细胞,但e′—f′(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是体细胞
试题答案
6、C
下面甲图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乙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变化。有关两幅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b—c(甲)、b′—c′(乙)两时期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可发生在c—d(甲)而不会发生在c′—d′(乙)
C.d—e(甲)和d′—e′(乙)两处DNA变化均是由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引起
D.e—f(甲)时期的细胞可能是体细胞,但e′—f′(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是体细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面甲图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乙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变化。有关这两幅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c(甲)、b’~c’(乙)两时期细胞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可发生在c~d(甲)而不会发生在c’~d’(乙)
C.d~e(甲)和d’~e’(乙)两处DNA变化均是由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引起
D.e~f(甲)时期的细胞可能是体细胞,但e’~f’(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是体细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甲图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乙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变化。有关这两幅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c(甲)、b′—c′(乙)两时期细胞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可发生在c—d(甲)而不会发生在c′—d′(乙)
C.d—e(甲)和d′—e′(乙)两处DNA变化均是由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引起
D.e—f(甲)时期的细胞可能是体细胞,但e′—f′(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是体细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甲图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乙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变化。有关这两幅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c(甲)、~(乙)两时期细胞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可发生在c~d(甲)而不会发生在~(乙)
C.d~e(甲)和~(乙)两处DNA变化均是由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引起
D.e~f(甲)时期的细胞可能是体细胞,但~(乙)时期的细胞一定是体细胞
Ⅰ. (9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下表是植物细胞分裂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历程。请据此作答。
历程 | 时间 | 科学家 | 科学事实 |
① | 1954年 | 斯库格等 | 一定条件下腺嘌呤能促进细胞分裂 |
② | 1955年 | 米勒等 | 将存放了4年的鲱鱼精细胞的DNA,加入到烟草髓组织的培养基中,能诱导细胞分裂。 |
③ | 1956年 | 斯库格等 | 用新提取的鲱鱼精细胞DNA,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但在pH<4的条件下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却能促进细胞分裂。从处理物中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并命名为“激动素”。 |
④ | 1963年 | 莱撒姆 | 从未成熟的玉米籽粒中分离出类似于“激动素”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命名为“玉米素”,其生理活性高于“激动素”。 |
(1)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
(2)“激动素”______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植物激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从②和③分析,“激动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物质)。请写出对此加以验证的简要实验思路:将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烟草髓组织的培养基中,观察结果。(2分)
(4)植物体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细胞分裂素与____________(激素)存在拮抗作用。
(5)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通过调整细胞分裂素与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比例,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完整的植株。
Ⅱ.(9分)请回答下列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程序是:①配制溶液;②______________;③制备样品处理液;④___________。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偶联成______________色化合物。
(2)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东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 (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
①酶的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分析,甲图所示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__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④研究人员固定小麦酯酶不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而是同时用戊二醛作交联剂,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根据介绍,科研人员所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可用下图中的______ 表示。
(3)上右图为某同学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小麦酯酶的实验结果,出现此结果的可能原因不包括_________
A.海藻酸钠浓度过高
B.酵母细胞已经死亡
C.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
D.注射器距离CaCl2溶液液面太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是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阅读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将苏丹红一号染料直接注射入小鼠膀胱后(小鼠正常体细胞有20对染色体),膀胱被诱发产生了癌症。
资料2:从小鼠膀胱癌细胞中分离导致细胞癌变的ras基因,将其与正常细胞相应的DNA片段比较,癌变的ras基因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变化,使原癌基因控制编码第12个氨基酸的密码子GCC(甘氨酸)变成了GUC(缬氨酸)。这种突变ras的肿瘤蛋白,能持续促进细胞增殖。
资料3:当人体自身组织的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以后,细胞膜的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如肝癌细胞会产生甲胎蛋白,前列腺癌细胞会产生PSA,这些蛋白质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引起免疫应答,使癌细胞裂解。
(1) 苏丹红一号染料属于_________致癌因子,它可能使正常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2) 以资料2中ras基因为例,说明(ras)基因表达的过程。(2分)
(3)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出现的特殊蛋白质作为_________,引起机体的_____免疫反应。
(4)A图为小鼠膀胱癌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了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B图表示处于—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变化.
· 从A图可知,癌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
· B图中的DNA含量为2C-4C之间的细胞,处在A图中的___期,G2期的细胞中有每条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Ⅰ.(14分,每空1分)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 ,C点表示的意义是 。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 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3)从图乙可以看出 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对萌发的种子的作用是 。
Ⅱ.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a细胞为 ,①处的激素名称为 ,作用为 (用“+”和“-”表示)。
(2)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①A代表反射弧的 ,刺激图中的 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 。
②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 次和 次。
③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应该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16分)阅读材料:
材料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将盛有2 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0℃、20℃、37℃和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
材料2: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下图Ⅰ所示。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Ⅱ、Ⅲ所示。
材料3: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想。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酶 |
半胱氨酸(Cys) 的位置和数目 |
二硫键 数目 |
Tm/℃ |
野生型T0 溶菌酶 |
Cys51,Cys97 |
无 |
41.9 |
突变酶1 |
Cys21,Cys143 |
1 |
52.9 |
突变酶2 |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
3 |
65.5 |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1)根据材料1回答下列问题:
①记录实验的起始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再每隔1 min,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________(物质)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
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温度的升高会使________接触的机会增多,反应速率变快。其二,因为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本身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分子结构(空间结构)的改变,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酶将完全失活。这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酶促反应在某一温度下最快,这一温度就是该酶的________。
(2)癌症化疗时应用的烷化剂(如二氯甲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周期的间期,它的作用机制与材料2中的图________相符。
(3)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和_______得以实现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将盛有2 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0℃、20℃、37℃和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
材料2: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下图Ⅰ所示。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Ⅱ、Ⅲ所示。
材料3: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想。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酶 | 半胱氨酸(Cys) 的位置和数目 | 二硫键 数目 | Tm/℃ |
野生型T0 溶菌酶 | Cys51,Cys97 | 无 | 41.9 |
突变酶1 | Cys21,Cys143 | 1 | 52.9 |
突变酶2 |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 3 | 65.5 |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1)根据材料1回答下列问题:
①记录实验的起始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再每隔1 min,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________(物质)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
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温度的升高会使________接触的机会增多,反应速率变快。其二,因为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本身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分子结构(空间结构)的改变,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酶将完全失活。这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酶促反应在某一温度下最快,这一温度就是该酶的________。
(2)癌症化疗时应用的烷化剂(如二氯甲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周期的间期,它的作用机制与材料2中的图________相符。
(3)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实现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