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酒在古诗词中很常见,诗人往往借酒抒发情感: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表达了忧国思乡之情;苏轼的“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抒发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情;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____________”表达了喜悦之情;

试题答案

6、燕然未勒归无计;酒酣胸胆尚开张; 青春做伴好还乡。

相关题目

秭 归 桥

  周凌云

  ①秭归,有两张名片,一张是诗人屈原,一张是特产脐橙。殊不知,秭归还有一张名片,这就是桥,只是它们藏在深闺人不识。其实,秭归是桥梁的博物馆。

  ②古桥为人行桥,长则丈余,短则数尺,多为木桥和石桥。木桥有独木桥、木板桥、木廊桥、浮桥。石桥则有石板桥、石拱桥、石梁桥。这些桥经历史的磨 lì( ),有的仍耸立着,有的在风雨中飘摇,有的则随着时间的锈蚀消失了。

  ③木桥无处不有,但最经不起风雨。它们极易腐朽,也不能形成宏大的气势,所以在历史上是渺小的。然而,有一座桥却很有名。它用杉木做成,长5米,高2米,两边是走廊和扶手,桥上搭篷,覆盖树皮,桥下有木头支撑。小桥结构精致,典雅疏朗,又处于归州城郊,城中男女常常在此幽会,借小桥流水倾吐衷情,小桥就成了著名的“恋爱桥”。它_____的是心灵与心灵,连接的是希望和幸福。可是这座桥却没有文字记载,只在归州人的口中传诵、心中 ______。

  ④石桥经风历雨,饱经沧桑,能够残留下来,已经不易了。秭归现存古石桥尚有28座,留下名字的只有十几座。这些桥连接山与山、村与村、人与人,连接乡俗和风情,连接古今和未来。张公桥距今300多年历史,位于归州城东门一条小溪之上,旁立着大清光绪十二年镌刻的“屈原”和“昭君”字样的石碑,屈原故里牌坊也高竖于此。这座桥因是明万历年间知州张尚儒所建,所以叫张公桥;又因桥下小溪是城里人洗马的地方,所以也叫洗马桥。此桥是秭归境内现存最早的石桥,古往今来,一直是归州居民的主要通道。如今,因三峡工程建设,古城归州已人去楼空,但小桥仍毅然挺立。鸳鸯桥,名字很美妙,颇具浪漫色彩,是不是有一对鸳鸯曾在这儿滋生爱情并生儿育女?其实,它的得名并没有这么罗曼蒂克。此桥在明代修建时是砖拱桥,后来一边坍塌了,就用石头重新砌筑起来。一座桥,一边是砖,一边为石,“鸳鸯桥”这一美名便诞生了。万寿桥位于归州城东门外一里的山溪之上,用石灰糯米粘结石材砌筑而成,桥型为“美人尖”桃型拱桥,别具一格。

  ⑤解放以后,秭归进入桥梁大建设时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境内已建成永久性石拱桥123座,悬索桥10余座。现在的石拱桥已不仅仅是人行道,而且是公路与公路的 关节 。悬索桥是人行桥,它像一张巨大的弯弓横跨大溪大河,人行其上,像醉酒般飘飘然,东摇西摆,左晃右荡,别有情趣。

  ⑥三峡工程上马以后,秭归的桥梁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不到十年时间,共建桥梁120多座,其中特大桥就有7座。1996年建造的青干河大桥,是全国最大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跨径256米,像一个巨人的跨步。建杉木溪转体特大桥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儿。修这种桥主要是利用两山山体做支架,两侧拼装好,再用千斤顶转体,然后拼接而成。建这种桥,山里人都未见过,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天天蹲在山包上看,看着看着,心里纳闷了:修桥是为了把两座山连起来,这些人怎么把桥挨着山修?这不是犯罪吗?老战士义愤填( )于是向县里、市里写信。最后桥梁转体时,老战士方恍然大悟:“这才是科学,让我长了见识。”九畹溪大桥跨径160米,高160米,属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大桥。它施工的难度在全国也是少见的,仅一个钢管就有20吨,几十节钢管要在200米的高空连接,需要怎样的胆识啊!它横跨两山,下夹深渊,前临大江,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弘。

  秭归的桥,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时代的象征。它从一座大山伸向另一座大山,是空中的飞跃,是历史的跨越,是秭归人民的步伐

  

(1)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汉字。

  ⑴“历史的磨 lì ”中括号内的字是_____。

  ⑵“义愤填( )”中括号内的字是________。

(2)

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中横线上各补写一个2个字的词语。

(3)

张公桥是秭归境内“现存最早”的石桥,而且颇具历史渊源。请分别概括第④段中写到的另外两座石桥的特点。

(4)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关节”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5)

第⑥段中写老战士上书的趣事,突出了杉木溪特大桥什么特点?

(6)

第⑦段中下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

(7)

请默写一句写桥的诗(词、曲)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我们《十月》杂志编发过他的短篇小说《岁寒三友》、《露水》以及散文《萝卜》、《烟赋》等。我和汪老一起到南方采风,到湖南娄底讲学,在怀柔水库、中华文学基金会开会,我还到他蒲黄榆的家里拿过稿子。我和汪老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字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不要像小姑娘那样感情泛滥。老头写情书,总归不自然。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这种菜不妨叫做“夹馅回锅油条”,对此我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女作家们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女士称汪老为酒仙、烟精、文狐。

  ⑾经过那次相伴,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⑿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所以我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作家”。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⒀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早春》的诗题也犯了大忌。费孝通因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划成了右派,汪曾祺的《早春》和费孝通的一样反动,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⒁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坎(2)督(3)入(4)湖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2)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20.第5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写出两点即可)(4分)

21.第7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3分)

22.纵观全文,汪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23.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与汪老的交往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4.第3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诗经》颉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删减)

安如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①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前不觉得怎样,现在觉得幽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现在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而且是开在山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②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看见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水里。桃花总是这样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嫩红隔着新绿,娇艳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高兴,竟说不出因由,也许中国人的骨子里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

  ③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⑤失意才子诗歌放荡,虽有不得志的牢骚之意,但这牢骚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心里的酸楚。

  ⑥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不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却没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⑦《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⑧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锻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一个孩子看见这天地间每一片叶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许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这样,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并不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艳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甚至只是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幽美难言”而不说“优美难言”?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理由。

2、第②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一句写杏花的唐诗意境十分相近。请写出这句诗。

3、《诗经》曾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

4、既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那么,请你结合第⑨段内容说说“灼灼”一词到底好在哪里?

5、根据第⑦段的内容的提示,将下边的句子填充完整《桃夭》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________而且因为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