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天气的奇寒;“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巧用夸张表达了对家人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妙用拟人赞扬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可见,修辞的运用能使诗句更加灵动、隽永。
试题答案
7、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书抵万金 化作春泥更护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天气的奇寒;“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巧用夸张表达了对家人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妙用拟人赞扬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可见,修辞的运用能使诗句更加灵动、隽永。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作者借助“海峡“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真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
古诗文默写。(8分)
(1)修辞的运用能使诗句更加灵动、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天气的奇寒;“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妙用拟人赞扬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2)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语句填写)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能够体现与友人友谊深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春天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不少描画春天的名句,请你写出最喜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作者借助“海峡“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真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飘蓬 席慕蓉一
据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本来是会说蒙古话的,虽然只是简单的字句,发音却很标准,也很流利。
据说,那都是外婆教我的,只要我学会一个字,她就给我吃一颗花生米。
据说,我那个时候,很热衷于这种游戏,整天缠在外婆身边,说一个字,就要一颗花生米。家里有客人来时,我就会笑眯眯地站出来,唱几首蒙古歌给远离家乡的叔叔伯伯听。而那些客人听了以后,常会把我搂进他们怀里,一面笑着夸我一面流眼泪。
可是,长大了以后的我,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也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每次有同乡的聚会时,白发的叔叔伯伯们在一起仍然喜欢用蒙古话来交谈,站在他们身边,我只能听出一些模糊而又亲切的音节,只能听出,一种模糊而又遥远的乡愁。
而我多希望时光能够重回,多希望,我仍然是那个四五岁的幼儿,笑眯眯地站在他们面前,用细细的童音,为他们也为我自己,唱出一首又一首美丽的蒙古歌谣来。
可是,今天的我,只能默默地站在他们身边,默默地,独自面对着我的命运。
二
当然,有些事情仍然会留些印象,有些故事听了以后也从没忘记。
童年时最爱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在老家的种种,尤其喜欢听他说参加赛马的那一段。
父亲总是会在起初,很冷静很仔细地向我们描述,他怎样渴盼着比赛那一天的来临,怎样怀着一颗忐忑的心骑上那匹没有鞍子的小马,怎样脸红心热地等着那一声令下,怎样拼了命往前冲刺,怎样感觉到耳旁呼啸的风声与人声,怎样感觉到胯下爱马的腾跃与奔驰。说着说着,父亲就会越来越兴奋,然后不自觉地站了起来,我们这几个小的也跟着离凳而起,小小的心怦怦地跳着,小小的脸儿也跟着兴奋得又红又热,屏息等着那个最后的最精彩的结局,一定要等到父亲说出他怎样英勇地抢到了第一,怎样得到丰厚奖赏之后,我们才会开始欢呼赞叹,心满意足地放松了下来。那个晚上,总会微笑着睡去,想着自己有一个英雄一样的父亲,多么足以自豪!
长大了以后,想起这些故事,才会开始怀疑,为什么父亲小时候样样都是第一呢?天下哪里会有那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呢?
好几次想问一个究竟,每次却都是话到唇边又给吞了回去。
有一次,父亲注意到了,问我是不是有话想说?我一时找不出别的话来,就撒娇地坐到他身边,要他再讲一遍小时候赛马的事给我听。
想不到父亲却这样回答我:
“多少年前的事了,有什么好提的?”
我以后就再也没有提这件事了。
三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德国的大学里教蒙古语文。
那几年,我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放假了就常去慕尼黑找父亲。坐火车要沿着莱茵河岸走上好几个钟头,春天的时候看苹果花开,秋天的时候爱看那一块长满了荒草的罗累莱山岩。
有一次,父女俩在大学区附近散步,走过一大片草地,草是新割了的,在我们周围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香气。
父亲忽然开口说:
“这多像我们老家的草香啊!多少年没闻过这种味道了!”说完深深地呼吸了一口。
天已近黄昏,鸟雀们在高高的树枝上聒噪着,是他们归巢的时候了,天空上满是那种金黄色的温暖的霞光。
我心中却不由得袭过一阵极深的悲凉。远离家乡这么多年的父亲,却仍然珍藏着那一份对草原千里的记忆,然而,对眼前这个从来没看过故乡模样的小女儿,却也只能淡淡地提上这样一句而已。在他心里,在他心里藏着的那些不肯说出来的乡愁,到底还有多少呢?
我也跟着父亲深深地呼吸了一口,这暮色里与我有着关联的草香,心中在霎时闪出了一个句子: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又过了好几年,有一天晚上,在我石门乡间的家里,在深夜的灯下,这个句子忽然又出现了。我就用这一句做开始,写下了一首诗,没怎么思索,也没怎么修改,所有的句子都自然而顺畅地涌到我眼前来。
这首诗就是那一首《出塞曲》。
四
以前,每当看到别人用
“牧羊女”这三个字做笔名时,心里就常会觉得,这该是我的笔名才对。不是吗?倘若我是生在故乡、长在故乡,此刻,我不正是一个在草原上放牧着羊群的女子吗?
每次想到故乡,每次都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心里一直有一幅画面:我穿着鲜红的裙子,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我温顺地走过草原,在草原的尽头,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山脉。
而那天,终于看见那样的画面了,在一本介绍塞外风光的杂志里,就真有那样的一张相片!真有那样的一个女子赶着一群羊,真有那样一片草原,真有那样远远的一层又一层绵延着的紫色山脉。
我欣喜若狂地拿着那本书给母亲看,指着那一张相片问母亲,如果我们没离开过老家,我现在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
母亲却回答我:
“如果我们现在是在老家,也轮不到要你去牧羊的。”母亲的口气是一种温柔的申斥,似乎在责怪我对故乡的不了解,责怪我对自己家世的不了解。
我才恍然省悟,曾在库伦的深宅大院里度过童年的母亲,曾吃着一盒一盒包装精美的俄国巧克力、和友伴们在回廊上嬉戏的母亲,恐怕是并不会喜欢我这样浪漫的心思的。
但是,如果这个牧羊的女子并不是我本来该是的模样,如果我一直以为的却并不是我本来该是的命运,如果一切又得从头来起的话,我该要怎么样,才能再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画面来呢?
有谁能告诉我呢?有谁能为我再重新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乡来呢?
我不敢问我白发的母亲,我只好默默地站在她身边,默默地,独自面对着我的命运。
注:(
1)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出生于重庆,幼年在香港度过,在台湾、欧洲读书、学画,后定居台湾。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是蒙古王族的后人,外婆是王族公主。(
2)飘蓬,飘飞的蓬草,常用来比喻飘泊无定。唐代诗人贾岛在《送友人游塞》中说:“飘蓬多塞下,君见益潸然”。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蒙古( )
(2)屏息( )
(3)聒噪( )
(4)霎时( )
2.这篇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围绕着一件事情在叙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一部分所叙述的事情。
3.作者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8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一直没有回来过,作者说:“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他从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自己的印象。”结合第二部分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4.闻到清清草香,身在异国的父亲说“这多像我们老家的草香啊!”,从来没看过故乡模样的作者心中闪出的句子是“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你如何理解这父女二人的异乡情思?
5.说说下面一段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天已近黄昏,鸟雀们在高高的树枝上聒噪着,是他们归巢的时候了,天空上满是那种金黄色的温暖的霞光。
6.作者曾说:“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在文中下面的两句话中,作者也使用了“拼凑”一词。作者为什么再三使用“拼凑”一词?
(1)我该要怎么样,才能再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画面来呢?
(2)有谁能告诉我呢?有谁能为我再重新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乡来呢?
7.作者在文中一再说“我只好默默地站在她(他们)身边,默默地,独自面对着我的命运”,通读文章,结合文题,请你说说作者的“命运”是什么?
(一)(16分)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
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1】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3】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
(一)(16分)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1】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3】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